不要把对联贴反了
对联,又称门对、春贴、春联、桃符、楹联。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包括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
1.对联来源
对联受到我国古老的汉文化和俗文学和古代诗文辞赋的影响,有民族性,也有文学性,而变得雅俗共赏,影响深远。在先秦古诗文中,对偶句式已经大量出现;同时,人们在过年时候喜欢在门首悬挂桃符,画上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图像,起到祈福避祸之功效。汉人把对偶的文字写上桃符板,书写二神的名字。
魏晋为对联萌芽时期,如晋代文学家陆云与荀隐初次会面于张华家 ,两人脱口而出即成一副艺术性很高的人名对: “日下荀鸣鹤 ,云间陆士龙。”陆云 ,字士龙 ;荀彧 ,字鸣鹤。
唐代族谱和敦煌遗书中已经产生了对联 ,到五代时期,后蜀孟昶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说明把在桃符上写春联并挂到宫门上已经成为常规。
宋元时代,对联在民间推广。如王安石《春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明清时代,对联艺术极大发展,达到繁盛之势。朱元璋提出“春联”这一名字,还自创对联,大力倡导。每逢除夕 ,形成了家家户户用红纸书写并贴春联的风俗 ,清代更是出现无数创作对联的大家,堪称对联艺术的黄金时代。
2.对联创作
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节奏相称,平仄相对(遵守对联的平仄规律:上下联平仄相对,一联中平仄相间,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个别字可以变通,句尾上仄下平),内容相关(内容要相似、相关或相反、互补)。
我们弄清楚对联的基本特征之后,再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比喻、比拟、回文、反复、反问、设问、双关、借代、嵌字、析字,叠字等,就可以创作一幅艺术性强的对联了。如福建福州西禅寺玉佛阁采用了叠字手法的对联,上联: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下联:雨雨风风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翁同龢讽刺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而李鸿章丝毫不示弱,反而说出了一个下联:“司农常熟世间芜”。“司农”“宰相”都是清朝以前的官职,“常熟”和“合肥”都是二人的家乡,这幅对联用了双关手法。
此外,对联用途广泛,可分为:春、挽、婚、寿、行业、胜迹、居室、题赠、谐趣、杂题联这几大类。
3.贴对联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平仄上有些
区别。古代汉语中,以平声字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字都为“仄”;现代汉语中,把古汉语中的入声去掉了 ,将其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凡属阴平和阳平(一二声)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三四声)的字都为“仄”。但我们应该以“平上去入”古四声为标准, 对于一些常用的入声字,要注意常记多记。如粤、闽、客三方言中保留了[-t][-k][-p]三个辅音韵尾的字。著名抗金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里面全部以入声结尾: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古代对联的读法,应该是从右向左,对联直行书写也是从右到左。可是受现代读写习惯的影响,有人念对联和贴对联会 “从左向右”。这样,就把对联念和贴反了。把上联贴在左边,下联贴在右边,横批也从左到右书写。
其实这是不对的,写对联,贴对联可是有学问的,写横批应该“从右到左”。贴对联时,上下联一般是“仄起平收”。面向大门,右边为上首,贴上联;左边为下首,贴下联。所以在过年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对联贴错了,弄出笑话来。
对联这种文学样式和实用文体,是唯中国所独有的,体现我国汉字的特点: 方正、整齐、一字一义、音义同步。它追求外在形式美和内在艺术美,种类繁多,应用广泛,上至士大夫、皇帝、诗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喜爱它,因此对联艺术能从古至今一直绵延下去,保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