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山区里,有这样一个引领潮流的世外“工业”桃源……
在之前的几集《大三线》中,
我们回顾了三线工程中的诸多成果。
今天国叔就给大家讲讲
生活在“独立王国”的三线建设者们
所经历的苦与乐。
享受天伦的时候,别忘了他们。
病危的老父亲
跪在床上祈祷能见见儿子
1966年5月,中央决定将攀钢的生产交由鞍钢总承包。
随后,鞍钢抽调了7000多名干部、工人到攀枝花工作。
1972年,攀枝花第一批三线建设者秦万祥回到老家,
看望多年未见的老父亲,
但还没说几句热乎话,
厂里的加急电报又催他马上赶回攀钢接受新任务。
匆匆离家的秦万祥没有想到,
这一走竟是天人永隔,
没能为父亲送终成了他秦万祥一生的遗憾。
秦万祥回到攀枝花,
不到三个月就接到了老父亲病故的电报,
当时工程建设正是紧张时期,
作为总指挥的秦万祥离不开,
强忍着丧父之痛,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三线人这个庞大的群体中,
像秦万祥这样不能及时尽孝的人不在少数,
但更多的是那些两地分居,
却又不能相聚的夫妻们。
家都没了
还是选择了回去工作
1975年8月,
一场特大暴雨引发了淮河上游罕见的大洪水,
河南驻马店境内的多座水坝溃堤决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青国治家在这场特大洪水中损失惨重。
一年只有一个月探亲假的青国治,
接到电报后急忙赶回老家。
面对眼前已经不能再住人的房子,
身后又是厂里不停催他回来的命令,青国治愁坏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回了厂的青国治省吃俭用大半年,
加上从前的积蓄,从厂里寄了一千元回家,
才总算把房子的问题解决了。
在众多三线厂中,
像青国治这样两地分居的家庭并不在少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引领潮流的独立王国
踏入三线厂,便是三线人。
深山里的三线工厂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
离乡背井的异乡人在这里朝夕相处几十年,
慢慢地形成了独特的三线文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废弃的三线厂生活区)
在中国的西部,三线厂就像是天降神兵。
他们不但为偏远的山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教育,
而且每逢节假日还有源源不绝的稀罕食材。
在崇山峻岭的西部山区,
丰富多彩的三线厂生活让当地人羡慕不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线时期遗留至今的露天电影院遗址)
20世纪80年代,人们有了新的偶像——邓丽君。
在外闯荡的孩子们带回来了卡式录音机,
时常播放她的歌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线厂区曾经最流行的卡式机)
在这个方圆几公里的厂区里,
卡式录音机成为了生活中的中心,
所有关于外面世界的信息几乎都来自那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从大城市带来的时尚之风迅速席卷了整个三线厂。
伴随着卡式机中的邓丽君和摇滚乐队的流行歌曲,
几乎随处都可以见到
留着长鬓角,身穿花衬衫和喇叭裤,
跳着霹雳舞的男孩和烫着大波浪的姑娘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线人是自豪的,他们的自豪不仅源于燃烧的青春,更是对那个激情的年代无限留恋。在火红般的三线岁月中,无数三线人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星照耀在荒芜的西部土地之上。
时光荏苒,如今西部的沧海早已变成了桑田,他乡也已成为了故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弥足珍贵的历史画面,尽在今晚8:00,CCTV4《国家记忆》“大三线”系列之《火红年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文字&编辑:温馨
主编:姜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