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学史上的“这一个”:谢琼研究

摘  要:清代云南文学史的撰写,需要完成很多个案作家的研究。谢琼是嘉、道年间昆明著名诗人,交往广泛,参与了五华书院山长刘大绅为中心的诗人雅集,一生科场失意,以冷官终身。他的作品最有生命力的是真实反映科举求仕的奔波愁苦、失意之悲以及冷官心绪的诗词,风格既有清新凄婉的一面,亦不乏奔腾豪放之势。尤其词有苏辛风味,堪称滇词史上名家作手。其对于认识当时文坛面貌和云南落第文人群体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谢琼;生平交往;诗词成就

作者简介

李超(1979-),男,文学博士,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原载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严迪昌先生《清诗史》无疑是清代文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他在论述每一个体作家的贡献时说:“文学表现的不可重复和不可替代性应是文学研究的一个不容背弃的论旨和应该恪守的原则,尤其是断代文学文体史学者应有的共识。视文学创作作为自家心灵寄托的诗人作家们,他们'这一个’的生活体验、情感触发各有独异之处,有着固有的不可移易性。”[1]4此观点对于研究清代云南文学史和那些不为人所重视的地域文学作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清代嘉、道时期的昆明诗人谢琼(1776-1847)就是不可复制的“这一个”。“五华五子”之一戴孙谓:“嘉庆丁卯、戊辰间,里中以诗鸣者,若谢石臞广文琼、王渴园大令长卿、孝廉尹退谷尚廉、杨右淇文源,皆号斫轮手,然讫未能出匏生右”[2]169,笔者曾撰文将他们称为“昆明五才子”[3],以与“五华五子”相区别,并对这一群体作了观照。谢琼《彩虹山房诗钞三卷诗余一卷》,现存云南省图书馆,对于认识其生平和诗词成就以及云南庞大的落第举子文人群体的生存和创作,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意义,有重点论述的必要。

01
谢琼生平交往

谢琼生于1776年,是据其“尹君退谷,予齐年友也”[4]683转而确定。戴孙《谢石臞学博〈彩虹山房诗〉序》简单交代了其生平行实,谓:“先生为戊辰乡举,累上春官,讫不第,迨丙戌以大挑得二等,选禄劝教谕,遂不复出”[2]138,如此而已。但结合谢琼自己和当时人的作品,可以考索更多关于他的生平资料。

其家世,据其《倪梅岑以乃祖蜕翁先生集见示》诗:“我祖从之游,筑室西山陲。百尺彩虹起,蔚为鸾凤仪”[5],可知其祖上与当时著名诗人倪蜕交。其《彩虹山拜先祖墓见壁间诗有感》称:“我祖昔年居此山,山灵效技争回环。月榭风台恣偃仰,芒鞋竹杖穷跻攀。烟霞有癖此中寄,酒客诗人日游戏……君不见,绿野荒凉平泉废,子孙几世能不坠。尚有读书种子存,九原沉痛差堪慰”,可知其祖上雅好山林,读书不废。到其父亲时,家里已经贫穷,“自其先公在时,即岁资馆谷以糊口”[2]138。“五华五子”之一李于阳《寿谢太孺人》谓其母贤,通诗书,识大义,博览古今,常“膝下授书卷”,是“丁宁将学劝”[6]80的慈母形象。

谢琼戊辰年(1814)中乡举,时年39岁。此年前后,他多与里中诗人交往,他们还参与了以刘大绅为中心的诗坛雅集活动。刘大绅(1746-1828),字寄庵,壬辰年(1772)进士,历官山东新城、曹县等知县,辞官归滇后,于壬申年(1812)主讲五华书院。谢琼在为赵辉璧《古香书屋诗钞》所作序说:“往者宁州刘寄庵师主讲五华时,以诗学倡教西南,诱掖后人唯恐不及……滇中人士争自濯磨,声韵蒸蒸日上。”[7]参与其盛者,如李于阳,字占亭,号即园,昆明人;万本龄,字香海,号铁峰,昆明人;陈达,号卧庐,宜良人;唐麟,字二南,晋宁人;戴淳,号古村,呈贡人;戴孙,字袭孟,号筠帆;赵辉璧,字子谷,浪穹人;杨綍,号丹亭,太和人;严廷中,字秋槎,宜良人,严烺之子;杨载彤,号嶰谷,太和人;朱金点,号丽川,安宁人;黄琮,字象坤,号矩卿,昆明人,等等。李于阳《甲戌仲冬望后三日,寄庵夫子偕刘雨亭秀才、谢石臞、王玉海两孝廉、严秋槎公子过即园看梅,分韵得花字》《刘寄庵夫子、谢石臞、王玉海、王渴园、张云卿、赵子谷过即园赏梅,各赋古诗一章,以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为韵拟禁体》等诗可证其间的雅集。谢琼也得以一睹钱允济、袁文揆等老一辈诗人风采,谢琼有《题钱芷汀四丈纫茞图》《呈袁苏亭三丈》诗。

谢琼一生都在为功名奔波,现存资料反映其多次赴京应试。李于阳作于辛巳年(1821)的《寿谢太孺人》,称谢琼已两度赴京应试。他第一次会试的时间应该是己巳年(1809)恩科;第二次是丁丑年(1817),从戴淳作于此年的《和占亭闻石臞下第将归》可知;癸未年(1823)他第三次赴京会试,从戴淳作于是年的《送谢石臞》可知。此年会试落第后,他辞京,有汉中之行,戴淳系于甲申年(1824)之《闻子辞京邑》《汉中见寄》可证。谢琼《感事述怀寄戴云帆水部五十韵》云:“北顾辞幽蓟,西行至汉川。入关依老友,怀古有新篇。远望愁平子,登楼慨仲宣。身淹三载久,心向九霄悬,大雪行迷栈,长风送到燕。”谢琼长达3年的汉中之行,是去依靠老友。这些老友有杨名飚,名崇峰,大理人,嘉庆戊辰举人,后官至陕西巡抚,但杨崇峰此时正好丁忧归家,谢琼《怀杨崇峰太守同年衔恤归里》诗云:“属官难得故人多,我来何意君归去”。还有倪玢,号辉山,昆明人,嘉庆己巳恩科进士。谢琼汉中之行,据其《代严乐园柬陶云汀中丞》诗题,做幕僚的可能性大些。汉中3年之后,他又北上参加丙戌年(1826)春闱,却再次失利,戴孙“戊戌春闱同下第”可证。但此年他大挑得二等,时年51岁,从此结束北上春闱之行。

丁亥年(1827)前后,时任巡抚阮元编纂《道光云南志》,被省书局邀请参与修志的有刘大绅、王崧等归乡滇籍官员,刘大绅于此年有《自志局辞归》诗。时任浪穹知县的黎讷,后为王崧作《王乐山墓志铭》云:“滇中适有修志之举,时芸台少保开府于此,固先生知己也,遂延为总纂。”[8]714还有在滇任职的官员以及一批滇籍士子。谢琼也参与其中。时任候补通判查林于戊子年(1828)所作《偕书局同人史澹初、谢石臞、唐二南、袁于谷邀同邱小彦、杨嶰谷即园看梅,送杨丹亭计偕北上》诗[9]540,反映他们在修纂之余的雅集活动。杨载彤《九日偕王乐山先生暨史澹初、邱小彦、谢石臞、唐二南、朱丽川、袁于谷、家丹亭诸同好凡九人圆通山登高分体得七律,分韵得时字》[10]诗也作于此时。此年前后,谢琼与阮元之子阮福有交往,有《阮赐卿公子作〈后圆圆曲〉索赋》《送阮赐卿公子归维扬》诗。

此后,谢琼《赴琅井教官》、杨丹亭《送谢石臞之武定学博任》(《滇诗嗣音集》卷十七),都是谢琼大挑二等获得冷官资格后赴任。癸巳年(1833),谢琼在曲靖,叶丰有《送谢石臞主讲曲靖古味书院》诗。戴孙作于乙未年(1835)《得谢石臞广文书却寄曲靖》诗,谓谢琼在曲靖任广文。己亥年(1839),谢琼又有永北之行。辛丑年(1841),其在浪穹任学官,为赵辉璧《古香书屋诗钞》作序,称:“余自辛丑冬来权浪铎”[7]。癸卯年(1843)在禄劝。杨嶰谷《丁未中秋后三日岁试事竣,偕同学张会三游石城西妙峰山金粟庵,见故友谢石臞孝廉题壁诗,乃道光癸巳主讲斯邑时九日之作,次韵感赋二律》,丁未是1847年,石城即曲靖,称故友,即谢琼已亡故。戴淳于戊申(1848)《斋居感兴》诗注:“谢石臞、戴均仁、杨丹亭相继物故。”[11]329故谢琼卒年当在1847年,享年72岁。

02
谢琼的诗歌创作

戊戌年(1838)前后,谢琼付梓其古近体诗六卷、词二卷,今存《彩虹山房诗钞三卷诗余二卷》。三卷共有诗歌400余首,五古、七古、五律、七律、绝句皆有,以律诗为多,大致可分为山居闲情、友朋酬赠、羁旅闻见、咏史咏怀四大类,其中最有生命力的当数那些和科举仕宦有关的作品。

有的是抒发科举路上的奔波劳碌之苦、羁旅漂泊之愁。诗人怀抱“贫甚才思博一官,马蹄催我上长安”(《北上感赋》)的心情进京赶考,但八千里路遥,风雨坎坷。其诗云:“不愁山水重,但愁风雨多”(《上老鹰岩》);又云:“八载今又来,焉知身受伤。饥寒苦相煎,万里辞故乡。舟行畏风浪,陆行畏津梁”(《邯郸道中车仆,追思旧梦怅然成咏》),都是真切的旅途感受。漂泊的况味也时时涌上心头,如“尚作天涯客,今宵岁又除”(《除夜感怀》);“一任东西作转蓬,但愁白发生秋风”(《再次晴江韵》)。

有的是功名未成的失意落魄之悲。如《客中感怀》云:“岂知四十余,犹然抱残卷。……而我犹故吾,何颜返乡县”;《寄怀戴古村》云:“若问长安客,凄凉那可闻”;《下第出都留别杜浣花仪部、倪竹泉给谏》云:“强驱羸马入长安,惭愧同游半是官。尘土十年孤剑隐,风霜万里破裘寒”。这些诗都无限酸楚。落第后只能勉强振作,如“身虽如鼠气如虎,几见今人不如古”(《下第出都》);或勉励自己从容磨砺,如“鸡肋功名犹可取,人生岂在致身早?老砚从来磨不休,得固欣然失何害”(《登五云楼望南山积雪醉后放歌》);“老马蹶犹奋,孤鸿寒更飞”(《柬胡亦山知事》)。

如果说,科举路上很少一帆风顺,这类题材在古代诗人笔下经常出现,不足为奇,那么对于冷官的反复叙述在谢琼诗歌中算是一大特色。谢琼的大挑二等,其实是朝廷对边远省份举子的照顾,很多人等待若干年后,所得仅是教席之职。【可参考党乐群:《云南古代举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3-204页。】谢琼诗中冷官的叙述多达十余次:“已耻为游客,何辞作冷官”(《之琅井教官别家人》);“嗟我成名苦不早,得官六十已衰老”(《感事抒怀寄戴古味明经》);“我差今足慰,一官守寒素”(《余少多疾,今届六十矣,回忆母言,赋以自慰》);“归来博得儒官冷,薄有才华敢驰骋。眼底空余苜蓿盘,镜中已迫桑榆景”(《九日风雨酒罢成咏》);“我亦负才今老矣,冷官自笑难施技”(《题路生黑鹰图》);“便作风尘吏,终胜苜蓿官”(《得门人喻静山书时已捷南宫》),等等,既有聊以慰藉之情,也有自我嘲讽之意。正如戴孙所说:“博士古号冷官,吾乡又西南瘠土,其穷弥甚,计年俸所入,食指稍增,曾不足以备粥。”[2]138所以谢琼诗中屡屡有贫穷的嗟叹,如:“苦病复苦贫,贫病交相恼。一官等鸡肋,亦足图温饱”(《病起感怀》)。对此他只能借庄禅来释怀,如:“老矣何为空奔驱,呼牛呼马师庄叟”(《与内子小饮抒怀》);“我得冷官归,依然守寒毡……功名泡影耳,何为苦纠缠。升沉同归尽,胡不安枯禅”(《寄答戴云帆水部》);“冷官底事恋微禄,老向空门愿斯足”(《游花红洞法界寺》);“夙生具辩才,佛语偏能作。壮志老俱灰,枯禅聊可托”(《答翟云五即次原韵》)。古诗中多是在送别朋友赴广文、博士之际提及冷官的清贫,而像谢琼这样在自己诗中反复言说做冷官复杂矛盾的心绪,是很少有的。他是真诚的,毫不隐晦的。

对人生穷达的痛苦领悟,使他珍惜亲友,有对朋友命运的真切慰藉。如《王玉海偶被物议诗以慰之》称:“流泉出山下,虽浊不改清。微月掩云端,虽昏不改明。佳士性狂达,岂能无过行。微瑕苟可摘,众口交相倾。峨眉谣啄多,至此固恒情。恒情何足辱,勉哉立修名”,坚信王玉海如清泉明月般高洁的品行;又如《杨丹亭屈置副车诗以慰之》称:“鲤鱼一角掀风浪,咫尺龙门落天半。纷纷点额回头看,已觉云泥雨途判。世上名场如博场,千金一掷谁尃长。得庐得雉皆好手,旁人未免分低昂。如君才气足惊座,莫邪干将须小挫。炼刚化为绕指柔,得而居之乃奇货。年来我亦嗟蹉跎,闭门愿为老砚磨。未到衰年各努力,故人已入青云多”,这是对老友失意场屋的慰问,更有相互的勉励。

他还有一些诗写出了羁旅的所见所闻,有新鲜之感。如描写天津风光:“津门似吴下,秋日多肥蟹”(《食蟹》);“沿街盐贾营高第,近郭洋人泊巨舟”(《津门纪事》)。有写边陕民俗的《栈中贫民居多窑房》,还有《宿百子村傅茂才留饮叙其衰独之苦为之怃然》《一春无雨叹》等关心农民疾苦的诗作。这类诗作较之于同时代的“五华五子”李于阳和戴淳略显逊色,李于阳写作了不少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因此被誉为“昆明现实主义诗人”;戴淳也有不少反映民生疾苦与国事的诗作,都有较强的批判性。

从艺术风格来看,当时的云南诗人多宗法唐人,如刘大绅出入储、孟、韦、柳,戴淳得力于王、孟诸家,戴孙由三唐溯汉魏。戴孙评谢琼道:“其品在唐人间与钱仲文、刘长卿抗行,五七言律及试帖尤为时所推重。”[2]138钱仲文即大历诗人钱起,与刘长卿并称“钱刘”,诗多孤独冷漠,常有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谢琼的气质与钱、刘相仿,其律诗、绝句平淡闲雅,尤其那些山村闲居、幽思怀人之作,多表现为清冷淡远的风致。他诗中经常出现“寒雾”“凉雨”“寒烟”“西风”“秋水”“烟树”“孤舟”的语词,如《雨夜》:“秋声起遥夜,枕上寒蛩语。客梦乱芭蕉,空阶滴残雨”;《晚坐水心亭闻笛》:“向晚来湖上,看山入画屏。西风黄叶路,秋水夕阳亭。万户笼烟树,孤舟除蓼汀。凭栏谁弄笛,萧瑟不堪听”;《秋叶怀尹退谷》:“林中凉雨过,户外淡烟横。草湿流萤灭,天寒落雁声。酒怀当夜涌,诗思入清秋。却忆幽居客,微吟淡月明”,都是这样的风格。另外如“络纬惊寒怨秋草,丁香泣雨芙蓉老”;“欲寄一双鱼,波寒钓不起”;“入夜不成卧,寒风乱庭柯”;“寒烟一碧开江面,下有老渔横钓舟”;“于人无补已无闻,木卒草枯半烟冷”;“落日寒高阁,孤云淡远天”;“远影初飞雁,寒声已咽蝉”;“寒云开远嶂,落日冷空江”;“疾风高逼雁,孤月远随人”;“孤云飞远岫,落月浸前川”等等,都有大历诗风幽隽孤寂的特点。这样一种风格和他穷困潦倒的遭际有关。《新纂云南通志》又说谢琼论诗主王渔阳“神韵说”,[12]312也是看到谢琼诗淡远的一面。

但谢琼也有豪荡雄放的一面,如其《大观楼题壁》:“凭栏披满大王风,气象全收入座中。西去水声奔万马,北来山势卧长虹。楼头一带开烟雨,烽火千年冷段蒙。几度酒酣难落笔,上头题句有髯翁”,气势不减孙髯翁《大观楼长联》。这类诗作有诗之豪的一面。谢琼在经历了出滇,尤其是汉川之行后,诗作变得更加雄豪。这类诗作多寓之于他的登临怀古、咏史咏怀之作中。如《骊山怀古》《栈道怀古》《昭阳殿》《华清宫》《乌江吊项王》《赤壁怀周郎》等,都通过缅怀历史,反观现实,寄慨遥深。其《读〈秋兴八首〉有怀杜文贞公》云:“公生不幸逢天宝,廊庙江湖满愁抱。平生稷契空相期,万里悲秋客中老。忆昔明皇西幸时,千门万户遭流离。满眼干戈豺虎乱,砧声淒咽笳声悲。长安回首不能见,词客无家泪如霰。弟妹飘零何处存,依人亦似清秋燕。往时献赋蓬莱宫,退食花底何从容。末路饥寒不自保,白头江上吟悲风。风悲木落触秋思,未免感时多涕泗。沧江一卧远朝班,不觉言言见忠义。我闻宋玉昔悲秋,九歌九辨天为愁。亦如七哀之外有八首,往复缠绵真意流。”全篇铺排杜甫的不幸遭遇,笔意沉着,气势流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其《秋晚登汉中郡楼》云:“西风吹遍客愁生,日暮闲行上郡城。雁入寒云千里没,山连秋气一楼横。汉江木落多归思,秦地诗成有变声。最是词人此登楼,苍茫不尽古今情”,雄浑沉郁,有老杜风味。尤其“秦地诗成有变声”一句,与谢琼为别人诗集作序时两次提及的“江山之助”一样,肯定游历山川对诗风的变化。他的一些诗开合变化,有老辣成熟的名家风范。

03
谢琼的词创作

词在滇中发展较晚,滇人创作词不多。著名的“五华五子”,除戴孙外,李于阳、池生春、杨国翰、戴淳皆未见有词作存世。“昆明五子”的其余4人也未见有词作。而谢琼《彩虹山房诗余》2卷共135首,小令46首,中调11首,长调78首,是云南存词较多的词人。马兴荣先生《滇词论略》认为其词“不外乎羁旅之愁、依人之苦、思亲之痛、失意之悲”[13],其实谢琼现存词题材是非常宽广的。

其题材不乏伤春闺怨、离愁别绪,多清新流丽又哀婉的风格。如《卜算子·春恨》:“无计促郎归,有梦寻郎去。却被流莺唤醒来,未得多时住。最怕倚高楼,望远空凝伫。花外斜阳柳外烟,总是生愁处”;又如《唐多令·别意》:“惜别太匆匆,音书无几封,立闲阶正数征鸿。谁向风前横玉笛,又吹落绿窗中。记得送花骢,飘来杨柳风,长笛外李艳桃浓。转眼春光何处去,秋江上,冷芙蓉。”

其词更多节令、咏物、题画、题赠友人、风景、登临感怀之作,很多都融入了自己复杂的情感,如《台城路·蟋蟀》:“欧公正写秋声赋,秋声忽来相助。月上同阶,露零苔砌,多在草根深处。搅人离绪,想织罢回文,怨添苏女。短梦残时,凄凄只在枕边诉。金笼当日谁护,问平章安在?相吊惟汝。燕说兴亡,蝉吟断续。怎似这般凄苦。他乡羁旅。恁唧唧中宵,教人难度。独对寒灯,更兼飘风雨。”蟋蟀的低吟,恰似凄苦之人的心绪,细腻委曲。

他融入复杂情感的词作不外乎与科举有关,表现羁旅之愁、失意之悲,多有深慨。《贺新凉·感怀寄友》:“往事空回首。甚归来、毛锥未脱,阮囊依旧。太息文章身价贱,此日甘居人后,却不耐、嗷嗷八口。冯铗三年弹已遍,便买丝哪有平原绣。何物是,驱愁扫。

狂奴故态时时有。且陶陶、选妓征歌,当筵置酒。只恐光阴盐米误,拚向天涯狂走。又恋恋、白头衰母。安得风帆吹送我,待他年、捧檄为亲寿。知我者,二三友。”上片抒发功名未成,下片感慨奔波劳碌的无奈现实。《百字令·都门感怀》:“天涯落魄,问苍苍可有,安排我处。雪虐风号行万里,空历两番辛苦。鹤病声酸,马疲形瘦,自顾身无主。年逾强壮,头颅依旧如许。便欲料理归装,阮郎羞涩,要去何能去。燕子重来泥又落,更傍谁家门户。孤馆看花,空阶对月,独坐愁无语。秋声怕听,寒蝉又在高树。”满是科考的失意和困处都门的彷徨。《台城路·赵州道中感怀》:“驱车过了金台路,燕南又多风雨。水泼征裳,泥拖瘦马,要住何能便住。茫茫四顾。叹世少平原,有谁为主。浊酒呼来,举杯浇遍赵州土。毛生请从囊处,算翩翩公子,今日知汝。游士心归,美人头掷,豪举亦堪千古。人生得意。便老却朱颜,漫辞辛苦。且走邯郸,与君寻梦去。”流露仕途坎坷,却仍然充满希冀之情。再如《归国遥》:“归去好,两字功名头白了。回头怕说长安道。卢沟晓月桥头照,离情绕,年年送我应和笑。”这些词作都抒发了真切的情感。马兴荣先生认为“这也是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处境心态,因此,这是颇有代表性的。”[13]

谢琼还有一类词作,在登临中忘怀一己之得失,恣意奔洒,气势流荡,词风雄健豪放,有苏辛风味。这些词借江山古迹,一吐磅礴之气,如《水龙吟·南阳道中吊诸葛武侯》:“炎刘一线犹延,卧龙不出非天意。隆中早料,三分残局,一隅而已。尽瘁中原,只求无负,托孤心事。读出师遗表,丹诚所结,字字是、英雄泪。五丈秋风顿起,痛明星、前军陨矣。空教人羡,千秋三顾,君臣鱼水。遥望高岡,苍松蟠屈,尚孥云气。想天威所及,吾乡尸祝,先生不死。”词作堂挞,揭橥武侯高耸之形象。《瑶台第一层·华岳晴望》:“气满关中,结聚作、名山第一重。关前勒马,冻云开处,矗立三峰。凭谁能画出,仙掌上,万朵芙蓉。凌绝顶,想门穿一线,直与天通。匆匆。征车暂驻,道旁瞻拜岳神宫。汉槐周柏,老枝犹在,怒吼天风。山灵应笑我,扑不尽,滚滚尘红。再来日。向图南眠处,试访仙踪。”描画关中气象,万千奔涌。又如《大江东去·潼关》上片云:“雪消天霁,在关前酒罢。登楼凭眺,三辅雄图天下险,果是九州冲要。华岳西来,黄河北走,形势重重抱。千秋战垒,只今惟见残照。”这些词作都是摇曳多姿、气象奔腾的。

谢琼写云南风景的词作,如《南浦·泛昆池》《大江东去·大观楼醉后题壁》,都值得一读。后首云:“乾坤许大,怎天教此水,溪流如汉。百尺飞楼云际倚,三面青山相向。鸥鹭沉浮,鱼龙出没,日夜掀风浪。归帆隐隐,晚霞红处渔唱。遥想武帝当年,凿池通道,枉习楼船战。劫尽灰残人不见,惟有湖仙无恙。酒罢凭栏,诗成题壁,只把髯翁让。临风吹笛,海门明月飞上。”此词与其七律《大观楼题壁》异曲同工,一气呵成。戴孙谓谢琼:“游秦中两载还,剧喜填词,抑塞磊落之感,一寄之短拍长歌中,使在国初,陈迦陵其同调也。”[2]138

谢琼的好词很多,词作内容宽广,词调、词风多样,情感真挚深沉。学使吴和甫在读到谢琼词集的时候,挥笔《贺新凉》云:“倚酒狂呵壁。笑杯中、吸干翠海,唾壶一击。裂石崩云秋响迸,不是人间筝笛。有多少、豪情于波。六十功名诗卷里,更高歌、拈得苏辛笔。直飞起,点苍雪。长烟短雨滇南驿。算我来、寻诗万里,初申良觌。丝竹东山公老矣,袖里犹持寸铁。问眼底、才人谁敌。踏遍天涯香草路,恰吟怀、夜寄虹楼月。我心醉,《石瞿集》。”表达了对谢琼最高的尊崇和敬仰。

04
谢琼在云南文学史上之地位

可以综合其交友、创作成就和时人评价去评判。

首先,不得不承认,谢琼交友非常广泛,在当时诗坛有一定名气。从昆明里中诗人之杨文源、尹尚廉、王毓麟、王长卿,到昆明五华诗人师生群,尤其刘大绅和“五华五子”之李于阳、戴淳、戴孙三人,还有严廷中、杨载彤等人,以及和刘大绅一样年长之袁文揆、钱允济,他们都是嘉庆至道光朝云南诗坛最有影响的诗人,他们很多人都有诗集传世,少数诗集未传世者也有诗歌被保存在《滇诗嗣音集》中。谢琼还与在陕西任职的云南人杨名飚、倪玢有交往,还参与省志的修纂,现存《道光云南通志稿·职名》共百余人,都是当时云南有才学之人,特别是与官员查林及巡抚之子阮福的交集,足以说明他以自己的才华活跃在云南诗坛,成为云南诗人群体中较有影响的一个。

其次,谢琼诗词创作颇丰且有自己的风格。谢琼现存400余首诗和150余首词,显然不是他创作的全部。其诗体裁多样,诗词内容宽广,艺术上颇有可观,在当时的云南赢得了颇多赞誉。刘大绅有多首写给谢琼的诗歌,其《谢石臞、缪惺轩雨中见过留饮》一诗称:“谢子天下士,久客前年回。所交无凡流,到门惊奇材。一言甫出口,万里生风雷”[14]507,并为其试贴诗作序;进士倪慎枢称:“小谢何清发,谈诗迈等伦。八叉争迅疾,七字最鲜新”(《赠谢石臞》),[15]高度肯定他的才思敏捷,精于七律;赵辉璧称谢琼是刘大绅、李于阳、王毓麟去世后的诗坛鼓吹者,谓“存者石臞老诗史,有如落落晨星垂”(《抵家三月,无诗闷甚,偶得谢石臞广文书有感》)[7]。学使吴和甫更是对谢琼词爱不释手。另外,黄琮《滇诗嗣音集》收录其诗20首,赵潘《滇词丛录》收录51位云南词人385首词作,其中谢琼30首,是倪蜕94首、戴孙59首之后的第3位。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收录其诗《送同年李达泉中翰归晋宁》1首。这些足见他是有特点、有一定影响的诗人。

再次,谢琼的经历和诗词对认识落第举子的生存状态颇有价值。嘉道年间是清代云南科举兴盛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进士,这与五华书院山长刘大绅、时任学政顾莼悉心作育人才分不开,但不能否认仍有不少读书人蹭蹬一第。谢琼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为生计奔波,中举后去做私塾先生,李于阳乙亥年(1815)所作《送谢石臞就聘宜良讲席》可证。后来漂泊汉中3年,是依附同乡,去做幕僚。大挑二等后,60余岁才得到冷官,不可谓不艰辛。和谢琼命运类似的读书人,很多终其一生,或孝廉,或副贡,或者屡上春闱,终难一第,无奈选择隐逸或者去做冷官。他们的作品多写落第之后的悲凉和痛楚,抒发“老女红窗,娥眉难嫁”[2]169之情。如戴淳《怀谢石臞》:“故山风景动经春,井里谁悲失意人。借酒忘忧能作病,卖文为活岂医贫”;尹尚廉《中年》:“中年未得意,卧病且山林。乞米交亲倦,登楼感慨深。莺花纡世事,诗酒耗秋心。短鬓西风里,凭栏思不禁”[4]726;王毓麟《酬谢石臞津门见怀诸作》:“与君俱落魄,万里逐公车。龙门不可上,退为失水鱼。一身既蹭蹬,百事多鉏鋙”[16]10。因此,谢琼可以说有一定代表性,较之其他落第文人,他更是深切写出了做冷官的滋味。从他出发,可以一窥和他同一遭际的文人的群体面貌,这也是谢琼诗词最有个性生命力的地方。

迄今为止,谢琼因为只是云南边疆地域一作家,因而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但身前身后有不少人为其唏嘘感叹。如杨载彤称:“斯人竟不第,壮志何时休。名士古今泪,长江日夜流”(《悟谢石臞孝廉会饮城南小楼用前见赠韵》)[10];严廷中称:“茫茫天道真难问,竟使诗人一第终。死有亲朋谈宦薄,生无乡党济图穷。门临翠海关秋雨,笔挟苍山卷大风”(《怀谢石臞广文》);[17]戴孙更是为其鸣不平,称:“嗟乎,以先生之才,使得入东观、侍延阁,承明金马、晖近日月,则卷阿萋菶之诗,所谓蔼蔼王多吉士者,何难矢其音以鸣一时之盛?而乃贫不聊生,抑郁侘傺,头童齿豁仅博一散吏以归。吾不解天之生才,何以必厄抑而困穷之如是也”[2]169;《新纂云南通志》也称:“文字兼精八韵,迄未获成进士。以冷官终,时论惜之”[12]。总之,谢琼生前交友广泛,参与了昆明诗坛雅集活动,其诗歌真切地表现了自己科举的失意、仕途的困窘。他不仅擅长诗歌,更精于填词,题材广泛、词风多变,是云南为数不多的词家作手。他是云南文学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存在,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严迪昌.清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2] 戴孙.味雪斋诗文钞[M]//丛书集成续编:第135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

[3]李超.嘉庆昆明五才子的诗歌交往与创作[J].文山学院学报,2018,31(5):71-75.

[4] 尹尚廉.玉案山房诗草[M]//丛书集成续编:178册.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5] 谢琼.彩虹山房诗钞[M].清刻本.云南图书馆藏.

[6] 李于阳.即园诗钞[M]//丛书集成续编:178册.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7] 赵辉璧.古香书屋诗钞[M].清刻本.云南省图书馆藏.

[8] 王崧.乐山集[M]//丛书集成续编:192册.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9] 查林.花农诗钞[M]//清代诗文集汇编:5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 杨载彤.嶰谷诗钞[M].清刻本.云南省图书馆藏.

[11](清)戴淳著;李超整理.晚翠轩诗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20.

[12]李春龙,等.新纂云南通志:第九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13] 马兴荣.滇词论略[J].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4):25-36.

[14] 刘大绅.寄庵诗文钞[M]//丛书集成续编第:157册.中国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15] 黄琮.滇诗嗣音集[M]//丛书集成续编:117册.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16] 王毓麟.蓝尾轩诗稿[M]//丛书集成续编:179册.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17] 严廷中.红蕉吟馆未刻诗:第5册[M].清刻本.云南图书馆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