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二十七首《观祈雨》(李约)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观祈雨

【中唐·李约·七言古诗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拼音版

sāng tiáo wú yè tǔ shēng yān,xiāo guǎn yíng lóng shuǐ miào qián。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zhū mén jǐ chù kàn gē wǔ,yóu kǒng chūn yīn yè guǎn xián。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作品介绍]

《观祈雨》是唐代诗人李约的作品。这是一首悯农诗,写观看春日祈雨的感慨,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此诗通过对久旱无雨时两种不同生活的描绘,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和贫富的悬殊。农民们由于天旱而忧虑一年生计,豪门权贵却笙歌竟日,反而怕天阴下雨乐器受潮。如此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豪门荒淫生活的无比愤慨以及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全诗语言含蓄,风格委婉。

[注释]

⑴祈雨:祈求龙王降雨。古时干旱时节,从朝廷、官府到民间,都筑台或到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
⑵“桑条”句:写旱情严重,桑叶枯落,只剩光秃秃的枝条;土地久旱,尘土飞扬,仿佛燃烧冒烟。
⑶箫管:乐器名,此处指吹奏各种乐器。水庙: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
⑷朱门:富豪权贵之家。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后用“朱门”代称富贵之家。杜甫有“朱门酒肉臭”之句。几处:多少处,犹言处处。
⑸春阴:阴雨的春天。咽(yè):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

  [译文]

久旱无雨,桑树枝都长不出叶子来,地面异常干燥,尘土飞扬,土地好像要生烟燃烧;龙王庙前,人们敲锣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
而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作者介绍]

李约,唐宗室,字在博,一作存博。郑王元懿玄孙,勉子,官兵部员外郎。有画癖,闻一士人家有张璪所绘松石幛子,乃诣购其家,弱妻已练为衣裹。唯得两幅,双柏一石,嗟惋久之,作绘练记。以至行雅操知名当时。特精楷隶,并善画梅。又萧字为梁侍中萧子云壁书,李约得之,崔备为之记,约自为赞,又以名其斋。《唐书宗室世系表》、《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图绘宝鉴补遗》、《萧斋记》。

赏析

壹/

文学赏析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接着写祈雨。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黑潭龙》)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法不像“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名家点评

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徐子扩曰:讥切世情。
杨慎《升庵诗话》:与聂夷中二丝五谷诗(即《咏田家》)并观,有《三百篇》遗意。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三四句讥富贵人家全不知民生疾苦。旱甚至桑叶都枯,土亦生烟,则禾黍之槁死可知,而朱门之人尚恐春阴,致管弦潮润,有妨行乐,此辈不知楚何心肠,此诗人所以深痛而切讥之也。约本唐宗室之裔孙,能为此言,告时称其至行雅操,观此诗益信。
佚名

赏析

贰/

诗人从旁观的角度写场景而题名“观祈雨”。首句紧扣题意,“桑条无叶土生烟”,视野所及,旱情十分严重。由“桑”点明正值春天养蚕季节,可桑树上却看不见绿叶,只留下光秃秃的枯树干;田野中满眼焦土,片片干裂,尘土飞扬如烟雾弥漫,看不到一星点儿的庄稼影子。诗以素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将春旱灾情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透过眼前景象,一派民不聊生的惨状自不待言。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们“箫管迎龙水庙前”,他们抬着猪羊等三牲祭品,在一片笙箫吹奏声中,跪拜于龙王庙前,虔诚地祈求龙王爷行雨。这里,作者所描写的祈雨场面,表面上鼓乐齐鸣,歌声呜呜,实际上祈雨者个个强颜欢笑,吹奏的是在一片绝望挣扎中的悲苦之音。

“朱门几处看歌舞”,作者宕开诗笔,将视线转向深深院落中的轻歌曼舞。他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小百姓苦于旱灾,敬畏地祈神求雨;另一方面豪门贵族却全然不顾天旱对稼穑的影响,仍然沉溺于享乐,并且“犹恐春阴咽管弦”。这一句诗是难得的点睛妙笔:水庙前祈雨的百姓忧心如焚,生怕老天不下雨;而朱门深院的豪族显宦却唯恐老天下了雨,使空气湿润,以致管弦乐器受潮,发不出悠扬响亮的声音,打断他们笙歌燕舞的“雅兴”。在同一时间、同一世界里,两个阶级、两种场景中的人们,所做所思竟然如此天差地别,这是多么可悲可叹!较之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本诗措词虽有别,表达的却是同样的深意。

佚名

赏析

叁/

这是一首尖锐辛辣的政治讽刺诗。诗人因小见大,举重若轻,仅仅通过春旱时期两种不同场合的歌舞对比,就生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农夫和富豪之间的利害冲突,讥讽了统治阶级的荒淫享乐。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认识封建社会仍有一定价值。

春天,是养蚕收丝的季节,也是播种谷物的季节。因此,春雨是否适时,直接影响着农业收成的歉丰。在封建社会,一旦“旱魃为虐”,就会“如惔如焚”,赤地千里,“饥馑荐臻。”(《诗经·大雅·云汉》)本篇首句“桑条无叶土生烟”,就是对田间春旱的速写。“无叶”和“生烟”四字,生动形象地勾画了从桑林到地面如火焚烧的惨景:桑树的叶子全部枯死,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条;田地里的水分蒸发净尽,升起了一股股尘烟。桑林和田地的旱情如此严重,当然不能养蚕收丝,无法播种谷物,农夫的衣食生计面临着可怕的威胁。这一句,写自然灾害,围绕农业生产选材,场景阔大而重点突出,形象鲜明而用笔简省,可谓深得速写之妙技。次句的“水庙前”,把描写场景由田间转到了庙宇,把描写重点由自然移向了人事。“水庙”,即龙王庙,“龙王”,是我国古代臆造的“水神”。传说它能兴云布雨,祈求它发慈悲,可以解除旱灾。乡村建有“水庙”,说明农业生产遭受旱灾的次数很频繁,农夫们经常求神祈雨。“箫管迎龙”,不过是其中的一次娱神歌舞而已。一个“迎”字,既写出了求神祈雨的繁忙热闹,又写出了农夫对龙王无比的虔诚和恭敬。但是,这里的狂欢,绝不是愉快兴奋的表现;恭虔也不同于闲适者追求信仰的情态。恰恰相反,这是濒临绝境的农夫们的可怜挣扎,是他们期待降雨的焦灼不安的心态折射。诗人用反衬法,写农夫们强为欢颜,巧妙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内心的无限辛酸。

三、四两句,继续写人事活动,但描写的场景却由“水庙前”转移到了“朱门”大院。“朱门”,即用红色油漆涂饰的大门。单从外象上看,它已显示了主人尊贵的地位.显赫的权势、巨量的财富。况且,这“朱门”之内又有“歌舞”,更会使人想到“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式的豪华富贵。显然,这样的人家,是聚敛民脂民膏成千累万的大官僚大地主。诗人用一个“看”字,活现了这些富豪酒足饭饱、无所事事、悠闲享乐的神态;又用“犹恐”二字,揭露了他们贪恋声色的丑恶心灵。尽管久旱不雨,“农夫心内如汤煮”,但是富豪们还恐怕天气转阴,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使管弦乐器因受潮而咽哑,暂时中断庭院内的歌舞。对于这些没有衣食之忧,唯求声色之乐的富豪,诗人没有确指“王家”、“李家”、“张家”,却用了一个泛指性的词语“几处”。这样,就写出了这一类人的共同特点,扩大了揭露讽刺的社会意义。

乍看起来,这首只有28字的小诗,竟转换了三次场景,结构有些松散。特别是后两句写富豪人家观赏乐舞,好像游离题外,与“祈雨”无关。其实,这首诗的结构是十分严密而富于变化的。从字面上来说,第四句的“管弦”与第二句的“箫管”,语义相近而不重复,上呼下应,联缀了全篇。从文意上来看,第二句的“迎龙”,实属歌舞之类的活动,与第三句的“看歌舞”表面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目的和实质截然相反。前者是痛苦的欢乐,旨在求神祈雨,后者是真正的欢乐,旨在满足声色欲望;第二句的“迎”字,如前所述,隐含着农夫的焦灼,与第四句的“恐”字,都反映的是人们内心的忧虑,但前者忧在无雨,后者忧为怨雨。第四句的“春阴”,与第一句描写的春旱在文意上相反相成,首尾照应,完合得极为自然。再就诗中所写的三个场景来考查:田间春旱,是水庙之前“箫管迎龙”的起因,而“箫管迎龙”,又与朱门内的“看歌舞”相对照,互为衬托。总之,全诗三个场景的内在联系如环相扣,极为紧密。诗人的构思布局,匠心独运,颇见功力。

本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未着一字的褒贬和议论。诗人只是如实地描写了严重的旱象,客观地摄取了两个不同场合的歌舞,未用任何倾向性的词语评价这一切。但是,读者从作品描绘的生活画面中,却能领悟到诗人“观祈雨”的感慨,感受到他的爱憎。这种不把作者自己的倾向直接说出来的写法,是深得诗歌创作要旨的,是非常高明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佚名

赏析

肆/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黑龙潭》)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全有。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唯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即生怕下雨。唯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法不象“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有回味。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