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的物理学家们
物理学家们都是一群怪人,也有很多的趣事。
比如牛顿。
牛顿是一个工作起来全情投入的人。
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里吃饭,朋友来了以后,却发现牛顿正在书房里废寝忘食地工作。
朋友左等右等也不见他出来,就自己吃掉了一只鸡,留下一堆骨头后离开了。
牛顿从书房出来,看到盘中的骨头后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自己没有吃饭,原来早就吃过了”。
说完,他又回书房工作去了。
《生活大爆炸》中有一集,编剧就曾经给谢耳朵安排了类似的剧情。
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一度被认为是主宰整个宇宙的终极真理。
至少,它对日常生活的解释力是极其完美和强大的。
比如玻耳兹曼。
玻耳兹曼是一个很奇怪的老师,他上课时不喜欢往黑板上写东西,而是在讲台上一个人哇啦哇啦地讲个不停。
后来,有学生向他抱怨说,老师,你以后得在黑板上写公式,光讲不写我们都记不住啊!
玻耳兹曼一口答应了。
但到了第二天,他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最后还总结道:大家看这个问题,就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然后他突然想起自己上次对学生的承诺,于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上了“1+1=2”。
玻耳兹曼一直相信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一门叫统计力学的学科。
比如普朗克。
普朗克获奖以后,经常被邀请到各个大学去做演讲。
由于报告内容都是一样的,久而久之,他的司机也能讲出来。
有一次,司机和普朗克说,你的报告我已经倒背如流了,干脆下次演讲让我去吧。
普朗克答应了。
于是下一次演讲时,司机就顶替普朗克上台做报告,并且很顺利地完成了。
但在接下来的观众提问环节中,有个观众问了个技术问题,直接把司机给难住了。
幸好司机反应很快,回答道:“这个问题很简单,连我在台下的司机都能回答,让他来和你讲吧。”
然后坐在台下的普朗克就上台救了场。
比如玻尔。
玻尔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
他在母校哥本哈根大学创建了著名的玻尔研究所,曾经有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工作、学习和交流,这让玻尔研究所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了国际物理学研究的圣地。
有一次,玻尔去苏联科学院访问。
有人问他:“请问您用了什么方法,把那么多有才华的青年都团结在了自己周围?”
玻尔笑着回答:“因为我不怕告诉年轻人我是傻瓜。”
结果翻译一紧张,把这句话译成了“因为我不怕告诉年轻人他们是傻瓜”,顿时引起了哄堂大笑。
因为苏联物理学的泰斗朗道,就喜欢这么对待学生。
比如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他为了不在德国军队里服役,跑到瑞士去考大学。
结果第一年高考时落了榜,到第二年他才考上苏黎世理工学院。
爱因斯坦比较恃才傲物,在大学期间经常不去听课。
更糟糕的是,那时的大学课堂不像现在,讲大课的时候,一个教室里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所以你不去,老师可能也发现不了。
但在爱因斯坦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教室里只有10个学生,你不去,老师一抓一个准。
由于爱因斯坦经常不去上课,他的老师们都对他很不满。
当时他们物理系的系主任韦伯,就曾批评爱因斯坦不喜欢听从他人的意见。
这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爱因斯坦毕业的时候,没有在大学里找到工作。
比如海森堡。
海森堡读书的时候,慕尼黑大学当年有两位大牌的物理学家,一位是搞理论研究的索末菲教授,另一位是搞实验研究的维恩教授。
博士答辩时,这两位教授会分别给学生打分,分数从高到低分为A、B、C、D、F五档;只要平均成绩能达到C,就可以毕业。
在海森堡进行答辩的时候,维恩教授问他显微镜的分辨率该怎么算。
这个问题对一个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来说,应该是很简单的,但海森堡当时被这个问题给问住了。
维恩教授看海森堡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一怒之下就给了他一个F。
幸好索末菲教授护着自己的学生,给了他一个A,这才让海森堡以平均成绩C勉强毕业。
据说这个成绩,在慕尼黑大学的博士毕业生里排在倒数第二位。
但有趣的是,后来海森堡正是通过计算让他栽过跟头的显微镜分辨率,才发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心归航,再启航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