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反击,父母应该怎么办?

进化妈:聪明的父母,懂得对孩子少一些控制,他才能自由发挥,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木人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我凭什么听你的?”当女儿一本正经的反击我,我一时语塞。

事情是这样的,昨晚,我带着她,洗澡上床,玩了一会,孩子嚷着热,于是打开空调。

我躺下一会,感觉有点冷,就跟她商量:“把空调关了吧,我有点冷,”她直接拒绝:“不行。”

一阵软磨硬泡,孩子还是不同意,最后直接扔来灵魂一问:“我凭什么听你的?”

霸道的回答一般是:“凭什么?凭我是你妈。”

相信在那么多孩子对抗我们的话术中,这句话一定杀伤力最大,因为它直扎心窝:凭什么?

凭我们是父母,他们是孩子?

凭我们养育他们,他们被养育?

凭我们比他们站的高、看的远?

小时候,当我对妈妈说:我凭什么听你的,妈妈的回答就是那么霸道,现在,我收到女儿的“我凭什么听你的”,我却不想强硬野蛮的丢给她一句“凭我是你妈。”

因为冷静下来思考,娃的拷问不无道理,凭什么?比起我是妈妈的身份,孩子更是他自己啊,

孩子有质疑,说明孩子思想在萌芽,比起顺从,孩子独立思考更可贵。

懂得质疑、反叛才说明孩子在成长,一味要求孩子听我们的话才是最大的伤害。因为他首先是他自己,然后才是我们的孩子。

控制的结果只有伤害

中国父母喜欢控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否定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拒绝给他灵魂独立呼吸的空气。

这样容易产生两种后果:

一种是:引起孩子叛逆,与父母斗争,最终压抑成病。

就像《小舍得》中的子悠,在母亲田雨岚的高压控制下,学习就是孩子的全部,全部的时间都必须用在学习上, 不能踢球、不能休息。

最终那个努力的孩子,成绩却一退再退,每次考试就发烧,最终在考场上,撕了试卷,发狂跑出。

一个健康的孩子,抑郁了。一个控制欲望强的妈妈崩溃了。如果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也许孩子可以很优秀,父母也可以轻松又幸福。

另一种后果是:被控制支配久了的孩子,习惯了安排和服从,逐渐失去自己和主见。

朋友的老公,快30的人了,还经常被他爸爸指着鼻子骂。

为什么敢骂他?因为知道他不会有理有据的反击;

为什么会骂他?因为习惯了他的听话姿态,他一旦不服从,就会被骂“你没有脑子,你有主见吗”?

他老公这些年,工作断断续续,每份都干不长,对人生胸无大志,生活也没有方向,随着年龄增长,开始认识到老爹的不靠谱。

当他爸拉他一起投资办厂,他拒绝,立即遭到了他爸爸的狂骂:“你想干什么?你说说你想干什么?”

他老公一言不发,虽然如今独立意识苏醒,可是因为被控制安排久了,独立的思想和力量力不从心。

不要再对孩子说,控制是“为了你好”,其实只是为了自己,多少父母认为孩子因我而生,所以理应为我所控,殊不知,这种思想既自私又无知。

父母眼里,控制等于爱护,只是父母终会老,孩子要成长,这爱护又能持续多久?

不教孩子独立,不学会放手,才是对一个独立生命最大的扼杀。

放任式养育也不可取

心理学研究中,与控制型父母相反的是放任型父母。

如果说控制型父母,爱的太浓,让孩子感到窒息;那么放任型父母的爱就是蒙蒙细雨,孩子很难感受到。

感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也就无法对父母产生亲密感情。

知乎上有个问题:被父母长期放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这样成长的你们都成为怎样的人了?

下面的答案都让人心疼:

父母是个工作狂,妈妈是女强人,很少在家,可是很凶,很严厉。小时候做恶梦,梦见妈妈不在了,早上醒来,妈妈已经出门了。这份伤感,至今记忆犹新。

因为从小和父母在一起时间少,所以不明白母亲的定义。

“我记得小时候有个苹果,但是我不想把它给我妈妈,为什么要给她?”后来,才知道因为没有情感连接,所以不愿意分享。

八九岁时,父母忙,把自己丢到舅舅家一个月;

二年级,爸爸妈妈吵架,妈妈走了,自己一下子懂事,独立,12岁被送到陌生地方上学,已经习惯了自己事情自己做主。

“长期的孤独让我很抑郁,自己是个缺爱的人,我的快乐是普通人的两倍,但是我的难过也是普通人的两倍。开心的时候,特别开心,但是难过,就会想到死亡”。

妈妈的座右铭是“只要给你钱了还有什么不满意”,造就了如今的自己,性格独立,有主见,但是也缺乏安全感,敏感,自卑。

钱某种意义上,代表爱,但是不等于爱,父母名义上是亲人,但是放养式教育的后果是,孩子跟父母并不亲近。

在孩子孤单时,没有父母的陪伴;在孩子受伤时,没有父母的鼓励;在孩子成长路上,需要父母爱和温暖时,却只能一个人走过,从此父母只是一个“名词”,再无感情,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

把握边界,给你自由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说:“让孩子自己做主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在所有事情上拿主意,孩子承担不起无限的选择。”

孩子受限于自己的年龄和认知,对力所不及的事或是未知的危险,需要父母帮助孩子认识和把控,防止他们犯错和走上歪路。

除此之外,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给他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

这是他成长的过程。

同事讲过一件事,在西北旅游,晚上沙漠露营,被一对母女对话惊艳到了。

女孩问妈妈,晚上睡觉要换睡衣吗?

妈妈表示,帐篷里都是沙子建议不要换衣服。女孩说不换睡衣睡不好,有点不开心。

此时,妈妈问女孩,你为什么不开心,你只是询问我意见,我只是表达看法,你既然拿不定主意问我,就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建议,既然你有自己想法,你可以按照自己想法做,没必要因为我的建议就不开心。

女孩恍然大悟,立刻表示自己会换上睡衣睡觉。

神经心理学研究表面:年幼的孩子也有能力做出优质的决定,甚至不比成年人所期待的那个决定差。越是让孩子体验这个过程,孩子越能成长。

孩子虽然还小,但孩子终归要做成长直到独立做自己。给他宽广的空间,孩子才能自由呼吸,舍得放手让他尝试,孩子才能真正成长。

当我们真正相信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值得相信。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中有一句话:“应对孩子,不要操控他,而是要赋权让他自我感觉良好。”

聪明的父母,懂得对孩子少一些控制,他才能自由发挥,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样成长的孩子,可以走得很远,不怕迷路;可以飞得很高,却不孤单。

点个在看,如此让人放心的孩子,才是父母的终极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