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画说安顺 挟烟云而秀媚 照溪谷而光辉 2019年第39期(总394期)

春水浩淼 2013年作

挟烟云而秀媚 照溪谷而光辉

——观沈福馨画作有感

黄  斌

我有两个名为惊涛的朋友,一个是北京的贺惊涛——北代子,画得一手好人物;一位就是安顺蜡染大师洪福远的大公子洪惊涛。两位惊涛之为人,皆率直本真,相识交往使人舒服自在。为此,作为朋友,一直想为北代子写篇画评,为惊涛兄的《文化安顺》写点小文。北代子的暂且不说;而今恰逢惊涛兄邀约写篇关于沈福馨老师的文章,——几次听安顺绘画界的朋友将沈老当传奇一样讲起,虽没亲见作品,也算早有耳闻,遂忐忑应命。

天高风飘去 水滃云飞来 2014年作

我让惊涛兄发点关于沈老的作品来看,好做点功课。不久邮件即发来。打开邮件,但见几幅山水作品,水流一泻千里而气势逼人、山体苍茫凝重而排山倒海、墨气雄强厚重而元气淋漓。贵州画界竟还有这等人物,令我一惊。我马上从惊涛处要来沈老师的电话,在电话中与沈老师简单地交流之后,沈老师第二天就将自己从艺以来有代表性的画集打包邮来。这批画集中的作品,从1988年到2014年,可以清晰地看出沈老画水景的脉络变化。

家乡水系列之二 春潮 2013年作

沈老的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是以水体尤其是家乡水体景观为主体的水墨画;其次是以实体地貌、人文景观为主体的青绿山水创作;最后是一些兼有速写性质的小品画。作为贵州成名已久的前辈画家,许多人称沈老为“沈水”。中国山川风景不叫风景而称为山水,其实已经概括了起主要描绘内容的山川河岳为主角。名为山水,但名留画史的经典名作主角多为名山大川,少见以河流水景为主体的作品,一部山水画史,水景绘画名气响亮的只有南宋马远的水图。究其原委,无外乎是水的难以描绘与不易表现。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尽了水的变化与多姿:“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而水无色无性,却依据山川地貌变化无穷,用中国画表现有很大的局限性。

且听春潮 1988年作

观沈老师的早期作品,虽然水体景观已经出现,但是表现技法较为单薄,类似于西洋速写的手法。至2009年的画集,陡然一变,有了质的飞跃,从画面的构图、墨色的浑然、层次的丰富,尽得孟光涛、杨长槐山水之精髓而又有发展和变化,取宋画格物致知穷事物之奇妙精微,而又扬长避短;用皴法的变化、肌理的丰富、墨色的强劲、画面的繁复、景观的幽密,弥补了线条质感不足的短板。同时从顾汶光《临水则情溢于水》中,可知沈老师对宋画也是下过一番大功夫的。我很赞同戴明贤老师对沈老师2008年、2009年水景作品的评价,《银涛》《春涧时鸣》《响水河系列》确实是这一时段的精品,“水景的形、质、态、势已然得心应手”(《戴明贤沈福馨的山与水》)。

银涛 2008年作

自展子虔在《游春图》中使用“网巾水法”表现水波微漾,到武元直《赤壁赋》、马和之《后赤壁赋》起伏鼓动,试图表现水的动感与气势,但是如苏轼所言“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不过是书斋小品而已,五代以后出现的“留白”表现手法更是如此。马远的水图中虽有图标为“长江万顷”“黄河逆流”,但其实还是层叠排序“网巾水法”的延续,沉静内敛有余,而“崩滩碎石,鼓怒炫奇”之势不足,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迎合赞助人杨皇后的审美趣味有着必然的联系。

银浪涌雪 1988年作

自明朝画家开始在中国画中借鉴使用西方的光影表现技法至始于清末而盛于民国时期的国画改良运动,一批又一批的画家在或精研传统或留学西洋、东洋的基础上寻求国画的发展之路。走出书斋亲近自然,以写生促创作,笔墨当随时代的老生常谈本应成为共识,但逸笔草草的文人画仍被视为艺术正宗。事实上,文人画作为士大夫业余生活中的墨戏之作,在唐五代时期是边缘性的;宋画的主流也是以写实、法度见长的院体画,而不是文人画。所以刘成纪在《中国美学史四十年研究“成果”》中激愤地说:“但是,就新时期以来关于中国绘画美学研究的成果看,这种起于董其昌、呼应于现代启蒙和消费主义潮流的对中国中古画史的捏造,至今并没有任何改观。”这种观点和宫廷、士大夫、民众的审美阶层性有着微妙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限于本文的篇幅和主旨就不再展开论述。

昨夜春风 1989年作

沈福馨老师的写实性、严谨性以及清刚的变化了的小斧劈皴沿袭了宋代院体、明代浙派的风格,而又身体力行发展着黄君壁以来的根植于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一家一派画法,兼收并蓄、中西结合、真力弥满的画风。较之前辈画家,沈福馨的水体景观绘画更具自家面貌,更为繁复幽深,气势更为雄强有力。林纾在《春觉斋论画》中说:“西人写瀑布,是真瀑布,能从平顶之石上泻倾而下,上广而下锐,水流极有力,何者?水积岩顶,狂奔而下趣,水之落处,力猛渐下,则水力亦渐杀,故水痕上广而下锐。吾山水中写瀑则上狭而下舒,以两边山石,参差错落,瀑布从石隙中出,至于大壑,支流始漫,此其不同于西画处。虽然为地不同,山水态亦略别,西人写山水极无意味,惟写瀑布,则万非华人所及。”而沈老师表现瀑布水体的中西结合技法极好地弥补了传统画法的不足。

热泉 1991年作

家乡水系列之三 雄风 2013年作

我个人最为欣赏的水体景观画作是其作于2006年的《汇聚》和作于2008年的《银涛》。《汇聚》一画从右而入的水流从高处和缓流淌,随着地形的落差水流渐急,和左下方奔涌而来的水流在画面中部汇聚碰撞,水势凶猛而湍急,水量暴涨而几乎以直角转而向左下方喷薄而下。沈福馨巧妙地运用了水流的直线流淌、落差下降、汇聚交叉、直角转向的多种水体流动,制造出水体激荡宛如《清明上河图》中桅杆危及虹桥的高潮部分。用喷水罩染的技法制造出因水流汇聚而升腾的氤氲水气,左方迷茫混沌的缭绕水气与中央用传统笔法密集勾勒的湍急浪花形成一部水流汇聚的华丽交响乐。水流上方远端的茂密丛林用不同于传统国画的肌理效果来表现,与近景的皴擦而成浓重苍茫的岩石形成质感强烈的反差。动与静、急与缓、淡与浓、轻与重、传统与现代、光与影、色与墨完美地碰撞汇聚于一体,浑然天成,观者和绘者的立于岸边,俯瞰逝者如斯、奔涌不回,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的豪迈情怀油然而生。

汇聚 2006年作

家乡水系列之一 汇聚 2013年作

实景山水是沈老师的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类型,也就是自然环境中的成组景点。高居翰以一位西方的中国美术史学家的视角,较为客观而理性地在《气势撼人》一书中说道:“一般的理念认为中国山水只描写理想山水,而不表现特定实景。实际上,山水画可说是根源于对特定地方实景的描绘的,而且是在经过了几世纪以后,才在五代和宋代的大师手中,一变而为体现宇宙宏观的主题。然而,即便是这些大师所作的画,也不全然偏离山水的地理特性,相反地,他们是根据自己所在地域的特有地形,经营出各成一家的表现形式……”

珍珠岩 2006年作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虽许多作品也标有地名或号称描绘某一地域,但较起真来,又和实际景点不太对得上号。明清兴起了坐实景点的实景山水纪游图,可以说是旅游景点的风光片,画的尽量往实景靠,而又不失笔墨意味的实景纪游图不好画,要么是又陷入文人画的怪圈,景色流于荒疏,要么虽景色相近,而笔墨意趣全无,个人面貌模糊。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近世画工,画山则峰不过三五峰,画水则波不过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盖画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碎向背,颠顶朝揖,其体浑然相应,则山之美意足矣。画水,齐者、汩者、卷而飞激者、引而舒长者,其状宛然自足,则水态富赡也。”观沈老师的实景山水绘画,震撼于其个体精力、意志力的充沛与强悍。其最为满意的《鲁阁幽峡》《世纪三峡》长卷动辄几十米,甚或上百米,将实际景点的标志性景色纳入画面,全景式高密度地还原,使人一见如临胜景,也难怪当年刘国松一见其画而激动地直接写信称其为“新写实绘画”;而茂密的植被、坚硬的山石肌理的技法,又带着沈老师的深刻烙印。这就是沈老师能力所在、气魄所在。

螺丝滩组画之一 2009年作

沈老师的小品如《夏日》《夏凉》系列,说是小品,却有大气象,较之大尺幅作品,笔墨更为洗练概括。其中的小瀑布、小山涧与其大山大水一样,一波三折,巧妙地运用了水流的方向、落差的变化,在方寸间营造出结构紧密、动感强烈的态势,这种态势蕴含着丰沛的力量感,这种力量感来自于变化方向的动感线条。干笔淡墨擦出的线条多变而扭动,极具力量,与墨气淋漓的山石、层层墨点叠加的树林、远方S形的淡墨色块形成强烈的丰富对比,空间感加强的同时也使得画面有一种跃动感。

春潮 2011年作

吉水东来 2012作

年轻的画家喜做加法,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即为一例,不厌其烦、细致入微地描绘丘壑、林泉,将空间填满。老画家喜做减法,讲究的画外之意、人书俱老。沈老师是资深老画家,却元气充沛地调度、安排大的场景,气势撼人而不乏令人玩味的笔墨细节与个人技法的灵活尝试。传统中国画追求的“静美”和“柔美”的意趣在董其昌已到高峰。陈传席在其《中国山水画史》一书中说“静的过火就是死,柔的过火就是软。凡事盛极则亦衰之始。” 其实每个画家有自己的个人格局气度,在绘画上不自觉的就会流露出来。散淡冲虚的文人画格调不见得适合于每个人,也不见得是品评绘画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柔靡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坚朗阳刚的阔达气象弥足珍贵。

交融 2013年作

编者注:以上作品均表现了黄果树瀑布群的自然景色

沈福馨艺术简历

沈福馨,1948年2月生于贵州安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首届理事、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贵州省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贵州省美协第四、五届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一、三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及中国美协多次提名展。2001年6月,作品《青城幽径》获首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提名奖。2003年12月,作品《盘江路》获“第二届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山水风景画作品展”优秀奖。2008年8月,作品《水滃云飞》获第六届中国山水画展金奖。同年,获《中国书画报》年度人物称号。曾经在福建、广东、山东、浙江以及香港、台北、巴黎、槟城、吉隆坡、洛杉矶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数次。主要作品有百米长卷《世纪三峡》长卷《鲁阁幽峡》《汇聚》《银涛》《青城幽径》《四大佛山》《中华五岳》《黔南画稿》等。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出版有《沈福馨山水画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沈福馨》(天津人美大红袍)、《沈福馨三峡写生集》(马来西亚)、《鲁阁幽峡山水长卷》(台湾)、《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沈福馨绘》《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沈福馨山水作品》(中央美术学院出版社)、《当代国画名家精品典藏·沈福馨》(外文出版社)和《沈福馨2008-2014绘画作品集》等画集。

· 作者简介

黄斌: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安顺学院美术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主持贵州省艺术规划课二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一项,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