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金陵闹元宵的灯与戏

     元宵,农历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最为热闹的一天。张灯结彩,迎春演戏,构筑起了万众狂欢的节日气氛。明传奇《金雀记·玩灯》的曲词说:“灯市无双,看了这灯市无双,恍疑是海上山、蓬莱方丈,好一个锦绣排场。遇良宵、逢丽景,止不住心情豪放。”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以狂欢作休憩。日夜之差、男女之防、雅俗之分、贵贱之别,在狂欢中全都被颠覆了。
  元宵节赏灯,由来已久。唐玄宗时的灯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为期三天。宋太祖时加上十七、十八两天,变成了“五联灯”。南宋理宗时在十三日“预放元宵”,张灯连续六天。而到了明代初年,朱元璋定都金陵,“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天”。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大街小巷无不张灯结彩,庆贺新春。
  利玛窦眼中的焰火与灯笼
  公元1608年,访问南京城(今南京老城区)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礼部尚书王忠铭的热情邀请下,赴尚书府度过了他在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对于“精彩的焰火施放和精巧的灯笼展示”,利玛窦赞叹不已。后来他在自己的游记中着重指出:“这种特殊的表演,在公众庆典中是相当普通的,其中并没有附丽任何迷信的成分。”
  明清时代的南京城乡,社庙设桥灯、塔灯,到处灯火辉煌。孩子们扮演着戏文里的角色,围绕通明的纸灯载歌载舞。男女老少纷纷出游观灯,很多人提着绘有戏曲人物的纸灯,纷纷前往庙观看演出。戏文在舞台上演唱,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回应,一直欢闹到深夜才会散去。
  当时,对于元宵节的狂欢也有人提出批评:“为灯事嬉娱,为臣子堕职业,士民溺声酒张本”,建议“禁绝”。但不少有识之士认为,这是根本不懂得孔子“一张一弛”学说的重要。让老百姓充分释放情绪,社会秩序才能得到很好的调剂。明代文学家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记载,他曾与朋友谈及“灯市之丽”,席间“有一二官人自号清节者极恶之,以为伤财废事无过于此。”张大复当场予以正色反驳:“清素可以持身,不可以御俗;俗尚清素,终是衰飒气象,雍雍愽大之世当不尔。”元宵节庆是世风民气的象征,只想节财省事,反而会禁抑世风,消蚀民气。
  元宵佳节的放纵之“闹”
  在每年元宵节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不仅州官能放烟火,也容许老百姓点灯,人们便“相偷为戏”。《魏书》中有关于“禁十五日相偷戏”的记载。在明崇祯八年刊行的《帝京景物略》里,则载有北方金元两朝,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的文字。有一些地方,妇女们在元宵节观看灯月“走三桥”,是为了免除百病。而偷摘人家的菜叶,拍打肩背,会更加有效。如果女子偷窃到了别人家的猪食盆,遭到主人诟骂,心里还会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是生男孩的征兆。
  到了明清时期,对于元宵节的“偷窃”行为,人们仍然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相偷为戏既然是一种大家参与的民间习俗,偷东西与放小偷,就成为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在火树银花、明月逐人的元宵节,人们并非为了彻底摆脱日常法度与礼典的规范,而只是故意挑逗这些约束,使得元宵节的“闹”愈加带来欢笑。
  元宵节昆曲艺人的“灯头戏”
  灯,是元宵节的象征。制灯、放灯、赏灯、咏灯,串连起男女老少的满心欢愉。昆曲艺人把元宵期间的演出,称之为“灯头戏”。正月初二开锣,唱到正月十二,是“前头灯”;正月十三唱到十八,是“正灯头”;正月十九到二十,是“后灯头”。在这半个多月中,戏班所赚的钱,无疑会比平常多得多。在南京秦淮河畔,艺人们早早做好准备,上了戏台演得格外卖力。他们所选的剧目主要是《西楼记》《西厢记》《牡丹亭》中与元宵节喜庆团圆氛围十分契合的折子。在正戏演出前,往往会加演小戏,俗称“元红戏”。开场时,庙里撞钟击鼓,戏台上“打十番”,旷场上人头攒动,令人体味盎然的春意。
  元宵节作为一个盛大节日,必然会聚集人们的喜怒哀乐。许多传奇作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不少佳作,折射人间的悲欢离合。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说:“只为这元宵佳节,处处观灯,家家取乐,引出一段风流的事来。”有人因元宵狂欢而失散,有人元宵观灯时不期而遇,有人在灯红酒绿下遭受暗算,有人在烟火阑珊中破镜重圆,人生的际遇正是如此呈现曲折离奇的戏剧性。
  明末戏曲作家阮大铖,是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枞阳县)人。明亡后,他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长期生活在南京城。他一生所作传奇十一种,比较有影响的是《春灯谜》和《燕子笺》。《春灯谜》描写宇文彦元宵节观灯,韦节度女儿影娘女扮男装,也去观灯,由此衍生出种种曲折离奇、颠倒错乱的情节。我们从中可以领悟灯与戏的奥秘。
  汤显祖万历十一年考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为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他“去钳剭,罢桁杨,减科条,省期会,建射堂,修书院”——不仅不随意杀死囚犯,还去除拘系囚犯脖子和手脚的刑具。同时下乡劝农,与青衿子秀切磋文字。这种古循吏的作风,终于使浙中这块贫瘠之地大为改观。在实施善政的过程中,汤显祖擅自放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让他们上街观灯、看戏,享受自由人的欢乐,以致被吏部和都察院以“浮躁”为由,给予罢职闲住的处分。这或许是汤显祖从政时的悲剧,却成为昆曲史上的一段佳话。
(0)

相关推荐

  • 老福州人的元宵节习俗 ! 你还记得几个?

    元宵节 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节到元宵格外浓,不出十五不出年 福州元宵有哪些民俗 来听听福师大林焱老师的分享 还有老福州人的这些习俗 你都知道么 元 宵 庆 典 据说,福州鼓楼元宵庆典,汉时为一天,唐 ...

  • 清代华北地区谜事记录

    清代,帝都北京的皇城外前门一带,灯节期间的灯谜活动较明代更趋繁盛.清无名氏<燕京杂记>记述道光年间的灯节习俗时说: 上元设灯谜,猜中以物酬之,俗谓之"打灯虎".谜语甚典 ...

  • 正月十五放华灯

    旧历正月十五日,俗称上元,这是从道家之说,与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合称三元.当然,我们最熟悉的称谓还是元宵(或元夕),都含有第一月圆之夜的意思. 正月十五这天也叫作"灯节".按 ...

  • 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古人如何闹元宵

    □ 刘贵锋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过去这一天,无论农村或城镇,都会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用闹花灯.猜灯谜.跑旱船.扭秧歌.舞狮子.耍龙灯等一系列花样繁多的庆典活动闹一闹元宵.那么,古 ...

  • 《保胎灯科》明清时期道教民间抄本

    保胎灯科,道教民间传统祈福科仪.

  • 明清时期府县官对下政务运作

    柏桦 李静 府县乃是人们熟悉的名词,因为它既是古老的地方行政区划,也是现代依然存在的地方行政区划."府,文书藏也";1"县者,悬系于外."2府县作为基本行政区, ...

  • 明清时期山水册页欣赏

    雪地实景,苍茫而润泽,冰雪覆盖了自然界中的山川树木,使人们的视觉不再被五彩缤纷的万物所迷惑,从而使人们更为关注于白茫茫的冰雪积压.融变的过程,这种自然属性恰好与水墨形式相得益彰.因此,雪景山水画一直是 ...

  • 114张图在线观赏: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三)明清时期

    这个展览以中国古代外销瓷器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这里把展出的所有文物所拍照的350多张图分三次都给您呈现出来.虽然陆续分享了展品的所有图片,但学习古陶瓷还是需要实地看实物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 ...

  • 明清时期抄本 消纳水法

    消纳水法,是一本民间水法秘诀,内含八煞黄泉精选总图,以及作造法,大约抄于明末清初.全书30筒子60页.

  • 古代精品竹雕 竹刻《明清时期 精品竹雕笔筒》

    竹刻也称竹雕,是我国传统雕刻艺术品中的重要门类,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竹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竹 ...

  • 明清时期的精品人物画像《官家祖先画像》

    祖先画像-中国人提倡孝道,都有对祖先崇拜的习俗.不难发现在很多祠堂,后裔子孙为了要尊祖敬宗,把自己祖先的画像,挂到祠堂里供奉. 每年祭祖时都要恭恭敬敬地,向祖先祭拜一番慎终追远.孝思不匮,祈求列祖列宗 ...

  • 明清时期云南的十大谏官

    在古代,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的职官.早在秦朝时期,我国就建立了监察制度,专门负责对监察劝谏皇帝和百官,自此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独立于行政权之外的监察体系. 就云南而言, ...

  • 明清时期景德镇外销瓷的主要纹饰特征

    明清时期是景德镇瓷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其瓷器外销最为兴盛的时期.随着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东西方各条新航线不断开辟,使中国的陶瓷外销也进入到全球化的时代.明清景德镇外销瓷,在带来经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