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91期】《智泉流韵》特邀作家 陈向敏最新原创散文《熟悉的陌生人一一郭进拴印象》
《熟悉的陌生人——郭进拴印象》
河南汝州 陈向敏
在汝州文学界,郭进栓老师的大名如雷贯耳。至今,我只闻其名,未曾正式谋面。他是我熟悉的陌生人。
大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的我还是文学青年,拙作经常见诸《平顶山晚报》《汝州晚报》《风穴文艺》,有时走到街上,也能从汝州人民广播电台里听到我写的东西。那时,郭进栓老师的名字就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或许是经常看到他的文章,或许他当初是《风穴文艺》的编辑,或许他是我获奖的汝州某次文学征文的评委,或许在文联共同听过曲令敏老师的讲座,或许是曾在临汝镇工作过的公爹经常提起,总之,郭进栓老师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虽经二十多年的岁月磨洗,依然如此清晰。
时间白驹过隙,二十多年后,也就是去年,同在汝州一高的作协副主席李国现老师邀我入汝州作协,我像个淘气贪玩的孩子,二十多年的游离后,终于又回到了文学的大家庭。今年春天,我有幸参加“金庚笔会”并获奖,被热心的孙利芳副主席拉入汝州作协的微信群中。乍一入群,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惊叹不已。昔日那些熟悉的名字在哪,我一遍遍地搜寻,陈建国、屈江北、陈凝、史运玲……哦,还有郭进栓,郭进栓老师是《智泉流韵》的主编。
在作协群里,看着同道们发的一篇篇文采飞扬的佳作,我仰慕之余,跃跃欲试。但家无电脑,写作只能凭借小小的手机。且年近半百,眼花手拙,与“机盲”相差无几,不会用邮箱,只能发微信。而报刊杂志发文章大都用邮箱传递。无奈之余,我想到了郭进栓老师,请求加他的微信,郭老师欣然应允。
于是,今年的暑假特别热闹,诗歌、散文、小说,我的一篇篇拙作在《智泉流韵》的公众平台上推出。其中散文《别了,老一高》触动了一高人的怀旧情怀,点击量近两千;小说《配角》在2017年8月20日的《平顶山日报》副刊头条刊出。
我感叹自己遇到了贵人,这个贵人就是郭进栓老师,于是格外关注有关他的文章,从屈江北老师写的《从放羊娃到作家》中,我才对郭进栓老师其人其事略知一二。
花季雨季,当我们在明亮的教室高声诵读时,郭进栓老师正拿着书卷放羊于山坡。酷暑严寒,当我们扇扇嫌热抱炉嫌冷时,郭进栓老师正在挥汗写作冒寒“爬格”。我们是在酒足饭饱之后,像去唱歌一样偶尔去拥抱一下文学,而郭进栓老师却对文学爱得深沉爱得执著。即使忍饥挨饿,即使辛苦写就的稿件被母亲投进炉火,即使冷嘲热讽编成的“神经蛋”的高帽快要压弯颈脖,即使投稿夜宿郑州街头被警察当作坏人吆喝,即使投稿归途扒车跳车差点命丧阎罗,即使痴迷文学竟然碎了自己小工的饭钵……郭进栓老师始终不放弃在文学道路上的苦苦求索。文学梦是郭进栓老师的理想,理想使他微笑着观察生活,理想使他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苦心人,天不负,理想开出了鲜花,理想结出了甜果,年近花甲的他著作等身,成了大名鼎鼎的中国作家,成了大学教授。
文学即人学,是百姓的“喉舌”,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郭进栓老师的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多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湛河大决战》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现在,郭进栓老师依然笔耕不辍,在媒体上,几乎天天可以见到他的作品,他是文学创作的“劳模”。
从放羊娃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郭进栓老师不断求索终有所成的奋斗经历,激励我在文学的道路上奋力拼搏。他的知遇之恩,永远在我心底铭刻。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谨以此文献给熟悉的陌生人一一郭进栓老师。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2017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