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583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文学评论:我读《我们仨》有感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3MTAvMjE1MDM1MjQwXzFfMjAyMTAyMDcxMDA2MzUxNDY=.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3MTAvMjE1MDM1MjQwXzJfMjAyMTAyMDcxMDA2MzU0NDM=.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3MTAvMjE1MDM1MjQwXzNfMjAyMTAyMDcxMDA2MzU3ODc=.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3MTAvMjE1MDM1MjQwXzRfMjAyMTAyMDcxMDA2MzYyMjY=.jpg)
【郭进拴原创】我读《我们仨》有感
最新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她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用平淡的文字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亲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这么一个百岁老人一生又该绽起多少血泡,
看着血泡一个个变大,最后喷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后的温情。
让我记起《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一段话“当一种强大的压力把一个人
压得忍无可忍时,他就会立刻调动他全部体力和意志进行垂死挣扎,
企图掀翻这个重压,由于这个道理,痛苦达到最高-潮之后,退潮时往
往会给人带来喜悦和勇气”。这生离死别带给杨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
凉,还有什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
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
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
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
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绘的多么壮丽,
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
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 然她的不同,除了书本,
除了学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纷纷扰扰均与她绝缘,他的文字里透出
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
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
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涛滚滚尘世间,瘦弱身躯下投出的坚毅,
视野的宽广,对知识的渴求,对任务的负责,对丈夫的肯定,对女儿
的宽容,只在其内心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不计名利,不求富贵,书香
四溢,如入芷兰之室!女人当有对生活如此之真诚,又何如收获不了
安然的晚年?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
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
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
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
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
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
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
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
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
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
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
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
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
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
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
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
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
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
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
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
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
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
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
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
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看着女儿从襁褓里
粉嫩的婴儿长成青葱少女,某一天再嫁做他人妇;枕边人陪着自己
在时光里发酵,慢慢老去,看着彼此的头发变得花白,最后再一同
葬在坟墓里。杨绛经历了美好的前半部分,却在最后的一段旅程中
和家人失散,独自一人思念他们仨。因为有遗憾,所以才会想写下
《我们仨》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刚读前半部分时,文字写到钱钟书到船上治病,女儿钱瑗住进医院,杨绛白天在古驿道跋涉独自去看望丈夫,晚上在梦中千里迢迢的去探望女儿。叙事很平淡,毫无词藻装饰,甚至叙述的有点古怪。但是慢慢我发现了里面的悲伤,而真正悲伤的文字是一直痛到了心里,作者不会再留丝毫力气去关心是否会引起读者兴趣,或
者看书的人会喜欢,但我们冥冥之中自会感到寒冬的悲凉与萧瑟。
开始看时并不是很理解,但是直到看到后半段的回忆,仿佛看到杨绛在暗淡的油汽灯仔细的给分离异地的钱钟书写信-----娟秀的每一笔里都藏着浓浓的思念与担忧;两人在国外求学时,一起发挥奇思妙想用贫乏的食物创造出家乡的味道,就着白水煮肉也吃得不亦乐乎,一抬头看见对方的样子都忍俊不禁;后来呀,又在某个季节迎来了钱瑗,她会靠在钱钟书怀里软软的喊爸爸,也知道妈妈怕脏,在北方刺骨的寒冬早早从被窝里钻出来剔干净煤子……………而我终于想起了那句话:一个人只有经历过了春天的锦绣繁华,才知道冬天寒冷是有多么难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杨绛很幸运。拥有一个十分美好的孩子。对门的太太想要带孩子去乡下玩,但是母亲哪里肯答应,她写到:如果是在孩子没有出生前,我也许会答应,孩子怀在肚子里倒不挂心,孩子不在肚子里反叫我牵肠挂肚了。母亲们大概都是这么想的。妈妈也经常用手比划着对我说:刚出生是你才这么点儿大呀!我看着堪堪两本教科
书长的长度,还有母亲那略显遗憾的面容不禁哈哈大笑。母亲一直都记得最初婴儿的样子,连小时候用过的小木马都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堆着,因为舍不得扔。而正因为如此,当钱瑗去了,杨绛干枯的眼睛未动,只会在心里流泪,只有灼热的痛和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与钱钟书相处的片段是书里描写的最多的,因为他是那个负责陪她到老的人,可是最后并没有实现。少年夫妻,到耄耋老人,当杨绛生孩子时,钱钟书会来来回回跑了七趟医院来看她,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也会陪着杨绛到处走动,各处‘探险',而杨绛能了解钱钟书的委屈,了解他因父亲之命不得不离开西南联大,会尽力告诉世人钱钟书不是他们想的那样。生命如此长,时间这么久,艰难如此多,但是两个人相互依靠,才能在空无一物的生命中留下痕迹。
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杨绛这么说道:但是,经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的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以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那么,上帝把他最喜欢的两位天使安排到了杨绛身边,才成就了《我们仨》的一段温情。《我们仨》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以“梦”的形式隐喻情感,一部分记述现实。现实部分,从1935年伉俪二人在牛津求学写 起,一直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半个世
纪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化作一位百岁老人对家人绵绵的思念。作者所思念的,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学者家庭,妻子杨绛、丈 夫钱钟书、女儿钱媛,一家三口都是单纯的文人,不沾是非,不涉政治,任世事浮沉,不改做人本色。但在中国20世纪风云变幻的
大背景下,“我们仨”依然饱经 战火、疾病、政治、生死的洗礼,难以独善其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 “我们仨”中,女儿钱媛无疑是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在杨绛
的眼中,女儿懂事、聪慧、好读书,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钱
家家长(钱钟书之父)“得意非凡”地 宣称:“女孙健汝(钱媛)”是
“吾家读书种子也”。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可造之材”,却多病多
难,生不逢时。“上高中学时背粪桶,大学期间下乡下厂,毕业后
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
其间的遗憾憋闷,溢于言表。
杨绛先 生为女儿的才华惋惜,但杨绛她自身何尝又不值得惋惜。
在钱钟书的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诚然也。钱钟书
虽然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但有得必有 失,于生活计,几乎百无一用。
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不时地在家做些“坏事”,将桌
布染黑了,台灯砸了,门轴弄坏了,均束手无策,唯有苦着脸向妻
子杨绛求救。杨绛一一安慰“不打紧”。出院后,她逐一“搞定”。
钱母感慨这位儿媳,“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钟书痴人痴福。”而这对 于一个惜时如金的学者来说,是幸也,亦
或不幸也?杨绛在翻译上的造诣颇深,她翻译的《堂吉柯德》,至今
为止依然是中译本外国名著中的经典之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 们仨”中最“宝贝”的自然是钱钟书。钱钟书是一个纯粹
得近乎单纯的文人,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术事业中。中国的文人,
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几千年 的政治文化熏陶下,无非分两种,
一种当了官的,一种是想当官而不得的。即使隐士如陶渊明者,早年
的愿望也是“大济苍生”,他几次挂冠而去,均是迫于无奈, 不是
因为嫌官小,就是因为不“合群”。而钱钟书却是一条漏网之鱼,
是一众鸭棚中诞出来的一只天鹅蛋,是文人中的“病梅”,异类中
的异类,几千年以来,仅此 一枚。朱家骅许他一个联合国科教文卫
的职位,他辞谢了;晚宴要和“极峰”握手,他趁早溜回来了;收到
国宴的请帖,他请病假;即使是社科院文学所 的一个顾问衔,他也
力辞得免。
钱 钟书一生所爱,唯有他的书、他的家。在书里,他是学问的
宠儿;在家中,他是精神的领袖。这两个地方,自由、美好、安全,
符合他全部的慧心与童心。他或许会 以为,这两个地方都如英国
哲学家洛克所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这句话显
然不符合中国国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家无四邻,独坐一
园 春”终究只是古代文人的美好奢望。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
被革命群众“揪出”,成了“牛鬼蛇神”,被批斗,被“洗澡”,
杨绛还被人剃成了“阴阳头”, 苦不堪言。他们凭借平和的心态
以及对学问的执着,挺了过去。但是,女儿钱媛的丈夫王德一却因
不堪受辱,愤而自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世 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90年代中期,病床
上的“我们仨”开始分头写作各自的《我们仨》。不久,钱媛病逝,
次年岁末,钱钟书亦离世。“剩下的这 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此中辛酸,难以向人道也。四年后,唯一完本的是杨绛版的《我们仨》,
此时杨绛已是九十二岁高龄。书中,一个个残碎的梦境,一件件 细碎
的小事,在黑白间杂的夜幕下,如一粒粒星辰,以爱作线串起,
熠熠生辉。
无论悲欢离合,家庭都是人生最后、最好的庇护所。如果你爱家,
就读一读《我们仨》吧。我曾以为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家,原来都逃不
过日子的琐碎。如果没有杨绛先生的那些文字,我想,他们也是这世上
最平凡的一家三口,不会被人记住,也不会被人当作榜样去羡慕。他们
的不同之处,在于,即使日子平常,也能从平淡的生活中记录那些细微
的感动,然后借着那些点滴的暖,热爱着自己的生命。
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呢?你看,杨绛先生所到之处不都是风景吗?一个人走过的路,遇到的人,遇到的事,甚至是受过的苦,在她看来,都是值得回忆与书写的。一生曲曲折折,沟沟坎坎,原来那些才是生命真正的美妙之处。远方的风景固然很好,但是那些总归是生命之中最短暂的,唯一留下的是这一天,这一刻,我们在哪里,经历着什么样的事情,又陪伴着什么样的人。
读杨绛先生的这本书,像是听一位老者讲那些过去的事情,文字里没有华丽的修辞,每一句话都像是在讲诉生活场景中最常发生的事。许是那样的年代,造就了他们面对生活的颠沛流离时,用读书与写字才可以找到的心中的宁静,找到生命坚持的养料与居所。
相聚,相离,他们仨!
这本书都是在讲钱钟书与杨绛,还有他们的女儿钱瑗三个人的故事。读到一些细节之时,总是能够想起自己也曾经历过的相似的场景。三个人,爸爸,妈妈,还有她。生活所迫还是时代因素,颠沛流离过不少地方,或近处的苏州,无锡,上海,或远处的巴黎,北京,那些
所到之处,无论是心中所向往的,还是命运使然的小曲折,他们仨,总是有逃出纷繁世界的能力,怡然自得的过着自己的日子。
常常在想,一个人能够遇到一个气味相投的人已是天大的祝福,何况是他们仨。相聚一起,彼此取暖,相离一世,也会隔世惦念。
一个真正有魅力的人,即使容颜不再,也会由衷的想要像她一样,平和,安静,不骄不躁的和爱的人过完这一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原创版权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