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从贫穷中走来【征文】
从贫穷中走来
周银平||河北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家乡格外的贫穷。
绝大部分人家住的是土坯房,屋里、院子里经常能看到老鼠的影子,许多老房子年久失修,夏天遇到老天下雨的时候,常常是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睡的是土炕,一家人挤在一条土炕上,卫生条件很差,冬天没有取暖设施,钻进被窝缩成一团,后半夜常常被冻醒。人们的衣裳大部分是衣衫褴褛,老大穿过的衣服缝缝补补给老二穿,很少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特别是冬天,没有条件洗澡,没条件换洗衣服,一身衣服穿一冬,大多数人都有过身上生虱子的经历。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很低,生产队每年打下的粮食先交公粮,再留足种子粮、储备粮、饲料粮,剩余的粮食才分给社员;几乎每年的粮食都吃不到头,人们饿的常常是饥肠辘辘,大部分人家吃过糠、挖过野菜,那时候槐花、榆钱、红薯叶、柳树叶常常成为我们桌上的美餐。
我们全家七口人,只有父母亲挣工分,每年年底生产队分红结算时,不但分不到钱,反而要给生产队里贴钱。那段时间是父亲一年中最为犯愁的时候,每天都在盘算如何筹集给生产队里的钱。在我们生产队里有三户最贫穷的人家,我家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父亲得了一场大病无钱医治,好心的老支书帮着到公社信用社贷了一笔款才救了父亲的命,等到有能力偿还这笔款时,利息和本金已一样多。
我在兄妹中排行老大,在我懂事后就开始照看弟弟、妹妹,九岁的岁尾才上学,上学不到一个月就升入了二年级,因为买不起文具盒、书包,每天用手拿着书本及学习用品去上学。家里常常连一毛钱也拿不出来,每当我需要买学习用品时,母亲总是跟我说,等着老母鸡下了蛋,拿上鸡蛋去换吧。家里的三只老母鸡是我们家的“摇钱树”,平日里,家里买煤油、咸盐、火柴、肥皂等生活用品,也全指望着那三只老母鸡。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个星期天恰逢是镇上的集日,父亲让我跟上一个邻居爷爷去赶集,爷爷用手推车推着两口袋玉米,准备到集市上卖了给生产队里换些零花钱,爷爷没上过学,不会算账,让我跟着去的任务是算账。上午八点多钟,我就跟上爷爷出发了,从家到集市有四公里的路,我们走了足足两个小时,上坡的时候,我就帮爷爷拉拉车。到集市上时间不长就有人把玉米买走了,算完账、收了款,爷爷带我到镇上的国营食堂,给我买了两个烧饼(每个烧饼6分钱、2两粮票)、一碗粉汤。这是我当兵之前唯一一次在饭馆吃饭,饭虽简单,但吃得特别开心,感觉就像过年一样。
那个时候,一块月饼足足让我们盼一年,吃一顿肉、穿一件新衣服,那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从贫穷中走来,不曾忘记贫穷带给我们的伤痛,我不会去感谢贫穷,更不去赞美贫穷。
然而,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却特别的富有,值得我们赞美、值得我们怀念。那时,人们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团结友爱,信誉至上;那时,没有贪官,人人平等,家庭和睦、妻贤子孝,社会和谐、夜不闭户。那时,人们道德高尚,民风淳朴,毛泽东思想占领着人们的思想文化阵地,歪风邪气无处藏身;那个年代,人们有理想、有信念、有骨气,为了摆脱贫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大庆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影响了一代人……
有人说精神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在我看来,精神富有和物质富有有机的统一,那才是真正的富有。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周银平,一九六〇年出生,高中文化,河北省灵寿县人。一九七八年底入伍,一九八八年转业后一直在交通部门工作,爱好散文写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
关于贫穷的征文:
09、诗歌||贫 穷【赖辉】
18、朗诵||逃离村庄【杨帆】
26、诗歌||秋 赋【刘凤耀】
42、散文||泪忆贫穷【汪明】
44、诗歌||穷 说【刘凤耀】
53、散文||煮猪食【王宝华】
56、散文||也说贫穷【太极】
58、诗歌||老学校【青青草】
59、散文||贫 穷【吉福生】
62、随笔||论贫穷【邢军】
70、随笔||别装贫穷【栗梅】
75、散文||补 丁【唐锦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