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水里淘金畅想曲

水里淘金畅想曲

金东坎,银八滩,篆河内外财宝动摊把翻。

――― 民谣代题记

想起家乡,心潮就会汹涌澎湃或是思绪缠绵。踏上家乡的土地,就想要放声歌唱,吟一曲欢歌响彻云天。乡境400余年的成陆历史,7万余亩的航测大地。从浅水海湾到沼泽湿地,从湖岛水域再到方格条田,今天,4万余亩的平原农田,伴二万亩左右的广阔水面,这就是我的家乡富庶美丽的正红大地。这里确是个神奇的去处,也是财富聚散的兴盛场所。迁徙到这里的先民及其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后辈们,实实在在地应了那句古老的谚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代一代编织生活的梦想。水里淘金的畅想曲,就是我们家乡人民从古至今唱奏乐谱中最美丽动人的乐章。

煮海钓水曲

早些时候,这里傍海朝阳。一片滩涂湿地,百草丛生,万鸟和鸣。更兼有那鱼翔鸥游,虾蹦蟹横。真是东海里银子一篙子深,就看有无点金术。刚来这里的先民们硬是从生活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生财致富的道路,艰难地唱响水里淘金的第一支歌。

精明不过庄户汉,艰辛便是点金术。首来的先民们从茹毛饮血中开始,在刀耕火种中扎根,逐步摸索出煮海为盐、钓水织网、斫柴猎鸟、捕兽尝草一系列水里淘金的奇招妙术。让浅蓝色的海水变成白花花的盐晶,让虾、鱼、蟹、贝、参、螺、蚬、蚌等一切浮游生物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珍肴美味。让鸟兽的毛皮变成人们御寒的美服貂裘,并食其肉以强壮体魄。让柴与草变成建房筑屋覆顶代瓦的最佳材料,并尝其根、茎、叶、花、籽粒或果实⋯⋯选其能饱腹充饥者食其肉,择其能入药者以治病疗伤。先民们就是这样用原始的艰辛劳动,使蛮荒的海疆绽放出一簇簇奇香绮丽的花朵。

金丝蒹葭曲

天水北来,黄淮吐沙。一百余年后,海岸东移,日渐其长,这里成了内陆洼地。前清雍正年间,庙弯营守备朱公希贤(后官至正四品武德将军)倡开三里川新河,使射阳河中段正红乡处,裁弯去曲,缩短航程40余里,赢得当时营防口驻军处柴盐产品上行,补给物资下行,真至今天的交通航运便利。

新河开,旧河废。废弃的旧河曲折环绕,类似“篆”形汉字,故史称篆河。它与新河之间怀抱一块陆地,状如岛屿。篆河的水面辽阔,滩涂广袤。传说射阳河原是石羊夫妻所开,公羊勇斗恶龙,母羊角犁河泥,因惦念回望公羊,倚角左右摇甩,形成这里的万亩水面,万亩遍滩。从此,潮落百里为滩,潮涨百里成湖。篆岛连湖,水天一色。春和景明之时,浪平风静,波澜不惊,岸芷郁郁,汀兰青青。若风起云涌之日,急流飞旋,浊浪排空,惊涛拍岸,更具雄浑壮观的美景。

清道光年间,乡间贤达新港后庄人刘公,近移湖荡芦苇,远运曲塘(即今日海安)杞柳。湿地栽柴,高滩植柳。春天,芦笋露尖,状如羊角,笋剑抽长,拔节有声,须臾时日,芦杆参天,绿色苇叶,若丝带飘飞。夏日,百里滩涂,黛色如海,青纱绡帐,碧波翻卷。秋天,茎杆黄,苇叶落,芦花盖顶,随风曼舞,若皚雪起舞。再现柴柳丰收景象。一年四季,这里真是个美不胜收的游玩好去处。在一段漫长的岁月里,柴柳曾经成了水乡湿地的黄金产业,招财进宝的妙着奇招,铺稳了水乡平年的致富路,荒年的赈灾济民策。记得上世记三年灾害时期,我们就是用柴柳作原料,织编成褶席、皮、白柳制的生产、生活用具到海边农场及邻县乡镇換回粮食,度过灾年的艰难。我们还用柴篾编织成美丽的工艺品一一六角斗篷以遮阳防晒,挡风避雨。编织成鱼丫,捕捉鱼虾来改善生活。用杞柳编织成座椅,迎阳闲坐,斟茶品茗,街谈巷议,享受生活。编织成狗窝、菜篮、提包、衣箱⋯⋯远销欧、美、日、澳赚取外汇。我们还用水边的菅草、野蒲等水生纤维植物编织成草鞋,并让菅草与芦花联姻编织成茅窝,履其足而御寒。编织成蒲扇驱热散暖。还有蒲包、蒲垫、蒲合、麦杆扇、蓑衣、草织饭捂子、草凳子、草包、草绳⋯⋯等一切日用品,我们都可以从水中随手拿来。

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我们利用这里广阔的水面放养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以及绿萍。一方面作为造草塘泥肥的原料,靠人的勤劳以弥补那个时代化肥工业的不足,为农业生产接力加油。一方面作为饲料,喂鸡饲猪,发展副业生产。我们的人民就是这样具备千方百计向水中淘金的本领,散发出让水神献宝的奇光异彩。

围河放养曲

在一个峥嵘奔放的年代里,农业学大寨形成一个群情振奋激情燃烧的岁月,省委从苏南调来优秀的干部赵佃生、刘益堂等人,带来了苏南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正红人民在他们的带领下,首先对大面积农田进行了河网条田化的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沤改旱、一熟变两熟、稻麦棉玉(玉米)油(豆、油类作物)绿(緑肥)轮、间、套作的耕作制度改革,引进了良种良法一系列农业生产上的配套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上跨越式的大进步。但对于万亩水面,因为在当时“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单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注意到水里这项黄金产业。一段时间,我们的农业生产一直以“以粮为纲”为指针,不善于渔业生产作业,过去一阵子仅是河中小取,像探蚬子、摸河虾、钓鱼、叉鱼、撒小网、沟港里戽鱼等传统方法,只是为了调剂日常生活,改善伙食,满足口福而己。当看到高、宝、兴、泰等湖荡渔民到我们这里架大罾、撒大网,带鸬鹚捕鱼。看到人家鲤肥鲲圆,满载而归的景况,自己非常眼热,羡慕不己,但少有人想到把水中黄金作为一项产业来搞。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红的河网条田化工程基本结束,我们首先在当时的常年大队办起了鱼种场,对篆河的十八公里超万亩的水面,实行联圩放养,分段管理。采取种场供苗,分期投放,定时捕捞,取大留小一系列放养措施。这是我们正红人民唱响的第三支水中淘金的颂歌。

滩涂开发曲

光阴似箭,时序如梭,这里的人民迎来了90年代的春天。农村的改革开放正进入纵深发展阶段,柴田柳淦也实行了包产到户,扩大了自由化种植的程度,各行业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运作的轨道。八十年代那种芦苇增值,杞柳高价,市场繁荣,柴柳制品一度迈入国际市场的鼎盛期逐步进入回流阶段。承包者扩柳田,护柴田的打药、施肥,冬修柳根、打淤雍土,春夏治柴螟、整柳枝,跟大田稻麦庄稼一样管理的力度也开始降温。世间万物,盈亏盛衰终是自然规律。也就是五、六年左右的时间,万亩滩涂柴受螟害,柳遭蠖难,产量顿减,一蹶不振。芦苇、杞柳制成品被新兴的塑料制品及纸制品取代,市场疲软,价格下跌,一落千丈。一时间,黄金产业的美誉已徒有虚名。

改变自晚清道光朝以来形成延续至今近200 年的自然生态,而要另辟蹊径,开发万亩滩涂的责任是摆在又一代人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时的新一届党委决定,利用一、二个冬春的时间,全面开发万亩滩涂,开展一个以围堰筑堤造池的水利建设工程。使过去芦笋抽剑,夏天青纱帐幔蔽天遮阳,秋冬芦花盖顶疑雪穿飞的万亩滩涂变成星罗棋布,碧波映蓝天的虾、蟹、鱼塘。同时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承包到户(人)的办法。并引进新种苗,开辟新产品,培训新技术,努力提高产品产量、品质、产值。使新的渔业产业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目前,展望万亩水面,广阔无垠,锦鳞翻波,银鲤逐浪,虾纵蟹横,鱼翔浅底,鸥鹭群聚。圩堤上树木成荫,鸡鸭成群,羊鸣犬吠,真是鸟语花香,一片和煦温馨。水面不仅是养殖业的摇篮,更是种植业的母腹。现在正红乡的大田种植业,两熟制以及二至三熟制的园艺型种植业,其生产方式日臻科学,生产措施更加完善。生产水平日益提高。主产粮水稻亩产普遍达到650 公斤左右,稻麦两熟早已跨越吨粮大关,高产田,高产的承包户双季亩产达到1200 公斤以上。不仅如此,我们的人民还做足了水的文章,水面已发展成菱、藕、茭白、荸荠等水生蔬菜的种植,与鱼虾蟹采取立体式、混合种养的科学模式。人民的生活不仅充实了米袋子,也丰富了菜蓝子。这是水中淘金的第四次飞跃,滩涂开发的新篇章。

尾声新音

与时俱进,因时变法。人事若此,经济亦然。我们正红人,就是追随时代的勇士,善于改革的先锋。想当年"五卅"运动革命烈士顾正红就是站在时代大潮中的角斗士。作为后来者,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弄潮儿。我们的先辈们大部分都是明初洪武赶散辗转迁徙的移民和清末中国实业家张謇海疆屯垦的移民,坚苦卓绝艰难创业的精神遗产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在先辈们和革命烈士精神熏陶下,水中淘金的畅想曲将越唱越响,在新的世纪里,必将产生新的更加雄浑的乐章。请看,土生土长的企业家刘昊成先生正向我们走来, 一个珍禽养殖园正在篆河、射阳河的万亩滩涂水面崛起;请看,现在的正红小镇楼房高耸,鳞次栉比,新农村建设的别墅型花园式新居已初具规模。当你再走进正红乡的怀抱,来参观顾正红烈士的故居时,你不仅能享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还会享受到珍禽美味的口福和农家乐饭庄的温馨亲情以及鹤飞冲天、孔雀开屏的绿色文化的洗礼。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王德生,1942年元月出生于江苏省滨海县“五卅”烈士顾正红的家乡。相当于大专文化。十年村官,三十年乡镇农业技干生涯,农艺师,五十年党龄,热爱祖国和人民。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