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事件,清朝鸦片战争后首次胜利,一日本人却影响甲午战争结局

1888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北洋水师舰队实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九,实力远超当时的日本海军。中日两国海军的首次交锋也以北洋水师的胜利和平结束,成为清朝自鸦片战争后,第一次对外的外交胜利。

北洋水师首次访问日本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总教习琅威理率“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超勇”、“扬威”等6艘军舰前往朝鲜东海岸海面操演,以此展示清政府强大的海军实力,制止敌国可能的侵略企图。
铁甲舰在外长途航行后,需回港涂油维护。李鸿章遂决定由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前往位于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检修,并展开对日本的“亲善访问”。这是中国铁甲舰队首次访问日本。
长崎事件
1886年8月13日,日方邀请抵达长崎的北洋官兵登岸购物。当日夜晚,北洋水兵和日本警察却莫名其妙发生了冲突,导致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伤,北洋士兵一人轻伤。

关于事件的起因,一说是由于双方言语不通,因购物价格问题产生纠纷,进而大打出手,日方警察介入导致纠纷升级。二说是北洋水兵上岸嫖妓,醉酒闹事,结果和闻讯赶来的日本警察发生大规模械斗。
倘若此时能够引起北洋官兵的足够重视,禁止水兵登岸,返回大清的话,事态也就不会扩大。但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李鸿章竟然授意全舰官兵放假一天,并允许450名水兵自由观光。
丁汝昌当时明令禁止水兵执军械上岸,结果被早有准备的数百名日本警察分割包围,街边日本市民也展开攻击。事后统计:北洋水兵有5人死亡、44人受伤、5人失踪。日本警察也被打死5人,30人受伤,长崎市民亦有多人受伤。

事件发生后,北洋水师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头脑清醒,立即下令把“定远”“镇远”的主炮对准长崎市区,甚至主张对日开战:“即日行动,置日本海军于不振之地。”当时日本海军才刚刚起步,绝非中国海军的对手。
李鸿章也紧急召见了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威胁说:“如今开启战端,并非难事。我兵船泊于贵国,舰体、枪炮坚不可摧,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当年,清国军舰的实力具有压倒性优势,清政府才表现出了难得的强硬,甚至一度产生断交、武力解决的念头,最终取得了清政府对日外交史上最为硬气的一次胜利。
反观日本,在此次中日外交中彻底屈服,最终日方所支付的抚恤金数额大大超出了清廷,等于是在向中国进行赔款。

小人物影响了甲午战争的结局
长崎事件,清朝取得了对日外交胜利,却也埋下了中日战争的祸根。
“长崎事件”虽得以和平了结,但在日本民众眼里无疑是一场外交耻辱。日本人的屈服其实是韬光养晦的伎俩。
“长崎事件”成为他们强化海军的动力,间接促使日本加强军备扩军,深受刺激的日本海军发狠:“一定要打胜'定远”。日本为了充实海防,升级海军装备,大幅度提高了海军军费,从1890年占财政预算的30%提升到了1892年的41%。

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海防献金运动”,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纷纷踊跃捐献海防金。在事件结束后的短短6年间,日本海军相继购进了12艘巨舰。到甲午海战前,日本海军已经全面超越了北洋水师。
而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日本小人物吴大五郎。长崎事件过程中,他窃取了一本清军的小字典,交给了日军军部。日本的电信专家立刻判定这是中国人电报用汉字译电本,从译电本中数字的组合方法,破解了中国人制造密码的方法。
由此,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夕的外交战以及后来《马关条约》谈判期间,通过破译清朝公使馆的电文,顺利掌握了清廷决策者的意图,从而始终占据了整个甲午战争中的主动权。

小结
长崎事件仅隔8年后,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日本利用这笔巨额赔款成为亚洲的暴发户,并将赔款的绝大部分用作扩充军备,继续为侵略中国做准备。而晚清也因此敲响了灭亡的钟声,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成功被唤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