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瑜匯】蛙趣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

中華民族的圖騰被稱之為龍,對龍的崇拜要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有一種說法是,在久遠的上古時期,華夏神州被分為多個部落,其中崇拜蛇的部落最為強大,他們四處征戰,先後征服了崇拜鹿、魚、馬、鷹、牛、等等的眾多部落,每征服一個部落,就將他們崇拜的圖騰疊加到自己的身上,於是蛇有了鹿角、魚鱗、馬鬃、鷹爪、牛鼻,最後誕生的這個全新物種,就被稱之為龍。但在崇拜龍之前,古人崇拜的是蛙(蟾蜍)。蛙圖騰的出現,比龍圖騰還要早了一千多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蛙在遠古時代是一大類水生物的統稱,分布特別廣泛且受到先民的普遍崇奉。從大量出土的帶有蟾蜍或蛙紋的陶器來看,我國先民從遠古時期就有了蟾蜍和蛙崇拜習俗。從遼寧省的阜新、河南省的仰韶,陜西省的姜寨,甘肅省的馬家窯到青海省的柳灣,蛙紋彩陶在各地都有發現,我們祖先對這種動物的膜拜熱情可見一斑。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 銅蟾

為什麽先民們對蛙類有好感呢?從人類學觀點來看原因有三:其一,蛙大肚如孕婦且非常多產,因而成為生殖崇拜象征;其二,蛙鳴變化與雷雨幹旱等都有關系,被認為具有操縱天氣的神秘力量;其三是蛙的叫聲與嬰兒哭聲類似,也引發了先民的一些想象。據孫作雲先生考證,在氏族社會時期,山東沿海一帶就有以蟾蜍為圖騰的氏族,而以蛙為圖騰的就更多了。

遼寧查海遺址出土陶罐局部圖
生殖崇拜

早期人類的壽命很短,人類要延續物種,就必須不斷地制造後代,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繁衍更多的人口,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嚴肅又神聖的問題。

蛙經常蹲在水邊呱呱叫,肚子一鼓一鼓,鼓起來的時候就像是懷孕的婦人,癟下去的時候就像是順利分娩後的肚皮,這樣周而復始。蛙每次產卵的量驚人,就普通的蛙來說,雌蛙一次產卵的數量約為500-2000個,孵化時間短的5-7天,長的一般不超過一個月,很快就能見到河邊到處是成群的蝌蚪,再用不了多久就是一片蛙聲,這樣龐大數量的生產存活率恐怕也令先人羨慕不已。

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蛙形金器

於是,先人原始而樸素的願望變成了一種憧憬,他們把蛙變成了圖騰,將它作為膜拜的對象,期望這種神奇的生殖力量能反饋到自身。

三星堆博物館藏 蛙形金飾

此外,在漢代以前的漢字裏,媧、蛙、娃三字有同源關系,《說文》對媧的解釋就為:“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有學者指出,古代蛙字的結構中,就包含了懷孕和女人的意思。而女媧本身,除了是一位自然女神之外,也是一位主管生殖的女神。汉代畫像磚石中伏羲女媧的圖像,女媧上的光環裏就有一只腹部圓鼓的”青蛙“,女媧造人的故事,也從側面印證了,女媧與蛙、與生殖崇拜有著莫大的淵源。

汉代畫像磚石中伏羲女媧的圖像
祈禱豐收

從我們的祖先掌握農耕技術後,如何讓種植的作物生產出更多的收獲,就成了幾千年來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蛙多在溫暖潮濕的時候進行繁衍,這段時間也正是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時節。也許我們的祖先還發現了在蛙較多的田地裏,最後的收成也能更多一些。在祖先的印象中,聒噪的蛙聲往往伴隨著一年豐厚的收獲。正是: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蛙紋鉞

在農業社會,豐收就意味著財富,年復一年的累積就是財富在慢慢的增長。當生產、收獲、財富與蛙的印象重疊在一起時,蛙的形象也就越發高大了。

陜西洋縣博物館藏 蛙紋鉞
長壽的象征

袁行霈先生指出:中國神話有一個被改造成“仙話”的過程,一些厚重的民族精神也慢慢嬗變。拿蟾蜍來說,到了先秦時已經逐漸擺脫生殖崇拜,而開始和陰陽五行聯系在一起,成了具有靈性的神獸。如《天問·釋天》中有“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聞一多先生曾列舉十余條證據得出顧菟就是蟾蜍的別名,說明在戰國以前人們已認為在月亮之中有蟾蜍。一般認為,月亮代表著“陰”,蟾蜍居於月中仍是母性崇拜的遺留。

但隨著時代演變,與永恒的月亮相伴的蟾蜍慢慢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長生不死。蟾蜍冬天冬眠,春天出洞,以此循環,繁衍生息,這種現象令古代先民非常著迷。後來又有人把這和月亮盈虧聯系起來,蟾蜍便具有了長壽不死的神性。張衡《靈憲》曾交代月宮蟾蜍的來歷:“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嫦娥遂托身於月,是為蟾蜍。”又說:“月者,陰精,積而成獸,象蛤兔焉。”由於蟾蜍被編入嫦娥傳說,於是也和不死靈丹掛上了鉤。《抱樸子·內篇》介紹過五種不死靈藥“五芝”,其中“肉芝”就是“萬歲蟾蜍”。《神仙感遇傳》說蕭靜之從土裏挖出過肉芝,吃了之後“發再生,貌少力壯”。

嫦娥奔月畫像石拓片
財富的象征

中國的神怪體系自建立以來便經歷著不斷世俗化的過程,蛙(蟾蜍)崇拜也有世俗化。從宋代開始,劉海戲金蟾的故事就在民間廣泛流傳。柳永詞曰:“貪看海蟾狂戲,不道九關齊閉。”足見宋代的百姓就開始把故事編成戲來演,且演出時相當熱鬧。劉海的故事有諸多版本,清代一個是這樣的:“劉海之父為官甚貪財,凡告案有進金錢者,無理斷作有理,無金錢,即有理亦變無理。無數冤魂哭訴閻羅王,王怒,將劉海之父令變為蟾蜍,發逐穢海,不許超生。其子劉海知父死必受罪,即去黎山老母學法,救父超度……劉海於是鑄一金錢,系以長繩,拋於穢海。其父沈於海底,輒向搶抱。遂被劉海超離穢海,負於肩上。”——《閩都別記》

《雜畫圖》冊頁中的劉海戲蟾

劉海戲金蟾還有其它異文,但基本離不開劉海降伏三足金蟾而成仙,繼而戲蟾並將其吐的金錢施舍窮人這樣一個情節。自此以後,蟾蜍便成為了招財的象征。

從史前時代開始,蛙(蟾蜍)的形象就作為神物進入到信仰體系,進入到藝術創作中。

彩陶上的蛙(蟾蜍)紋

蛙(蟾蜍)的形像,最早出現在彩陶上。遠古陶器的紋飾千奇百怪,有抽象紋、波點紋、網格紋等等,象生類的圖形很少,所見較為寫實的當屬魚紋和鳥紋,當然也有蛙(蟾蜍)紋。蟾之為紋,在廟底溝文化彩陶上很值得關註。從半坡文化開始出現的蟾蜍紋,經過廟底溝文化到西王村文化,由寫實向抽象的演變過程也比較清晰。

廟底溝文化彩陶上見到的蟾蜍紋雖然沒有一例是完整的,但大體可以復原出它原來的構圖來。彩陶上的蟾體表現的都是俯視的構圖,四肢擺動,蟾蜍好似在跳躍之中。嚴文明先生曾指出,蟾蜍紋在半坡時期是繪在盆內,表現手法接近於寫實,到廟底溝期,蟾蜍紋一般畫在盆的外壁,樣子也還接近於寫實。廟底溝文化之後的彩陶上,將蟾蜍背上的斑點繪作網格形,或者將四肢擴展成折線形,有理由將部分彩陶上的折線與網格紋看作是蟾蜍紋的幾何化圖形。

半坡遺址出土 蟾紋陶盆

嚴文明說,由半坡期經廟底溝期再到馬家窯期,蛙紋與鳥紋一樣,“很清楚地存在著因襲相承、依次深化的脈絡。開始是寫實的,生動的,形象多樣化的,後來都逐步走向圖案化,格律化,規範化”。

玉蛙(蟾蜍)

玉蛙制品,今所見最早遺物,是1977年在江蘇省吳縣張陵山良渚文化早期墓所出土的一件。此器據稱是用蛇紋石制作,半立雕而為,長4.2cm,最寬3.2cm。玉蛙的腹平,背微弧凸,首略尖,後部弧圓,以數道簡單的陰線刻表示頭和足紋,蛙首端有三個圓孔作為雙目。

張陵山4號墓出土 蛙形玉飾正面

值得注意的是:此件玉蛙造型並不逼真,其倒過來看又似蟬,表現出早期玉蛙渾厚質樸的藝術風格。此器為迄今所知良渚文化乃至整個新石器時代玉器中唯一的一件,在玉蛙或玉蟾蜍中具有典型意義。

張陵山4號墓出土 蛙形玉飾背面

近期出土的玉蟾蜍當屬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出土的最受矚目。這只玉蟾白玉制成,雖然形體並不大,卻顯得較為肥碩。此件玉蟾與來自湖北天門出土的一件對鳥玉佩飾,由於兩者的時代大體接近,屬於石家河或後石家河文化,引起了學者的註意。

孫家崗遺址出土 玉蟾蜍

石家河遺址出土的對鳥玉佩,構型非常特別。兩只相對而立的鳥,像鷹又像鳳,雙雙站立在一個神獸面上。玉佩精工制作,小巧精致,構型結構嚴謹,非常美觀。不過若是作局部觀察,還是能發現有不如意之處,總覺得對鳥自身的造型,還有些不夠諧調。如果將玉佩拆分開來只觀看一只鳥,會覺得它的存在比較牽強,它的形態設計應當還可以更好一些。看到的一只腳和一只歪斜的翅膀,變體過於誇張,造型顯得比較別扭,這讓人覺得它一定還在表達某種潛在的含義。

石家河遺址出土 對鳥玉佩

玉佩潛在的含義是什麽?這含義就在兩只鳥合圍的空隙之處。對鳥合圍的空隙,恰似一只玉蟾的輪廓,與澧縣孫家崗的玉蟾極為相似。

這樣看來,對鳥玉佩其實是鳥與蟾的合符造型,或者可以說是陰陽觀的一個藝術表達。依照後世的觀念判斷,這鳥如果是鳳,而鳳為百鳥之王,為陽之精,五行屬火,被視為陽鳥。而蟾為陰之精,被視為月神。所以在漢畫中常常見到日中有鳥和月中有蟾蜍的圖像,這是日月崇拜的寫照。石家河人已經將日月崇拜觀念藝術地合為一體表現,也是難得一見。

前掌大201號墓出土 綠松石蛙

商周時期的玉蟾蜍或蛙形器較多,綜觀其形,可以發現,此期的玉蟾或玉蛙作品皆以圓雕或半圓雕而為,皆作四肢收縮伏臥狀,腹圓鼓,呈靜止態,風格較為寫實。器中的紋飾有的用雙勾,有的用簡樸的單線紋飾,蛙常琢菱形或橢圓形雙目。器多於背腹的中央穿一圓孔,且較大,似非專供佩系用。

大洋洲商墓出土 綠松石蛙

商代玉蛙中最著名的當屬1976年出土於河南安陽婦好墓的玉蛙。此件玉蛙為片狀,左右對稱。蛙伏臥,前肢外伸,後肢內屈。寬頭、方目、肥身、短尾。背部以雙線刻對稱雲紋,雙目間有一圓孔,用於系佩。值得註意的是,這只玉蛙的尾部尚未退去,處於由蝌蚪轉變為青蛙的過程中,加上其被當作陪葬品,認為它帶有祈求新生的含義。

婦好墓出土 玉蛙

蛙或蟾蜍形玉器,自春秋至元代,也不多見,很難道出造型特點,可能已無遺作。

三汲鄉中山王墓出土 蛙形玉飾

從明代起,又開始制作玉蛙或蟾蜍形玉器。所見有兩類:一是單個為器,多圓雕,呈蹲伏狀,紋飾刻畫具體精美,為歷代所見之最。另一類是玉蛙與其他物體復合為器者,所見以荷葉玉洗中雕有遺址蹲臥青蛙為典型表現形式。這類玉器代表了明代玉蛙的造型特點,作品造型常誇張而兼寫實,極富生活氣息。

岱口清墓出土 玉蛙

在常人的眼裏,其貌不揚的蛙(蟾蜍)形象並沒有讓人感到愉悅的美感,可是它卻從史前時代起就入駐到人們的心中,扮演了重要的神話角色,受到了世人的喜愛和尊崇。

(0)

相关推荐

  • 【瑾瑜匯】靈氣生動 富足有餘——玉魚

    靈  富 氣  足 生  有 動  餘 魚,作為自然產物的一種,是人類生活中重要的食物之一,它不僅影響著先民們的飲食生活,而且在長期的捕魚活動中,慢慢產生了一種文化現象--魚文化.魚文化內涵豐富,對中 ...

  • 【瑾瑜匯】玲瓏神秘 以人合天——商代玉人淺析

    順天應人 以人合天 自史前時代開始,玉石就承載了遠古先民的崇拜與信仰,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玉器始終貫穿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凝結著不同歷史階段人們的信仰和審美觀念.玉人,即人形玉雕,是古代玉器中數量較少的 ...

  • 【瑾瑜匯】獸中泰鬥—牛

    獸 中 泰 鬥 牛是最早被人類馴服的牲畜,被稱為"六畜之首", 伴隨著農耕文化的發展,牛文化也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地被創造與書寫."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

  • 【瑾瑜匯】玲瓏曼妙 祥瑞安寧——鳥形器

    玲 祥 瓏 瑞 曼 安 妙 寧 "鳥,脊椎動物的一綱,溫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後肢能行走,前肢變為翅,一般能飛."作為一類物象的抽象稱謂,這是在字典中關於鳥信息的標準化解釋.那麽,在 ...

  • 【瑾瑜匯】嬌而不媚 沉穩大氣——古代似玉瑪瑙器淺析

    瑪瑙一泓浮翠玉 瓠犀終日凜天風 瑪瑙,為常混有蛋白石和隱晶質石英的紋帶狀塊體,一般呈半透明或不透明,通常人們把有縞狀紋者稱為瑪瑙,白色無縞狀紋的稱作"玉髓".自古以來,瑪瑙被視為美 ...

  • 【瑾瑜匯】神秘威嚴 不拘一格— 漫話戰國龍形玉飾

    龍 可 之 比 為 世 物 之 英 雄 龍,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具風雨雷電之力量,又有群山莽川之雄姿,是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象征,具有特殊的意義和社會功能.充滿神秘色彩的龍圖騰,與玉 ...

  • 【瑾瑜匯】辟邪厭勝 安康順遂—漢代厭勝玉飾淺談

    ● 辟 邪 厭 勝 古人雲:"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驅邪避穢保平安,一直是人們心中的美好願望.自古以來,用於辟邪的物品種類繁多,不計其數,其中,尤以漢代的"厭勝 ...

  • 【瑾瑜匯】平安圓滿—華麗多姿的漢代玉璧

    瑞 玉 , 圜 也 <周禮>:"禮神者,必象其類,璧圓象天-"玉璧是古玉器中出現較早.流傳最為久遠的器類之一,其作用之大,影響之深,數量之多,出土地域之廣,獨占中國古玉 ...

  • 【瑾瑜匯】羊,祥也—玉羊淺談

    水 土 之 之 精 精 为 为 玉 羊 羊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為善良的動物,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寓意,是講禮儀.遵道德的化身.<詩·小雅·無羊>曰:"羔羊,鵲巢之國也, ...

  • 【瑾瑜匯】神秘新穎 氣韻非凡——玉璇璣

    神 氣 秘 韻 新 非 穎 凡 在中華文明起源階段,黃河下遊以山東為主體的海岱地區,是與中原地區華夏族長期對峙的東夷族的主要活動區域,其地理位置恰好處在史前東北地區紅山文化與長江下遊良渚文化兩大原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