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瑜匯】獠牙猙獰 神威凜然
獠 神
牙 威
猙 凜
獰 然
在文化期,雖然農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漁獵仍然占有著相當的比重。動物既是當時人們漁獵的主要對象,也是對自身安全的一大威脅。這種又敬又畏的心理,使得當時的人們對其有所求,因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動物崇拜。動物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種表達方式,而自然崇拜深植於舊石器時代以來數萬年的時間中,是人類社會中最為漫長的階段。對動物的認識——從整體到部分,獠牙崇拜無疑是動物崇拜的進一步升華。獠牙作為各種野獸最為突出的標誌,順理成章地成為動物崇拜最重要的載體。
獠牙崇拜的表現形式
縱觀中國史前不同階段的不同文化,皆可以發現獠牙的痕跡,但是否都為獠牙崇拜還需進一步分析與考證。但是在東北地區、黃河下遊地區和長江中下遊地區都發現有明確的獠牙崇拜現象。
遼西地區,在海金山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件勾形玉器,翁牛特博物館館藏一件紅山文化青玉勾飾件,兩件玉器形態幾乎一致,並且同巴林右旗博物館藏興隆窪文化牙形玉器相近。其後在夏家店下層文化中也出土了同樣的牙形玉器,可見獠牙崇拜這一傳統一直在遼西延續。
黑吉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出土了大量的獠牙制品。新開流遺址距今6000年左右,墓葬中均出土或多或少的牙刀、牙飾,甚至在M6中出土幾十件牙制品;杜爾伯特李家崗遺址距今5500年左右,墓葬出土精美的野豬牙環飾一件;吉林白城靶山遺址距今5500年左右,墓地幾乎每座墓葬都有牙飾出土。
在以玉器為特色的東北新石器文化中,獠牙崇拜有著明顯的變化。牙形玉器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且分布區域較廣,其後則不復出現,但是牙制品仍大量的存在,是當時人類不可缺少的工具。動物形玉器較晚且為紅山文化所獨有,可見在遼西地區獠牙崇拜逐步讓步於動物崇拜,而獠牙崇拜歸根到底也是動物崇拜的一種表達方式。
在前仰韶以及仰韶時期,黃河流域廣泛流行牙飾和牙制工具,其中以黃河下遊的大汶口文化中的“握牙”、獐牙勾形器、象牙雕筒以及佩戴牙束發器等為代表。以獠牙主體的習俗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可分為不同的層次,由可見獠牙在大汶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在這其中又以手握獠牙這一風俗最為獨特,也最具代表性。“握牙”在大汶口文化早期便已開始出現,中期普遍流行,晚期更是成為大汶口文化葬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部分大墓中甚至出現了隨葬多枚獠牙以及獐牙勾形器的現象,似乎獠牙也成為了身份和財富的代名詞。“握牙”產生的根源應該是對於獠牙或者動物的崇拜,以期獲得動物的力量或者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體現,可見其地位已經上升到了禮俗或者崇拜的地位。
長江流域則以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為代表。前仰韶時期,在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松澤文化中都可以見到出土眾多牙飾和牙制工具。在北陰陽營文化墓葬中出現了富有裝飾色彩的刻紋豬獠牙。在仰韶文化晚期與龍山時期,良渚文化繼承了松澤文化在太湖流域迅速發展起來,在各類玉器上均可見到人面獠牙紋飾,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文化內涵的體現。
其後長江中遊的石家河文化則出現了人面獠牙玉人像,同時也出土了眾多動物形玉器。人面獠牙形象在龍山時期普遍流行於長江中下遊和黃河下遊地區,鄧淑萍女士稱之為祖神面紋。值得註意的是,這幾個地區是古代文獻上所稱東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古代民族的活動範圍,這種巧合似乎意味著夷人群體應該是有著共同圖騰或者信仰的不同部落的集合體。
獠牙神面
在史前藝術中,有一些半人半獸的藝術形象,不論是繪在彩陶上的或是刻畫在器物上,這樣的形象都被我們認作是神面,是神靈人格化的偶像。這樣的神面,表現有特別的恐怖感,似人非人。神面的猙獰模樣,在史前藝術的表現上大約是一個通例:圓瞪的大眼,齜出的獠牙,恐怖之態令人惶惑。考古學家王仁湘指出,大約距今8000-4000年前,在史前中國的南北地區大範圍流行藝術創意——獠牙神面,而且都非常強調獠牙的細節,這也暗示著史前中國南北已經存在藝術交流與信仰認同。
談到獠牙神面,不得不提及高廟文化白陶之上的獠牙神面紋。湖南發現的高廟文化以獨特的白陶為重要特征之一,數處遺址的白陶上刻都飾有鳳鳥、八角星和獸面神像等圖案,年代可早到距今約7800年左右。高廟文化白陶上的獸面神像,一般都只是表現有一張或方形或圓弧形的嘴,齜出長長尖尖的上下獠牙,獠牙通常是上下各一對,也有只見一對上牙或下牙的,有4顆和2顆的不同,獠牙也有粗細長短的區別,以尖長形多見。
這樣的神面有時出現在器腹,也有時出現在器頸或器底。神面像外圍,有時還會加上一個圓形外框,有時又或加上的是方形外框,或再圍繞方形外框飾上開瓣的裝飾紋樣,更有意思的是,在神面的方形或圓形外框之外,有時又再加繪兩對或三對翅膀形裝飾,其中的含義,有待進一步研究。
高廟文化白陶上的神像雖然就只見到一張嘴和一對、兩對獠牙,但偶爾還是能見到比較完整的神面刻畫,如湖南桂陽千家坪的一件陶簋上,圈足上是並不十分顯眼的獠牙嘴,器腹上則有方形的雙目和眼眶,頭頂上應當刻畫了冠面。這應當是比較完整的神面,大量見到的只有獠牙和嘴形的神面,是最簡略的表現形式。
興隆窪文化的獠牙神面形象大約出現在距今7500年前後,首先要提到的是一件出土於內蒙古林西白音長汗遺址的玉神面。玉神面為橢圓外形,表面磨光,上方琢有弧狀凹槽形雙目,中部磨有一道橫向凹槽,嵌入長條形蚌殼應是表示牙齒,嘴形兩側又各琢出兩道上下對稱的凹槽,嵌入尖三角形蚌殼表示兩對獠牙,下獠牙在內側,上獠牙在外側,整體造型雖然簡單古拙,但猙獰之意盡顯,應是神面無疑。
興隆窪文化的玉神面,與南方高廟白陶上的神面有所不同,後者只是表現了神嘴神牙,一般連眼目都省略了,而前者是比較齊全的神面,有嘴牙眼鼻。這是史前中國發現的早期神面藝術,南北都非常強調獠牙的細節,暗示著已經存在藝術交流與信仰認同。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為先民崇拜的祖先神靈,其中滲入了不少鷹鳥的元素。此時的玉神面可分為兩式:
其一,玉神面兩側飾有神鷹或翼飾,口部刻有獠牙或鷹紋。如肖家屋脊出土的玉神面,神像頭戴淺冠,菱形眼,寬鼻梁,鼻尖外凸,嘴部兩側各有一對獠牙,戴耳環,表情獰勵。
其二,玉神面缺乏翼飾或獠牙,只於細部滲入鷹鳥元素,沒有前者誇張的動物裝飾,較為人格化。如肖家屋脊出土的另一個玉神面,頭部雕刻在一塊璜形器上,以璜形器的外緣為對稱軸,將一個完整的神面一分為二,神面頭戴尖冠,冠後有披,垂至後頸。梭形眼,短鼻大嘴,表情嚴肅。
長江下遊地區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其玉器上常見有良渚文化標識性的“神徽”圖案,該圖案為一頭戴羽冠之人騎於一大眼利爪的獠牙神獸之上,人與神獸共顯於同一圖案之中。這圖案中的人像,常被稱為良渚神王,最能凸顯其神格的,就是其身下的獠牙神獸。
從良渚人制作的神面看,有的神面是有體有面的完形,而大多都是簡化的只有嘴與眼的臉面。最引人註目的是浙江余杭反山M12玉琮王神人像,神像有上下獠牙各一對,下牙排在上牙外側,獠牙都齜出嘴外。瑤山M9出土的一件鐲式玉琮,四面的射部刻有相同的神獸面像,大眼大鼻大嘴,上下兩對獠牙齜出嘴外,均平齊無尖。
檢索良渚這些微刻的神獸面像,幾乎無一例外都有齜出嘴外的上下獠牙,上牙在外側,下牙在內側,不過牙尖大多隱沒不見,極少表現有銳利的尖鋒。這樣的藝術效果,實際上是淡化了神像的恐怖感,也許背後另有深意。
到了夏、商、周三代,人面形的獠牙神則已消失,也罕見獸面類的正視獠牙神面,三代青銅與玉器的正視神獸面,沒有史前那樣的獠牙,多數是雙身合體構圖,見有雙下頜,上下獠牙都呈橫向態勢,這與史前明顯不同。
獠牙成為人類的肉食來源——野獸最為顯著的標識,同時也是重要的工具和裝飾品,是當時人類不可或缺的器物。當玉器成為當時人們通天、禮神的載體,獠牙紋飾出現在玉器上,其文化內涵必然與玉器相關的各種禮俗是一致的。猙獰淩厲的獠牙紋飾,正是古代先民自然崇拜的體現。
荊州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2.85釐米,寬2.2釐米
湖北省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2.3釐米,寬1.5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高7.3釐米
江西省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16.2釐米,寬5釐米
寶雞市周原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5.2釐米,寬4.9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7.7釐米,寬3.3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3.7釐米,寬7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6.8釐米,寬3.8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5釐米,寬2.1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