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病史:女性 60岁,左背部疼痛,B超发现肝内占位,无明显其它不适 。
影像资料
动脉期
静脉期
延迟期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成年人,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可随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生长速度及肝组织受损伤程度而不同。
CT扫描: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且密度均匀大的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星形裂隙状或不规则形。瘤内偶见钙化呈圆形或不定形强回声病灶边缘通常清晰光滑。典型者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随后增强区进行性向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显示“快进慢出”的表现。
MR典型表现:肝海绵状血管瘤在磁共振上: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随回波时间(TE)延长,信号强度递增,呈明显高信号,称之为“灯泡征。
1、原发性肝癌
平扫为低密度灶,增强典型表现为动脉早期强化,门脉期造影剂退出较快,延迟扫描为低密度,常在瘤周见一低密度假包膜影,与血管瘤较容易鉴别。有时原发性肝癌表现不典型,与肝血管瘤不易鉴别,若增强时强化病灶超出原平扫低密度灶范围,则可以考虑为血管瘤,这与其病理机制相关,而这在原发性肝癌中从未见到。此外,肝细胞癌动脉期的强化程度不如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平均增强CT值约40HU,而肝血管瘤平均增强CT值达102HU.且原发性肝癌一般有肝硬化和肝炎病史,AFP呈阳性。
2、转移瘤
多为乏血供,平扫为低密度灶,常可见晕环征,增强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血供丰富,由于其多为门脉供血,因此动脉期很少见强化改变,门脉期常表现为周边强化,中心不强化,即“牛眼征”,此点可与血管瘤鉴别。
3、肝腺瘤
平扫为低密度灶,增强见动脉期、实质期的强化,其强化程度不如血管瘤明显,周围常可见包膜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