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上的移民概况
由于西蜀“天府之国”的特殊地理环境,适于人口滋生繁衍,和平时期人口的迁入或迁出不多,对人口总量影响不明显。历史上四川人口的大迁入有六次,无大的迁出。这种“大进少出”是四川历史上人口迁移之特点。
四川历史上的六次大移民:
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国、巴国之后(约在公元前301年后),秦移民万家(以一户四五丁口计)入蜀,约有四五万人。
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公元4世纪初),全国性的人口南迁。在这个时期,邻近四川地域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
第三次是在北宋初年(公元10世纪中叶),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期,陕、甘移民大量进入四川地域。
第四次是在元末明初(约1361年至1387年),南方移民首次进入四川,这就是以湖广地域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虽然仍然有北方移民,但已为数不多。这次以湖广地域的民人为主迁徙入川,标志着移民来源发生了以南方人居多的变化。
第五次是在清代前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因为以湖北、湖南(当时的行政区名“湖广省”,辖湖北、湖南和广西一部分)的移民最多,通俗称之为“湖广填四川”,移民持续百余年,移民人口达170多万。
第六次是在抗日战争前期(1937年至1940年),江苏、浙江等省和京、津、沪、宁的学校、工厂、机关和居民疏散入川。据统计,在战火中约有700多万人从北方和沿海进入四川。抗战胜利后,虽有相当一部分机关、学校和部分工厂复员返回,但有不少人定居在四川,至今已传至第三代或第四代。
在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我国东部诸省的民人向西大移动,到地旷人稀的四川垦荒。四川作为“天府之国”,加上朝廷的优惠政策,移民垦荒成效快。从开初的“应诏入川”,而变成了争相入川。湖广人(湖北、湖南时为湖广省)距离最近捷足先登,人数最多,广东、福建、江西、陕西、广西、贵州、云南、江南(江浙)、甘肃等民人接踵而至。江西籍入川落业务农和经商的移民中,有一些是江西客家人。
在这次清前期的大移民中,我国汉民族八大民系中一个很有特色的民系——“客家”,大批民人上川。这是客家民系(包括未形成客家民系之前)从中原向南不断的迁徙以避战乱,进入四川的客家人,是在其迁徙史上的第四次,也是唯一向西的一次移动。进入四川定居的客家人中广东籍的为最多,也有江西和福建籍的客家人,包括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因战乱入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工作调动、复员转业军人、海外归侨和读书就学等到蜀中。现今四川境内的客家人约有二百多万。
广安牌坊村邓家老院子
“西部客家第- -镇”一洛带镇火龙节的刘家火龙令人瞩目。
清代四川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