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灵台方寸山

斜月三星洞:

灵台方寸,二者皆心

斜月外形,很像卧钩

再加三点,就是心字

须菩提佛道融合

祖师:道教称呼

须菩提:

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

最能‘解空’,解空第一

孙悟空的这个名字

一定含义上即就是

被须菩提解的对象

孙悟空被称为

心猿,代表心

所以他注定能

进灵台方寸山

和斜月三星洞

孙悟空学到了

须菩提祖师的

很微末的本领

足以搅得

天地之间

不得安宁

须菩提祖师

法术及法力

多么的厉害

须菩提祖师

没有这个“须”字

只是叫菩提祖师

孙悟空寻访仙道

曾遇到一个樵夫

樵夫的话已说明了

须菩提祖师的名字

樵夫:

不远有山,灵台方寸山

山中有洞,斜月三星洞

洞中有一个神仙

称名须菩提祖师

灵台即心

方寸亦心

斜月三星也是心

合起来的意思

指的是孙悟空

所到达的地方

是修心的所在

孙悟空初到

方寸山的

前七年

没学本领

只是通过

日常生活

修心养性

灵台虽然是指心

但是在西游记中

还有一个地方的

名字与它很类似:

如来所在的灵山

孙悟空学道的过程

即寻找自我的过程

孙悟空,又称心猿

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过程

和孙悟空的经历基本类似

也是都在寻找各自的内心

所以,灵台与灵山

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方寸本意也是心

还有另一层含义

即指面积的大小

方寸肯定

面积不大

菩提祖师

的方寸山

其实不大

斜月三星也是心

须菩提祖师在内都是

在斜月三星洞里修行

包括须菩提祖师

都一直在自己的

内心世界里修行

修仙修道的人

都是在自己的

内心世界修行

千峰排戟

万仞开屏

日映岚光轻锁翠

雨收黛色冷含青

枯藤缠老树

古渡界幽程

奇花瑞草

修竹乔松

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

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

幽鸟啼声近

源泉响溜清

重重谷壑芝兰绕

处处蒨崖苔藓生

起伏峦头龙脉好

必有高人隐姓名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

千株老柏,万节修篁

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

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

门外奇花布锦

桥边瑶草喷香

石崖突兀青苔润

悬壁高张翠藓长

时闻仙鹤唳

每见凤凰翔

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

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

玄猿白鹿随隐见

金狮玉象任行藏

细观灵福地

真个赛天堂

又见那洞门紧闭

静悄悄杳无人迹

回头崖头

立一石碑

三丈余高

八尺余阔

上有一行

十个大字:

灵台方寸山

斜月三星洞

果是朴实,果有山洞

看勾多时,不敢敲门

且去跳上

松枝梢头

摘吃松子

【目的动机】

由于在和

绿袍老祖

司夜圣使

的大战中

猿王、九头大王

的神魂中了诅咒

还有半年

艰巨时间

必须要到

斜月三星洞

灵台方寸山

寻找莲池

灵台雪莲

方能救治

【描写】

本文描写:

灵台方寸山常年积雪

山中深处,一口莲池

莲池莲花,灵台雪莲

【收获】

1. 得到灵台雪莲

2. 修习《三卷天书》

3. 得到菩提祖师的指点

4. 收获布阵材料

5. 遇见张道陵

扩展资料:

菩提祖师

收孙悟空为徒,传授他

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

要求悟空出师

不能提起师门

菩提祖师

精通三教

诸子百家

法力无边

却只是在

深山洞中

隐匿授徒

他并没有,传授孙悟空

想要的长生不死的方法

明知孙悟空

会出去惹祸

教会孙悟空

十八般武艺

和七十二变

以及筋斗云

孙悟空从斜月三星洞出走

菩提祖师,再也没有出现

灵台方寸即是心

斜月三星也是心

“斜月三星洞”

即非心

而是灵

心之唯物

上达天地

下驭身行

他是行为的指引

也是通达的源泉

人是自然界的精灵

之所以能通达天地

就是因为人有灵性

灵性的来源便是心

先贤圣人有

七孔玲珑心

七孔玲珑心

开了心眼

灵性通达

斜月三星

是“心”字

心上的洞边

灵犀的表现

但非心脏

而是意指

思想修为

人的心境

解空第一,《金刚经》的当机者

“灵台方寸”,与“斜月三星”

指的即都是,佛教的“一心”

一心在佛教

有许多名字:

真如、自性、

法身、实相、

佛性、法性、如来藏、

圆成实性、本来面目、

本地风光、大圆镜智

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

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

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莲池大师:

心无形相

所以没有

任何东西

可作比喻

大凡用来

比喻心的

都不得已

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

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

使人对于

心的概念

有所领会

但不可以认为心

当真如某种东西

镜子喻心

镜能照物

当物还未

对着镜子

镜不会把

物的影像

摄入镜中

正对镜子

镜子不会

因为物的

好恶美丑

而生憎爱

物离开镜子

镜子也不会

把物的影像

保留在镜里

圣人的心

常寂常照

寂则一尘不染

照则遍觉十方

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

三际空寂,无所不住,无物不照

所以用镜

来比喻心

只是取其

某些略似

究极而论

镜子毕竟

没有知觉

心难道

也象镜子

那样无知

镜子在黑暗中

便会失去作用

比不上心的

妙明真体

常寂常照

以此类推

或以宝珠喻心

或以虚空喻心

无论哪种比喻

道理都是一样

个人拙见

仅供参考

阿弥陀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