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乡人乡贤 杨锡光列传 2021年第14期(总611期)

杨锡光列传

(为《安顺城记》撰稿)

孙守红

杨锡光,清光绪十年(1884)生于织金县上坪寨乡大格支,苗族。少时曾入私塾。少长,目睹地方官吏横征暴敛,苗人生活倍加艰苦,遂萌拯救民族之愿。

光绪十四年(1888),英国基督教内陆会差党居仁至安顺传教。党费时三载,修礼拜堂于水洞街,于此开荒布道和牧养教会。二十三年(1897)兴办义学,向贫民实施义务教育。锡光闻信,跋山涉水,入安求学。党居仁见锡光聪明好学,兼识汉语英文,能读圣经,唱赞美诗,遂纳入教会,进义学读书学经。后义学规模扩大,更名“安顺敬一学校”。党居仁力倡学子学成毕业后,当回原籍从事传教。时与锡光同学者有戴岳伦、杨庆安、杨友轩等,后皆成为黔西北一带有名之布道员。光绪二十九年(1903),党居仁在安顺知府、威宁知州陪同下,由武装护卫到达赫章葛布一带考察,指派杨锡光、杨庆安二人为代表,巡视黔西北地区基督教内陆会所属教会各堂点,享有贵州内陆会给予处理教会事务之特别权柄。锡光、庆安二人出入,有官府派兵护卫。而民教之争,皆由二人出面调停裁决。

位于安顺水洞街之基督教堂。为英籍牧师党居仁购置民房,于1892年左右建成。此照摄于民国时期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党居仁设支堂于普定县翁卡乡等堆寨子,利用教堂办等堆教会学校,亦名“敬一学校”,招收苗族子弟入学。锡光奉命主持等堆教堂,并管理学校工作,时年仅二十二岁。学校成立之初,锡光因教务所系,常外出巡视教会各堂点,乃聘敖光前、孙士俊执教敬一学校。民国元年(1912),因对教学报酬出现分歧,敖、孙二人被先后辞退,锡光自任教职。周一至周六,教学生读书识字;周日主持礼拜。

王明益(原等堆学校学生)老人指示等堆敬一学校遗址

宣统二年(1910),在党居仁的倡导下,由杨锡光、戴约忠、杨庆安、张雅各、张约翰、李约书亚、杨彼得、李马太、杨凤山等二十余人发起的“苗族改良会”在安顺成立。“改良会”制定了章程并相关的处罚条款,规定若有违反,即照章处罚(罚款、受体刑、立碑戒众等)。其意原在对苗族的一些落后风俗进行改革,但由于历史局限,“改良会”诸同仁所倡导的“风俗”改良难免有不少偏颇、偏激之处,如无视本民族特有的传统习俗,误将“跳花”“向月”、吹芦笙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传统风习等,都当作所谓的“伤风败俗”行为予以革除,引起广大苗族同胞的反感乃至反抗。1914年,等堆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织金县苗族青年杨士昌,通过传统的“向月”活动,吹芦笙与等堆附近格鸡坝的女青年杨某结识、恋爱,二人因此被“改良会”抓获,捆绑、关押、责打、罚款之后,还要立碑诫众,此即立于等堆教堂门口的《久永示垂》碑。碑文即出自杨锡光之手。文曰:“窃维人民之盛衰,亦因风俗之美恶而已。未有伤风败俗而使人民兴盛,未有人民兴盛而无淳厚之风也。故世界愈进化,则风俗愈臻于完美。移风易俗,自古已然。唯我同族殊属反是,一切颓风败俗积千百年之习惯牢不可拨,以致败我同族渐归淘汰,良可叹也!考我同族,发源最早,实为我国之首先居住者。降及今日,愈趋愈下,恶俗遍行,实为不堪言状。其俗为何?淫风是也。”下述立碑之来由及对二人的处罚。就中可见这些苗族先觉者们早期的局限和偏差。

原立《久永示垂》碑处

王明益(原等堆学校学生)老人指认《久永示垂》碑遗址

锡光教育之理念,简而言之,为“民族启迪教育”或“民族自救教育”。其著有《酒色财气》《名言类辑》〔上、下〕等。然表现其思想者,当以其苗歌为最。以译文一首为例:“从前时候,我们苗家在那黑暗的地方,黑暗!黑暗!在那黑暗的地方,黑暗的地方,透顶了,不见亮走呀!摸摸东,摸摸西,绝路了!我们苗家快快起,天亮了。”另一首曰:“从前啊!我们苗家不读书!没有一个人懂事……”锡光认为,苗民欲自立于民族之林,必须改变其愚昧落后之面貌,唯一之法,乃开办学校,学习科学文化,提高民族觉悟。

初办等堆教会学校,教学经费由安顺内陆会支付。民国十四年(1926),教会断绝学校经费供给。锡光不气馁,仍坚持独自办学,且越办越好,学校声誉越来越高。安顺、平坝、普定、织金、郎岱等县苗家子弟,无不慕名到等堆学校读书。在校学生曾高达三百余人。二十八年(1939),学校改为“坪东乡第二中心学校”,成为国民政府公费学校,自此完全脱离教会之控制。

王明益(原等堆学校学生)老人指示等堆教会遗址

锡光对基督虔诚信仰,对祖国亦衷心热爱。抗战期间,每逢集市必亲率学生宣传抗日。民国二十八年(1939),锡光与吴太丰(布依族)共同发起组织苗族、布依族青年一百四十余名,参加抗日志愿军,由苗族青年杨云太和布依族青年王克和带领至重庆国民党军方报到,听候调遣。三十四年(1946),张斐然到黔西北一带组织少数民族游击队,途经等堆时,向锡光及其学生宣传共产党民族政策。锡光闻之感叹:“只有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才能拯救我们苗族,我们要培养民族干部迎接解放。”遂借办初中预备班之名,办起民族干部预备班。入班学习者,有谢文峰、杨良甫等四十余名苗族青年。未几,因资金及教材困难而停办。后锡光与杨兴斋商议,以到石门坎学道为由,送杨良甫、谢文峰、谢国权、杨朝先、陶绍华等十余人至张斐然处学习革命理论。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普定。在庆祝大会上,锡光与杨兴斋、杨云高、张泽民等代表苗族人民,向大会敬献锦旗,旗书四字:促进大同。1950年,锡光就职于普定县政府,管理民族事务。1960年因病辞世,享年七十有六。

· 作者简介

孙守红:甲子年生,贵州播简人,教育硕士。字守一;号源清居士;好古、嗜书、喜酒、爱诗;2004走向了诗歌的荒原。2015年,倡导并践行续脉诗写。同年创办民刊《大荒》。2018年提出“黎明诗学”,以“大荒”为平台,推动续脉诗写与黎明诗学,出版诗学专著《续脉笺语》。

2021年2月


值班编辑:宋兴平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