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断手三角弦应:半截子拳变成浑圆劲的关键

《断手谦悟》003。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矛盾老人言:意拳(大成拳)之断手,首要劲力均整,再要三角弦应,次要单重发力,更要无微不法,法在无念,最后要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

研读老一辈武术家的拳论,我总是本着练着舒服、适合自己、为我所用的原则。

凡是能体悟出来的,就慢慢坚持,直至功夫上身;凡是体悟不出来的,也不怀疑,过一阵再试试。

研读王芗斋先生此段拳论,我也是本着这种态度和原则。

芗斋先生从劲力、身法、神意等方面,对意拳断手提出五个必要条件。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就无法完全体现断手的全貌。

对于这五个必要条件,我想先和拳友们聊聊“三角弦应”。这关系到断手的“劲力均整”和“单重发力”两个必要条件,也涉及意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身形的一个根本,即骨架。

01 三角弦应的基本骨架

学习内家拳,必须形成可生发“龙虎劲”的骨架。

生出“龙虎劲”,须松开两肩胛骨、两胯骨,进而脊椎慢慢松活、形成龙脊,一竖两横,构成内家拳者最重要的骨架。

我的体悟,真正实现意拳断手所讲究的“三角弦应”,不是简单的曲臂、弯膝,也不是简单的“三尖对照”,而是人体松透后,关节和骨头自发形成的三角骨架,进而三角骨架拧旋而形成三角螺旋力。

之于王芗斋先生所言的“三角螺旋力”,我认为更科学的说法应该是是立体双螺旋力。

为什么是三角形?不是百分之百精准的三角,而是形似的三角形。

观察一下自然界中水漩涡和气旋,都是单一的三角螺旋力。水漩涡,是向心力。气旋,是离心力。

02 四种打法的例证体悟

研究意拳断手的“三角弦应”,须明白内家拳点、线、面、体的打法。

说明一下。我下面所讲的点线面体“四种打法”,只是举例证明自己的行拳体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这些东西就是点线面体的全部打法。

点打。

胳膊伸直的拳打,打在人身上的接触点相当于一个点,叫“点”打,力量最小。当然,脚打也是一样。

注意,我说的是手臂伸直。有人说手背也是一个面,我们这里不要较真,只是举例。

遇到这种打法,不用说武术大家,就是我自己,只要轻轻意打,也能很轻易地让对方的手臂脱臼。一般拳者都知,我就不多说了。

线打。

小臂和拳融为一体的臂打,抽在人身上是一条线,有人叫臂刀,也有人叫鞭打。臂鞭腿鞭都是鞭。出于理解方便,我这里叫“线打”,力量比“点打”稍强。

线打,我们常用。张牙舞爪的老婆拳、王八拳,基本都是线打。冷不丁打在脖子等要害处,一样是乱拳打死老师傅。

面打。

除非手臂伸直,否则,我们的小臂、大臂、肘,时刻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面。我们常说的肘打,就是一个三角形的“面打”,力量比“线打”更强。这种力量,和弓箭的原理类似。

须说明一点,真正的肘打,必须肘和膝合,肘膝一合,双螺旋力就出来了,就是“体打”,我就不说了,这个东西伤人太厉害。

体打。

体,即立体的意思,非身体。其实,刚才说肘打的时候,已经说明何谓“体打”了。再简单一说。

一个平面三角形,只要一旋转,都会成为一个椎体。此椎体以椎尖为方向旋转打出,就是三角螺旋力。

王芗斋先生意拳断手所言的“三角弦应”,其实与我们传统哲学的“三才”密切相关。

太极拳名家陈炎林先生说:人之全身,足为根,身为枝,头为叶;人之上身,肩为根,肘为枝,手为叶;人之下身,胯为根,膝为枝,足为叶。

关于上身和下身的“三才”,我认为陈炎林先生的说法是非常科学的。关于人全身的“三才”,我认为孙氏太极拳宗师孙禄堂先生的观点更加科学。

孙禄堂先生言:一理者,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二气者,身体一动一静之式,两仪是也;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也。

头、手、足构成的三角形,是人体最大的三角形。左手、右脚、头构成一个三角形,右手、左脚、头构成一个三角形。

两个三角形一旋转,一个向心力,一个离心力,合二为一,就形成人体的双螺旋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整体浑圆劲。

这个双螺旋的启动,就是手带身或脚带身。

怎么检验自己已经做到手带身?

很简单。无极桩站立。或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或两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的传统无极桩,都可以。静静站一会。

右手慢慢变成八字拳,不需任何意念,也不用任何力。

此时,右手会自动地向心力走缠丝到右耳边,左手会自动地离心力走缠丝到眼前尺许。

右腿会自然地曲膝,左腿会自然地内缠,走出形意拳“三磨”中的磨胫,即左小腿内旋靠近中线。这个动作对开后胯很好。

最后,身体自动形成右脚单重的双螺旋拳架。

03 上下相随的细微体悟

《易筋经》的第一式叫韦驮献杵,见下图。体悟此式,须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静极。

孙氏太极拳有一式叫无极式,见下图。体悟此式,须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朕兆。

这两个架式的体悟基本相同,脚法都是脚跟相接的外八字式。可是,为什么两者的脚法相同,而手法却不同?哪个更科学?

我翻阅了孙禄堂先生所著《太极拳学》和木衙藏版《易筋经》,作了仔细对比,静静体悟了一会,心中渐渐明朗。

在手法的变换过程中,我慢慢体悟到了腿法的自动变化。在腿法的变换过程中,我也慢慢体悟到了手法的自动变化。原来,这两个架式之间,可以自动转换。

我知道,对于王芗斋先生意拳断手所言的“三角弦应”,包括三角螺旋力和上下相随,我现在所练的程度已经合格。

如果手法变化而腿法感觉不到自动变化,或者腿法变化而手法感觉不到自动变化,那说明练得还是“半截子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