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群里看到同学们讨论,开启了比惨模式,有同学说,我考了C+,马上有同学说,我平时模考都是A,这次考了B+,这不叫最惨,最惨的是模考考A+,最后中考成绩是B+……
按等级分类的考试,几乎跟难度没有关系,考得难不应该影响你的等级,你的实力在什么位置,按理说差距不会太大,但为何有部分学生会有比较大的差距呢?
我们先来看看为何平时可以考得很好。我一天接待一个学生,他带来某机构的资料——一整本厚厚的自己打印的书,包含近几年全南宁市几乎所有有名学校的期末考试卷,西附新民三美二中天桃四十七三十七,应有尽有,我好生羡慕,但我翻看题目之后,我又不再羡慕了,因为这些学校题目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或者说,你在市面上任意找一个期末考试题都跟这些题差距不大,学生训练这么厚的一本练习册之后,想考得差都难。对于期末考试这种试卷,一般是由学校自己出题,出题的力量本来就不够,时间上也不够,基本上只能用以前经典题,好一点的,就稍加修改,对条件、数据做一些调整,一般的呢,就直接用,这样试卷答案什么都有了,不是很快嘛?学科网的用处是什么?账号不用,那不是浪费了吗?而学生在学校、在机构那都是训练这样的题目,考试见到的,都是自己曾经做过相同类型的题目,怎可能做得不好?燃鹅,中考是由专家来命题的,命题组的力量通常是非常强大的,命题的要点之一,就是要反押题,出题的意图是要往几个方向去出: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②创新类题型;③知识的自然迁移。这次南宁中考,就有这样类型的题目,比如18、23、24、25等题,未来这种类型的题目肯定会增加,这是一种趋势,今年的北京、广东都说考得很难,但这种难度并不在于考的知识更偏或者更深,而是在于考法更新,更加结合实际问题,是对知识理解的更高要求。回到我们的话题:为什么平时考得好,大考却不行?当我们排除了心理和考试压力的因素之后,你是否反思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方法,或许根本就是不对的?!现在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以熟练度为目标,就是要见到题目就能马上写出来,所以他必然要刷很多题,事实上,中考数学时间一般都是够用的,你需要的可能不是速度,而更重要的是思考,对一个知识的理解的通透性而不是对题目熟练度的提升。数学是不可能不刷题的,但是我们要有刷题的技巧。同样是刷题,可能别人刷题的效率是你的百倍千倍,这又回归到我当初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讨论:我们做题的目的是什么?你可能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你要好好的去思考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