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楚汉中郡的得失与影响
作者:吹雪
汉水流域是楚国兴起、发展的重要地区,汉中郡的设置及存在对楚国的生死存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简单介绍下楚国的汉中郡。
楚占有汉中之地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秦本纪》:“孝公元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说明那时,楚国占领了汉中。
而丹阳之战应该是秦国夺取楚汉中郡的关键一战,战争的起因见于《史记·楚世家》、《秦本纪》、《张仪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二》“齐助楚攻秦”章。楚怀王16年(即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公元前313年),秦欲伐齐,而楚国与齐国有纵亲之约,为了防止齐楚两国联系对付秦国,秦相张仪入楚,游说楚王断绝与齐的联盟,并许以“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与楚。楚怀王轻信张仪之言,与齐绝交,但并未能得到张仪所许之地,于是发兵攻秦,秦亦派兵回击,秦楚两国交战。
此战发生于楚怀王17年(即秦惠文王更元13年,公元前312年),具体过程在《秦本纪》、《楚世家》、《张仪列传》、《屈原列传》和《战国策·楚策一》“张仪为秦破纵连横”章均有记载。大体情况是秦庶长章率领的秦军与楚大将军屈匄率领的楚军在丹阳大战,秦大败楚军,斩首楚国甲士八万人,虏楚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列侯、执珪七十余人,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郡。
秦取汉中郡次年,即楚怀王18年(前311年),秦提出重新与楚和好“分汉中之半以和楚”,但愚蠢的楚怀王却说“愿得张仪,不愿得地”。待张仪果真来到了楚国,怀王却听信嬖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之言,不仅将张仪从囚牢中放了出来,还“善遇”之。
靳尚打动郑袖令其帮张仪美言的理由之一是:秦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救张仪,而这正是秦国提出与楚和好的条件,所以郑袖对此毫不怀疑,“上庸之地六县”即楚“汉中之半”。这一年,楚怀王不仅未报绝齐受骗损兵丧地之仇,未能得到失去的汉中之地,还丢掉了召陵一地。
《史记·秦本纪》:“惠文王十四年,伐楚,取召陵。”召陵,今河南漯河市东,位于楚国北境汾陉塞以南,方城东北。楚怀王25年(前304年),秦楚在黄棘会盟,“秦复与楚上庸”。28年(前301年),秦攻取韩的穰,齐、韩、魏三国共攻楚方城,杀楚将唐昧,韩、魏取得宛、叶以北地,秦取得重丘。穰,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楚之别邑。秦初侵楚,封公子悝为穰侯。后属韩,秦昭王取之也。”地在今河南邓县。
秦昭王十五年(前292年),攻占楚国的宛、叶。秦昭王十六年(前291年),昭王封公子市于宛、公子悝于邓、魏冉于穰。重丘,谭图在今河南泌阳东北,楚方城之内。楚怀王29年(前300年),秦复攻楚,拔新城(今河南襄城),楚军死者二万,将军景缺被杀。据《史记·秦本纪》,此次战役秦国取得楚“八城”。
到了楚顷襄王元年(前298年),秦“取析十五城”,十五城中当包括析城附近的郦。顷襄王18年,楚人应对楚王之辞有“楚之故地汉中、析、郦可得而复有也”,郦很可能就是在顷襄王元年的这次战役中丧失的。
顷襄王19年(前280年),楚“割上庸、汉北地予秦”,此时距秦归还楚上庸地仅24年。至此,秦对汉中郡的占领和统治应当巩固了下来。因为此后连续三年,秦攻占楚西陵、拔郢、拔巫和黔中郡,顷襄王虽曾一度集结兵力,夺回了“江旁十五邑”,但再无力与秦争夺汉中郡的地盘。
从秦楚对汉中郡的争夺可以看出,丹阳一战的失败与楚汉中郡的丧失紧密相连。那么丹阳与楚汉中郡在地域上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战国时代的楚汉中郡是楚国重要的边境辖域,它西与秦、巴接壤,是楚国阻挡秦人南下东进的第一站,同时汉中郡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楚汉中郡的存亡得失不仅关系到楚国国都的安危,而且也大大影响到他在战国后期的国际地位。同时楚汉中郡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在楚国政治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楚汉中郡所包含的丹阳一带是楚国早期的都城,在楚都迁郢之前一直是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楚国以丹阳为中心前后达300余年,占到全部楚国历史的三分之一以上。楚人在丹阳一带的活动留下了一系列与楚有关的地名。所以汉中地位堪仅次于国都鄢、郢。不仅如此,汉中郡还是楚国西北部的军事要地,其北界武关不仅是秦国兵出东南的要道,而且是楚国西北边境的要塞。
武关,春秋时称少习关,是晋国设于西南边陲的一处要塞,与楚接壤。鲁哀公四年(前491年),晋楚两国失和,两军对垒,楚人对晋言:“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於少习以听命。”楚人威胁晋要出兵少习关以伐晋。
进入战国以后,秦占领晋国陕西商洛一带,将少习关改称武关,武关又成为秦楚两国边界的军事要塞。秦国出东南、楚国入西北都沿此大道行军。
由此可见,汉中郡的丧失不仅是对楚国军事优势的一个重要打击,也是楚国政治上的一个屈辱事件。秦国夺取楚汉中郡后,实现了由关中基地向东南进发进而统一全国的地域衔接。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评论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