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子学堂|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2021的上半年里,河南卫视可谓出尽了风头。
从春晚的《唐宫夜宴》、元宵的《芙蓉池》,到清明的《纸扇书生》、端午的《祈》,上了一次又一次热搜,赚足了流量与口碑,也让每一个人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方面,当然是河南卫视自身节目质量过硬,舍得下功夫反复雕琢、真正用心去做节目。
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逐渐回归大众视野。近几年来中国风一直很火,各大卫视及网络上各类国风节目层出不穷,市场上也迎来了一股“国潮热”。
这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是我们民族意识的觉醒,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
上学时,提及传统文化,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源远流长”。
五千年文明积淀,中国人的文化底蕴,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要深厚得多。
比如前段时间屡上热搜的三星堆文化,距今约3000年,出土文物做工精巧,纹饰精美,整体之中透着大气之美。令人咋舌。
还有著名的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制品,距今已有3300年……
这些都是我们悠久历史的见证。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在时代的浪潮之中不断变化发展,逐渐融合成我们今天所谓的“东方文化”。
比如京剧,很多人以为这是流传了千百年的艺术。可实际上,京剧真正的历史不过200多年。
直到今天,传统文化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机与魅力。
今年B站跨年晚会上,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编排的现代戏曲《惊·鸿》,创造性地将戏曲与现代舞蹈所结合,获得一片喝彩。
还有人将“国风”刮到了国外,比如UP主碰碰彭碰彭在法国街头表演的《十面埋伏》,古筝与现代乐器结合之下,曲调愈发饱满悠扬而不失韵味,引得路人纷纷围观……
中国风,已然成为中国的一股新力量,一面世界看待中国文化的窗口。
而传统文化,则是这一股力量的根基。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根源在于生活。
中国文化最擅长的,就是包容。只要是好的、实用的、有益于生活的,都会被容纳进来,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方桌长椅,其实来源于西域。一开始统称为胡床,后来才慢慢演化为今天的桌椅。
而在此之前,人们吃饭、开会,都得跪坐在地……
正因为一代又一代人,将传统文化凝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它才得以深入灵魂。
更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家,古往今来的文人志士们,早已在每个人的心中,扎下了文化的根。
从陶渊明的桃花梦境,到文徵明的城市山林,再到张岱的陶庵梦忆……只要心有向往,便能从庸碌甚至混乱的生活中脱身。
这其中,贯穿了这些文人的千年生活图景的,莫过于两个字——风雅。
中国人的风雅,是一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超然心境。无论是读书静坐、拈花弄草,还是品茶闻香、弹琴下棋,都是一种生活。
苏东坡便有诗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风雅便是源自内心的一份宁静、淡泊,从忙碌中抽身而出,于纷繁杂念处,留一分闲适的空间。
有雅趣,有闲情,人生才真正独立且完整。
今天我们的生活虽已与古人相去甚远,但这不代表,我们不能拥有像他们那样的细腻情怀与风雅精神:
有人安于一间茶室,在茶烟袅袅中,拿起与放下;
有人专注于方寸之间的花草,在朝夕相对中,感知四季;
有人安于一柱香中,在缕缕青烟里,独自静谧;有人造一座小院,春花秋月,构造自己的精神美域。
……
我始终相信,精致而美好,才是我们对生活的向往。
而美好需要创造,需要继承,更需要坚持和付出。
我们相信,即使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仍能在其中,活出一番诗意和风雅。
也唯有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的韵味,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让每一颗浮躁的心,得以休憩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