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CCO丨癌症患者如何与疾病“和平相处”

“听君一席话,胜从十年医”。

2020年11月12-11月15日,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在花城广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可谓大咖云集,亮点纷呈。

在11月14日下午学术前沿专场的“名医功夫茶”特别现场,史艳侠教授担任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石远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的刘端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肿瘤中心的于世英教授就“如何帮助癌症患者与疾病和平相处”的话题展开精彩讨论,内容颇具启发。

近几十年来,肿瘤的诊疗技术不断发展,许多癌种的生存期都得到延长,因此,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受关注。

“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在调研当中发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很多诉求,表现出的很多不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尤其是治疗毒副作用的处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患者对这一方面是最关注的。”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史艳侠教授说到。

石凯远教授:

正确的治疗预期和治疗方案,实现疗效和生活质量的统一

石凯远教授以临床结局较好的淋巴瘤为例子,讲述正确的治疗预期是如何帮助患者对抗肿瘤的。

淋巴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分类,有100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不同的分子生物学行为,也有不同的治疗策略。并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人的诉求也各种各样。

“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明确治疗的目标:到底是以治愈为目的,还是控制病情、延缓病情发展为目的,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判断。”石凯远教授说道。“所以做治疗决定的时候,首要的还是充分交流沟通,把整个治疗情况沟通清楚。”

此外,医学教科书和诊疗规范中的患者都是“标准患者”,而真实世界中的患者各有各的不同,包括一般情况、身体素质、疾病诊断等等,很难和教科书上一致,这就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具体情况做个体化的判断。

“还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肿瘤患者相当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的,很多有基础疾病,各个脏器的储备功能和年轻人也非常不同。”石凯远教授说道。“因此,我们在判断患者身体情况的时候,对于治疗的奶授予程度药格外小心。”

刘端祺教授:

“活在当下,活出充实,什么时候死就交给上帝好了”

刘端祺教授用两个故事讲述了他对死亡的看法:死亡并不是披着黑袍的魔鬼,它和降生一样精彩。

《最后的拥抱》这本书,讲了两个美国修女利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对于死于癌症的60个人的生前逐一记录,她们发现:出生是上帝赐予的礼物,死亡也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两者具有等同的价值,向死而生。“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看待生与死”,刘端琪教授说道。

刘端祺教授还讲了另一个故事:“我的中学老师大我12岁,虽然差距不是很大,但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他18岁,而我只有6岁,命运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他参加了朝鲜战争,以及上甘岭战役。我考上大学的时候,他和我说了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你知道为什么我参加上甘岭战役能活下来,甚至连皮都没有擦破吗?我说我不知道,他说:前线打得厉害的时候,连长就让他在后边帮忙搬炮弹。连长牺牲之后,我就告诉自己,我必须每天都活在当下,要抓紧每分每秒,一个人要活出两个人的分量,将来死了也不留遗憾。”

“这个故事很触动我,人活着,只要抓紧每分每秒,把自己的生命过充实了就好了,至于什么时候死,那不是你的事情,那是上帝的事。”尽人事,听天命,刘端祺教授动情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及对死亡的哲学。

于世英教授:

癌痛治疗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切入点

姑息治疗又叫做缓和医疗,在终末期又叫做临终关怀,现在又有了正式命名:安宁疗护。

很多肿瘤专科医生都知道姑息治疗对患者的重要性,但真正投身到这当中的人却少之又少。各种肿瘤大会基本都在讲各种创新,讲分子水平的东西。“但我想说,姑息治疗也是一种创新,而且是一种颠覆式的创新,创新在于克服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除了给患者做疏导,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也很重要,减少疾病本身的折磨以及疾病治疗相关的折磨,例如癌症治疗,就是很好的切入点。”于世英教授说道,“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每一个医生、患者、患者家属的必修课”。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