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制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与18种加减及名家医案

一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与配伍加减

1*《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疏肝降逆透邪,症见手足不温,两胁抽痛不适。

2*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清肝降逆止呕,症见嘈杂吞酸,口苦呕吐。

3*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症见频频嗳气,咽中痰阻。

4*半夏泻心汤合理中汤降逆温中祛寒,症见肤胀肠鸣大便溏稀。

5*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降逆燥湿运脾,症见湿困脾胃,肢体困重。

6半夏泻心汤合交泰丸清上温下,症见上热不寒。

5 虚寒证慎用

《附1笔者医案》:(1)胃痛、烧心、反酸的阿姨,曾经得过胆囊炎。胃镜:浅表性胃炎伴糜烂。(2)咳嗽痰血的中年男子(疑似肺炎),晨起咳嗽咯痰,痰质黏稠,带血色暗,深呼吸则两胁下酸疼,一直低烧…(3)过敏性咳嗽的家庭主妇(主诉)医检CT:陈旧性肺结核,右肺下叶背段钙化灶,高血压…4)过敏性鼻炎、咳喘的中年男子

《附2同行6医案》

1* 贲门失弛缓症2 *反流性食管炎3*半夏泻心汤合丹参饮治疗脘腹胀痛4*半夏泻心汤加枳壳,白术,佛手,广木香治疗中满。5*半夏泻心汤加柴胡,郁金,莪术,茵陈治疗胆囊炎…6*半夏泻心汤加金银花,陈皮,肉桂治疗复方性口腔溃疡

二《半夏泻心汤》18种加减:

三【名家医案赏析】

(1)呕利痞(2)腹胀  3)反胃 肢冷 合左金丸 ) (4)不寐 (5)黄疸    (6)霍乱(急性肠胃炎)(7)胃脘痛(胃窦炎)8泄泻  9)便秘(10)胸痹(冠心病心肌梗塞)(11)头痛(12)耳鸣(13  口腔溃疡  14啮齿)(15)  目赤(结膜炎)16)不孕(17)小儿五迟五软

四  大塚敬节腹诊医案选

1 胃弱纳差、失眠的患者2 半夏泻心汤导致腹泻而治愈便秘例3 胃溃疡手术后因嗳气而苦恼4 被诊断为幽门癌的患者5 烧心感和胃痛的患者6 从慢性腹泻到便秘的患者7 持续十年的腹泻

一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

半夏泻心汤用于寒热之邪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致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仲圣谓由太阳病或柴胡证误下而成。然临床所见,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者,有嗜酒酿痰而成者,有脾胃虚弱而成者,原因众多,故不能被误治一说所限。凡上见呕吐、恶心、噫气,下有大便失调者,皆脾胃升降失调,不能斡旋上下也。盖脾胃居中央,中央者,四运之轴,升降之枢。脾胃和则纳化衡常,升降有序。若寒邪直中,或湿困脾阳,则脾气不升而生寒;辛辣厚味,燥伤胃阴,则胃气不降而生热。寒热互结,则升降运化障碍,致水为饮,谷为滞;津液气血化生不足,则脏腑肢骸因之而虚损。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虚实共有之诸多证象,如面红目赤,头重眩晕,鼻衄龈肿,口干咽燥,口苦口臭,胸中烦热,吞酸嘈杂,心下堵塞,食后不下,嗳气则快,胃脘高起如拳,肠鸣腹胀,稍冷即便溏,或大便干秘,舌边尖红赤、苔黄白或灰白而腻,用热药则下寒减而上热增,用凉药则上热减而下寒重,及形瘦体倦,四肢乏力等症状。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同施以调升降,补泻共进以理虚实,三法同冶于一炉,使脾胃得复,寒热得化。故凡脾胃虚弱,升降失度所致之寒热错杂,清浊无序病证,皆可用本方治之。黄芩、黄连、干姜量可据寒热之多少予以增减,宜小不宜大。

胃气上逆则呕吐,食臭,脾失健运则肠鸣下利。本方功能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肠胃。方中半夏为主药,辛温散结和胃,降逆止呕,干姜大辛,温中散寒,止呕,散痞;黄苓、黄连苦寒泄热,燥湿,辛苦合用,有降逆止呕消痞之功;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上药合用,使寒热并调,肠胃的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吐下利可除,临床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常用于胃炎、胃酸过多、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呕吐、呃逆、肠炎、痢痰、妊娠恶阻等病证,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凡内伤外感导致肠胃痞满病证,都可以用本方加减运用。歌诀: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

剂量: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唐三制【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1“泻心汤”实言其通

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为半表半里;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中实无物,非血非水,按之则濡,实乃气痞。我们知道,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反之升降失常,闭塞了,不通了,就痞塞了,泻心汤实际上是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之方。

2 泻心汤重通降、扶阳

助通降:中医乃大道,而“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任何与道相背的都称为悖。我们都明白,胃归属六腑,腑气以降为顺,泻心汤助通降,痞塞可除。扶阳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阳气先虚,《伤寒论》处处体现了扶阳思想,半夏泻心汤原论小柴胡证因误下而成之痞,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中阳,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遂成痞证。而该方扶持中阳,可协调脾胃阴阳。

3 剂量掌握要灵活

《伤寒论》示人以大法,一张泻心汤其实给予我们一个方法。临证应用,笔者常用半夏10克,黄莲3~6克,黄苓10克,红枣6~10克,党参10克,干姜3~10克,炙甘草6~10克,临床上具体应用时还有一个掌握剂量变化问题。我的体会,此方中干姜的剂量最难把握,干姜是辛温散寒之品,而且比较辛辣,剂量小则3克大到10克,还要再加生姜。因为痞证病机寒热错杂,若寒偏重,可用干姜以温中寒,若水气偏重,则可用生姜以散水饮。

笔者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加减

1*《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疏肝降逆透邪,症见手足不温,两胁抽痛不适。

2*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清肝降逆止呕,症见嘈杂吞酸,口苦呕吐。

3*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症见频频嗳气,咽中痰阻。

4*半夏泻心汤合理中汤降逆温中祛寒,症见肤胀肠鸣大便溏稀。

5*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降逆燥湿运脾,症见湿困脾胃,肢体困重。

6半夏泻心汤合交泰丸清上温下,症见上热不寒。

5 虚寒证慎用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有较好疗效,笔者体会只要是痞满实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或是虚中挟实都可辨证应用。但若证见虚证、寒证,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虚寒者,见舌淡苔少或苔光剥,脘部隐痛,脉象细弱等,因半夏性燥,易伤阴,黄苓、黄连苦寒,易伤阳,当细审慎用,可选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大小建中汤等。

附1笔者4医案:

(1)胃痛、烧心、反酸的阿姨,曾经得过胆囊炎。胃镜: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L阿姨今年62岁,胃脘疼痛间断发作6年,最近1个月,症状加重。

饥饿的时候疼,进食后也疼,伴有两胁下胀疼,吃凉的东西、生气上火则加重,有时会有烧心反酸。平素睡觉时,双脚喜欢伸到被子外面;犯病时,入睡困难。食欲尚佳,但不敢多吃,多吃则胃中难受。早上起床后嘴巴发苦,小便颜色偏黄,1周前曾腹痛腹泻,近日大便尚调。曾经得过胆囊炎。胃镜: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舌偏暗,有齿痕,苔薄偏黄,右脉寸浮大、关弦,左脉略弦。

处方:姜半夏8g,炙甘草6g,党参8g,干姜6g,黄连4g,黄芩6g,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生龙、牡各15g。6剂。

服药后,口已不苦,胃脘、胁下疼痛减轻,烧心、反酸也减轻。之后,又用上方加减,治疗一段时间,患者所有症状得到极大缓解。

(2)咳嗽痰血的中年男子(疑似肺炎),晨起咳嗽咯痰,痰质黏稠,带血色暗,深呼吸则两胁下酸疼,一直低烧…

T先生今年50多岁,原来是本院呼吸科的一位住院患者。年前,呼吸科的一位同事推荐他来找我诊治。患者2013年12月15日在杭州出差,出现咳痰带血,当地医院诊为肺炎。因为一直咳血,全家极为紧张,又到济南某大医院求治,某西医生(现在想来,倒是蛮佩服这位同行的)告诉他:“你的病西医是没法治好的,赶紧回家找一位中医看看吧。”同事就推荐他前来找我治疗。2014年1月25日初诊:晨起咳嗽咯痰,痰质黏稠,带血色暗,深呼吸则两胁下酸疼,一直低烧(37.3℃)。食欲、睡眠尚可。大便日一次,略溏。舌偏胖,质暗略红,苔白腻。右脉寸浮大、关弦大、尺弱,左关弦。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赤芍10g,枳壳10g,甘草8g,黄连6g,黄芩10g,姜半夏10g,干姜6g,炮姜6g,五味子10g,党参15g,仙鹤草30g,三七粉4g(分冲),大枣4枚。6剂,嘱:每天喝一剂半的剂量。之后,因春节放假,一直电话联系。节后复诊,自述服上药3天,血止咳减,服完6剂,咳嗽大减,未再咳血。继服6剂,诸症遂平。汤药已停半月,单服三七粉,体力精力有增。患者夫妇感激不已。

(3)过敏性咳嗽的家庭主妇(主诉)医检CT:陈旧性肺结核,右肺下叶背段钙化灶,高血压…

W大姐今年56岁,今天是她第二次来门诊,我问她首诊服药后的情况,她告诉我:“喝了6副药,咳嗽已经基本好了。”一个月前,她曾找我看病,这是她当时的陈述:每次吸入热空气,或者闻到异味,就会咽喉发痒,紧接着就咳嗽,每次在厨房炒菜都会呛咳不已,已经1年多了。此外,还有左前胸发闷,喝凉水或吃凉的东西,就会胃痛。大便不成形,每天一次,小便偏黄。晨起刷牙时恶心,口不苦,无头痛,睡眠尚好。CT:陈旧性肺结核,右肺下叶背段钙化灶。血压:160/90mmHg。舌偏暗,有齿痕,苔薄黄略腻。寸关脉沉弦甚。

处方:姜半夏10g,炙甘草6g,党参8g,干姜8g,黄连5g,黄芩8g,柴胡10g,枳壳8g,白芍10g,五味子8g,大枣4枚。6剂。

服药后,咳嗽即止,今日是因为颈椎不适前来求治。

(4)过敏性鼻炎、咳喘的中年男子

这位45岁的男性患者今天复诊时告诉我,上周服药6副,鼻塞、喷嚏、咳喘等症状都大有减轻,要求我照原方再给他开6副加以巩固。

以下是首诊记录:过敏性鼻炎、咳喘3年,最近1月症状加重。早晚气温较低,则易发,鼻塞喷嚏,鼻涕白黏,量不多;咳嗽、喘促,晨起受寒或闻异味则发,痰多,白天色白质稀,夜间色黄质稠。口不苦,口干略黏,饮水不多,二便尚可。性情急躁,睡眠不实。舌淡暗,苔白腻,脉沉弦。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甘草8g,黄连4g,黄芩10g,姜半夏10g,干姜8g,五味子10g,党参10g,桔梗15g,防风10g,乌梅10g,苍耳子6g。6剂。

患者服药后效果甚佳,因此要求继服原方6剂。

附2同行6医案

1* 贲门失弛缓症

李某,女,72岁,2009年10月初诊。进食困难,吃一点要停下来,询知患慢性胃炎10多年,2008年加重,曾在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排除了食道、胃肿瘤。现症知饥但吞咽不利,食人缓慢,食后1小时吐出,时呕痰沫,脘痞打嗝,大便少偏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腻,脉象沉迟细微。证属中阳虚衰,升降失常,治当扶助元阳,降逆止呕。

方药:姜半夏12克,干姜5克,炙甘草10克,红枣10克、旋复花10克,代赭石10克,党参15克,吴茱萸5克,沉香6克,丁香3克,砂仁10克,白术10克,云苓10克,陈皮10克,前后根据症情加减治疗2月余,进食顺利,体重增加,一直随访,病情稳定。

2 *反流性食管炎

张某,男,58岁,2011年11月初诊,患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20多年,平素胃区不适,心情抑郁不舒。现症见脘痞胀肠不适,但不痛,时有嘈杂,至午后嘈杂更甚,胃嘈杂时每服吗丁啉稍有缓解。纳食一般,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滑润,脉象沉细缓。证属脾胃虚弱,寒湿互结之痞。

方宜: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左金丸加砂仁、白芨、枳实、海螵蛸、藿香,七剂并停服西药。七剂后,嘈杂减少,齿痕渐消,苔由厚转薄白,前后调理2月余,诸证消除随访病情痊愈。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方由,法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七味药组成,原方主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泻下痢等症,笔者在临床中以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满意,举例如下:

3*半夏泻心汤合丹参饮治疗脘腹胀痛

患者耿某,男,53岁,职工,2002年12月3月初诊,脘腹胀痛已两年余,曾在几家医院诊治,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病,经服中西药治疗,时轻时重。近来,脘腹胀痛,食纳不干,时欲泛恶,苔白略腻,脉象右手弦而略滑,左手沉弦略濡,证属寒热互结,气滞血瘀,治以寒热互用以调阴阳,苦辛并用以顺升降,佐以活血化淤,消痞散结。方用;法半夏15g,干姜6g,黄连6g,黄芩10g,党参15g,白术15g,甘草3g,丹参30g,檀香10g(后下),砂仁10g(后下),水煎服每日3次,连服5剂,诸证减轻,又稍作加减,继服十余剂,诸证悉除。 按:半夏泻心汤合丹参饮所主之证,多因寒热错杂,痰湿蕴蓄,致气机痞塞,久病不愈入络,气血乖乱所致,半夏主治心下痞。吴昆《医方考》曰:“泄心者,泄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症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泄痞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论》:“但满而不疼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丹参饮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其中丹参味苦性寒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吴普本草》说它“治心腹痛”;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日华子本草》说它“治心痛”;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温脾,对日久不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的胃脘痛,并能养血,益肾,醒脾,调胃。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满而不痛,以上两方相合,既主寒热错杂之痞满,又治气血乖乱之心腹诸痛,故药证相符,收效甚速。临床上笔者每遇脘腹胀痛的此类病人,常用此方半夏泻心汤合丹参饮加减,获得满意的疗效。

4*半夏泻心汤加枳壳,白术,佛手,广木香治疗中满。

患者季某,男,42岁,农民,2002年4月6日初诊,主诉:心下痞满,且有堵塞之感,经X线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病,十二指球部溃疡。自称“香砂养胃丸,木香顺气丸,消胀片,吗丁啉等均已服用,也曾看过几次中医,中药不详,均无显效,且胀感日增,食欲不振,舌苔淡红,苔微黄且腻,证属脘腹痞满.治宜辛开苦降, 消痞散结。

方用:法半夏15g,川连6g,干姜6g,枳壳15g,党参15g,白术15g,广木香10g,黄芩10g,佛手10g,清水煎3次,于三餐前空腹服用。药后,痞满减轻,后继服6剂而痊愈。此后常带病人前来诊治,称未再复发。 按:中满指胸腹胀满,可因气滞,可因气虚,食滞,寒浊上壅,湿热困阻等病因,使脾胃运化失常,气机痞寒而致。《灵枢?阴阳应象大论》曰:“中满者,泻之于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心下坚大如盘,近如旋盘,水气所作,枳术汤主之。” 方以法半夏,干姜,黄连,黄芩辛开苦降,化寒热错杂之邪。《药性赋》曰:“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张古枳术丸治脾胃运化不及,饮食停滞只胸腹痞满等证,则宜缓图,故笔者以枳壳易枳实,重用白术,意在以补为主。枳壳,白术相互导气滞,行水饮,广木香,佛手理气化滞,党参,甘草,红枣,健脾胃以治痰饮。诸药合用,即消中满之症。

5*半夏泻心汤加柴胡,郁金,莪术,茵陈治疗胆囊炎…

患者张某,女,38岁,职工,2001年5月21日,右肋疼痛,痛连同侧肩背,因痛去输液治疗有数次,经B超检查为慢性胆囊炎,今午后,突发右上腹剧痛,胸肋胀满,恶心呕吐。现诊:右上腹有压痛,舌红苔白润,脉弦有数意。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证属上热下寒,湿浊郁阻肝胆,治宜辛开苦泄,疏肝利胆化湿。方用:半夏12g,黄连6g,黄芩10g,干姜6g,甘草5g,红枣4枚,党参12g,柴胡10g,茵陈15g,郁金12g,莪术10g,水煎服,服前先用生姜涂擦舌面,然后分次服下,日3次,忌油腻鸡蛋。以此方略作加减服至一周痊愈,至今未见发作。按:急性胆囊炎,常因油腻饮食不当而诱发,发作时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并阵发性加重,可向右侧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除满。与柴胡合用,有涵小柴胡汤于其中,小柴胡汤主治胸肋苦满,心烦喜呕,口苦,或肋下痞硬而痛等证,与胆囊炎的症状相似。加茵陈以清肝胆之热,理肝胆之郁滞。郁金,枳壳舒肝解郁以止肋腹之疼痛。半夏泻心汤加柴胡,枳壳,郁金,茵陈对胆囊炎急性发作疼痛伴呕吐的治疗作用疗效可靠。

6*半夏泻心汤加金银花,陈皮,肉桂治疗复方性口腔溃疡

患者王某,女,38岁,职工,口腔溃疡发复发作已有四,五年。口腔溃疡此起彼伏,痛苦不堪,起始两年吃辣子。或鸡子黄油擦抹于疮面,能减轻症状。近来逐渐效果不显,刻诊:口内黏膜多处溃疡,大小不等,新旧交织,溃疡面灰白色,舌质偏红,证属上热下寒,湿浊上溃,治宜温中故寒,清热燥湿。方用:半夏15g,党参12g,黄芩10g,炙甘草10g,黄连6g,干姜6g,红枣5枚,金银花30g,陈皮10g,肉桂10g。水煎服,每日3次,略有好转,继服十余剂而痊愈。按:口腔溃疡病因病理学说颇多,但以《医贯》所述:“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三者最为贴切,虚实之证又都可挟湿浊之邪.脾属阴土主升,胃属阳土主降,二者调和,相互为用,化生气血,供养全身。若脾胃阴阳偏盛,升降失调,寒热错杂,湿浊上溃腐蚀肌膜,产生局部溃疡糜烂。方中,半夏,干姜,辛温散寒,降逆和胃,黄连,黄芩,苦寒泄热消痞,四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之功,调和阴阳。陈皮,党参,白术,大枣能益土和中,健脾胃以消痰饮,肉桂引火归元,银花加强清热解毒之功,《玉楸药解》曰:“清散风湿,清除肿毒,治一切溃疡。”可清十二经血凝气聚之毒。诸药合用寒热相汲,阴阳调和,热毒自清,方药恰当,切中病机,效果显著。

二《半夏泻心汤》18种加减: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是《伤寒论》中最为常用的经方之一。经过近年来门诊病历统计,在治疗消化系疾病中,半夏泻心汤应用率有三分之一多。

根据《伤寒论》有关条文,并结合诊治实践,总结出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十六字:胸脘痞满,纳呆气逆,苔腻舌红,脉象弦滑。

具体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或痞满,隐痛;或呃逆,嗳气,或泛酸,烧心;舌苔腻,或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脉象弦滑,或有数象。常用于慢性胃炎、食道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并指出半夏泻心汤的作用机理在于:寒热互用以除湿热,辛开苦降以序升降,补泻同施以扶正祛邪。

那么《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具体该怎么做?

1*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或肉桂):

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者,方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具体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2:1。若将吴茱萸改为肉桂,为交泰丸,有交通心肾,清心安神之效。应用时,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为2:1为宜。

2*半夏泻心汤加夏枯草:

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方中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夏枯草还可解肝经郁热之头痛,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性失眠。

3*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三味:

即加藿香、佩兰、砂仁,此三味有醒脾开胃之功,合用之,主治湿浊阻中,阻遏纳运,五谷不馨,口腻而黏,或时有黏沫吐出,舌苔细腻,具体应用时,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4*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

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具有清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5*半夏泻心汤加木香、九香虫:

主治湿热阻中,胃气不降,郁而作痛,木香可以醒脾祛湿,九香虫善于散郁止痛,两味配伍,又有通络开窍之效,有人用此代替麝香,用于脑中风,也是经验一得。

6*半夏泻心汤加三花:

即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三花具有辛香开胃、健脾化湿的功效。主治慢性胃炎,湿热阻中,气机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时时胀满,尤以午后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淡白腻苔,脉象沉滞者。

7*半夏泻心汤加防风、荜茇:

主治慢性胃肠炎,伴有腹部气机不舒,时有肠鸣,口气秽浊,或矢气多,大便不畅。防风、荜茇具有整肠、理气、除腐、化浊之功效,对于腹部痞满,矢气频频者,乃为对应之举。

8*半夏泻心汤加鸡矢藤、鸡内金:

主治慢性胃炎之纳呆食积者,鸡矢藤药性和缓,有明显的健脾和胃功效,特别宜于小儿和老人消化不良者;而鸡内金消食化积力强,二味合用,既可增进食欲,又可健脾消积,配入半夏泻心汤中,能明显提高消食运化功效。

9*半夏泻心汤加三芽:

即加生麦芽、谷芽、稻芽,三芽具有疏肝健脾、开胃进食之功效。此方对于肝郁克脾(胃),肝脾俱郁之证候,如见胃脘及两胁胀满,进食后呃逆频频,精神疲惫者,多有疗效。

10*半夏泻心汤加乌贝散:

乌贝散即乌贼骨、贝母,具有燥湿制酸之作用,是医家常用的健胃制酸剂。两方合用,对于消化性溃疡之烧心、吞酸、胃脘隐痛,或口中泛泛流涎者,常能收到“覆杯”之效。

11*半夏泻心汤加百部、黄芩:

主治胃食管返流引起的咳嗽。咳嗽是本病最常见的食管外症状之一,常被人忽视,而主症为胃灼热、泛酸及胸痛、恶心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百部、黄芩为清热止咳对药,具有清而不寒,止而不塞的功效。

12*半夏泻心汤加丹参、赤芍、降香:

后三味为“小冠心二号”方,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用于“心胃同病”者,即患慢性胃炎伴有心肌缺血者,常伴有胸闷、胃痞、舌质黯淡、时时呃逆。

13*半夏泻心汤加封髓丹:

封髓丹即砂仁、黄柏、甘草,主治脾胃不和常犯口腔溃疡者,但其舌苔必黄腻或白腻,两方合用,具有清热化湿、培土伏火之效,多发者可加川牛膝、淡干姜(或肉桂),以冀引火归原,阴阳平衡。

14*半夏泻心汤加牡丹皮、栀子:

主治由于脾胃湿热所引起的牙龈肿痛,或夜间睡眠时磨牙,咯咯作响,牡丹皮清热散瘀;栀子生用以清气分热郁,炒用以清血分热郁,临床随证选用。栀子用量宜小,以免苦寒太过伤及中气。

15*半夏泻心汤加枳术汤(丸):

枳术丸由枳实、白术组成,是健胃消食之名方,枳实消积滞,白术补脾元,由张仲景所创,张洁古发挥。一缓一急,一补一消,与半夏泻心汤配伍,主治脾胃湿热,虚中夹积,胃脘痞满,食而不化之慢性胃病者。

16*半夏泻心汤加黄芪、三七粉:

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吞酸,烧心,或有黑便,身体日渐消瘦,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冲服为宜,两味合用,可促使溃疡愈合。

17*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

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18*半夏泻心汤加扁鹊三豆饮:

三豆饮由白扁豆、赤小豆、绿豆、金银花组成,有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两方合用,对于脾胃湿热引起的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偏腻,伴有面部生痘、生疮、生斑者,是首选的复合方剂。【总结】

半夏泻心汤,如能加减变化,可治疗70%的脾胃病。

经方之应用,重在化裁,主证在而兼证之变化,不可胜数,临证也当变化万千。此辩证之精髓也。

三   名家医案

(1)呕利痞   刘渡舟医案:

张某某,男,素嗜酒。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拟方: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凡4剂痊愈。(《新编伤寒论类方) 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2)腹胀   岳美中医案:

徐某某,男,42岁,1958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春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0个月出院。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肠胃症状。1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月7日会诊。经治医师报告:病人肝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略高在150~180单位之间。惟消化道症状明显,8个月来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酵母片、黄连素……治疗,终未收效。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不欲室外活动,睡眠不佳,每夜2~4小时,肝区时痛。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症。取用仲景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

党参9克,清半夏9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黄芩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擘)。以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再煎取200毫升,早晚分服,日一剂。药后诸症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时,患者自作总结云:治疗月余在5个方面有明显改善。食欲增进,食已脘中胀闷未作,腹胀有时只轻微发作,此其一;精力较前充沛,喜欢散步及室外活动,时间略长也不感疲劳,此其二;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大便时排出多量气体,消化较好此其三;肝区疼痛基本消失,有时微作,少时即逝'此其四;睡眠增加,中午亦可睡半小时许,此其五。多年之病,功效明显,后因晚间入睡不快,转服养心安神之剂。(《岳美中医案集》 按语:病程既久,反复发作,脾胃虚弱于前;便溏腹胀,神疲懒言,口干微苦,舌苔微黄,寒热错杂于后。终至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见心下痞满,干噫食臭,矢气不畅。用半夏泻心汤补益脾胃,辛开苦降,调理寒热,毕数功于一役也。坚持服用,终使顽疾尽拔。

(3)反胃  肢冷  合左金丸

俞长荣医案:

郑某某,男,32岁,1964年3月21日就诊。两年来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近来发作更频,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呕吐物除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腰痛,肢末欠温,大便尚可,小便清长,次数增多。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诊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治拟抑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

半夏、白皮参各9克,黄连、黄芩、干姜、吴萸各6克,炙草3克,大枣3枚。   4月9日二诊:治疗以来,仅轻微呕吐两次。吐出物系清水、痰涎,夹少许食物,无酸味。心中嘈杂已除,但时时清涎自涌,肢末欠温,小便仍清长而频。唇色、舌质转正常,舌苔薄白而滑。予半夏泻心汤去芩、连,加附子、炒白朮、补骨脂各9克,煨肉蔻6克、肉桂1.2克(另冲),白皮参易为白晒参。嘱每三日服1剂,连服10剂,语症基本消除。(福建中医药) 按语:本案反胃已久,显系脾胃虚寒,运化无权,通降失度而致。口淡、脘胀、肢末不温、溲清,脉沉细弱,乃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阳。然唇舌红、心中嘈杂、吐酸,又系内有郁火之征。总缘脾胃虚寒,膈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初诊以苦辛通胃之阳'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上热已除,倒逆之热渐缓,则宜专温其中下'故去苦寒之芩、连,加桂、附、朮、骨脂、肉蔻以温中祛寒。

(4)不寐     李克绍医案:

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1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日,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伤寒解惑论)按语:中者为四运之轴,阴阳之机。今湿热积滞壅遏胃脘则阴阳不能交泰而失眠。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泄热导滞、舒畅气机,俾湿热去,气机畅,胃气和,则卧寐安。

(5)黄疸     熊魁梧医案:

夏某某,女,41岁,1980年6月13日初诊。患者于三月前因高烧出现黄疸,巩膜、皮肤、小便皆黄,黄疸指数26u,大便白而疑为阻塞性疾病,住院80天,因惧其手朮而出院。现头昏-口苦'恶心呕吐、胸闷、纳差,胃脘部有痞塞感,右胁痛,不能右侧卧'大便每日--~X,色白,舌质红苔黄,脉缓弱,治宜辛开苦降,疏肝解郁,拟半夏泻心汤加味。

党参l5克,法半夏9克,黄连6克,干姜6克,黄芩9克,柴胡9克·杭芍9克,枳实10克,炒三仙各9克,鸡内金9克,郁金9克,甘草6克。

服药约半年,终以此方加减(曾加用过香附、山楂、丹参等利胆祛淤之品),大便逐渐由白变黄,胁痛消失,黄疸指数6u,病基本告愈。(云南中医) 按语:黄疸属湿热者固多,然虚寒者亦不少,仲景虽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但此是常法。本案乃脾胃升降失其常度,土壅木郁,致肝气不得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因而发黄。若继用清利,必不能愈,当疏利肝胆,调其脾胃升降功能,则不治黄而黄自退,此乃变法。知常达变,方不致误。

(6)霍乱(急性肠胃炎)林文犀

潘某某,女,成年,1978年3月31日初诊。因饮食不妥,初为消化不良,投以保和汤加减,服之无效。当夜发生呕吐泻泄10余次,翌晨应邀出诊。见患者全身消瘦,眼眶下陷等脱水之象,脉象细数(120次/分),四肢拘急转筋,口渴欲饮,水入即吐。证候危急,急须纠正脱水,待呕吐缓解后,遂拟半夏泻心汤加樟木、乌梅煎服。下午再诊:呕吐已止,泄泻减少。嘱再煎服第二煎,不久泄泻亦止。嗣后与四君子汤加味,1剂而安。(新中医)按语:樟木味辛性微温,功专祛风散寒,消食化滞,止吐止泻。乌梅味酸性温,功专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利筋脉。两味加于半夏泻心汤中治疗霍乱(急性胃肠炎之吐泻),功效甚捷。

(7)胃脘痛(胃窦炎)郑玉兰

许某,女,45岁,1987年2月14日初诊。主证:近半年来,胃脘经常胀痛,伴有饥饿感,喜热食,进食痛减,饭后半小时胃痛加重,平日食量很小,常嗳气,夜晚胃痛影响睡眠。舌质淡红、舌体胖,舌尖红,苔薄白,脉濡数。钡餐透视为胃窦炎,心电图提示为心肌炎。分析患者以上症状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且寒重于热,并兼气血不足,故用半夏泻心汤,干姜加至9克。处方3剂,嘱患者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月18日二诊:患者述服前方后,胃脘痛减轻,但仍感心下痞闷,舌脉同前,前方干姜用量加至12克,并加佛手9克,以助调气,嘱其继服5剂。2月28日三诊:患者食欲增,胃脘胀满痞闷已愈。虑患者素有心肌炎病史,现仍有虚象,故于前方去佛手,加黄芪20克补气生血,继服5剂以善后。半年后随访,胃脘痛未再复发。9月22日钡餐透视结果:胃、十二指肠无异常。(山东中医) 按语:寒热错杂型胃脘痛,报导甚多,临床用半夏泻心汤确有良效。

(8)泄泻 周文祥医案:

张某,男,27岁,1986年2月5日诊。患者因昨晚饮酒发热,渴凉水数杯,早晨腹痛腹泻,泻下如水色黄,腹中辘辘有声,恶心欲吐,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冷饮,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数。证属胃热肠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予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黄芩、黄连、党参各6克,干姜9克,甘草5克,大枣4枚。水煎温服,1剂而愈。(陕西中医)

按语:泄泻之法众多,解表和中有之,清热利湿有之,消食导滞有之,健脾益气有之,抑肝扶脾有之。而本案胃热肠寒,寒热错杂,则又当寒热并调而治之。其间奥义,难以尽言,贵在辨证而旅治。

(9)便秘 曹英信医案:

刘某,男,9个月。半年来大便秘结,状如羊屎,每周需蜂蜜一斤,常用开塞路灌肠方能大便。吾投半夏泻心汤'一生不解,问之:“半夏泻心汤治下利,此无疑,何'以能治便秘?’’吾日:“按其脘部甚满甚胀,其舌淡而润,其苔白而厚,乃胃不降,脾不升也。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愈损,其胀益甚,当与半夏泻心汤调其气机升降。’’药尽7剂,大便已不燥结,每日一行。(陕西中医)

按语: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便秘属胃降不足为甚。当升不升,该降不降,均系升降失调所致。本方治便秘,其意在于调气机,运脾胃,使脾气(阳)得运,脾津(阴)充盈,阴阳协调,气足津充,则便自润。曹老先生告诫:凡遇便秘要详辨细思,求其根源,不可急于攻下。实属经验之谈。

(10)胸痹(冠心病心肌梗塞)

郑大为医案:男患,55岁,1983年12月4日初诊。患冠心病5年,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近1周来加重。心电图检查,心脏前壁侧壁心肌梗塞。现独自行走困难,胃脘憋闷、纳呆,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沉滑。症属脾虚生痰,阻遏胸阳,治以辛开苦降,健脾通阳。方药:半夏泻心汤加薤白15克,炒谷芽30克,服16剂后,心前区疼痛消失,半年内未复发。按语:脾虚生痰,上犯心胸,使胸阳不展,气机不运而病胸痹。正如《医门法律》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病起于中焦,仍以治中焦为宜。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兼豁痰湿,与病相宜,故一投即应。

(11)头痛  郑大为医案:

女患,29岁,1983年6月17日初诊。头痛已5年余,经常持续头痛,闷胀以头后部为甚,视物昏花,反复发作'久治未愈。伴有胃脘胀痛,纳呆,有时恶心,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此乃中焦痞塞,寒热夹杂,运化失常,不能升清降浊而致。治宜辛开苦降,宣通上下。方药:半夏泻心汤加竹茹15克,共服20剂而痊愈。

按语:头痛伴胃脘胀痛,纳呆恶心,苔腻脉滑,病缘于湿痰困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头窍失养,或浊气不降,上扰清巅,均可致头痛,故以辛开苦降,宜通上下之半夏泻心汤获愈。

(12)耳鸣    沈秒勤医案:

陈某,男,42岁,1980年4月6日初诊。耳鸣闭塞,头胀30余天。一周前经五官科检查无异常,察其形体尚盛,苔黄腻而润,脉濡数。询其病史,大便不实半年余,多一日两次。辨证:睥胃虚弱,湿热蕴蒸,清窍为之不利。治法:泻热除湿,甘温补脾,以利清窍。处方:法半夏10克,黄连5克,黄芩10克,干姜3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陈皮10克。服5剂,耳鸣减少,腻苔渐化。继服7剂,耳鸣消失,大便成形。随访半年未发。(江西中医药) 按语:本案乃脾胃虚弱,湿热蕴蒸,浊气上升而致耳鸣。《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叶天士也曾说:“湿与温合,蕴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故取半夏泻心汤甘温补脾,泻热除湿,加陈皮以调畅气机。待脾胃调和,热清湿化,耳鸣顿失。

(13)口腔溃疡    岳在文医案:

云某某,男,28岁。口腔溃疡半年余,时好时犯,服清热泻火之剂,不仅不效,反而更剧,西药维生素B2、维生素C,长期服之不应。询其致病之因,外出工作,饥饱不均,寒热不调。自感胃脘痞满不适,腹中肠鸣漉漉,大便稀干不等,溲黄,饮食欠佳,晨起口苦咽干,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数。证属脾胃不调,寒热错杂,升降失宜,火邪炎于上,寒邪居于下。治法健脾和胃,清上温下。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6克,干姜6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j党参12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山药15克,炙甘草6克。

2剂后口腔溃疡应手而瘥,脾胃诸症随之而愈。(内蒙古中医药)

按语:脾开窍于口,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津不上润而阴火上行,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病属寒热错杂,单清其火或只温其寒,皆不能愈。惟寒热并投升降气机,斡旋于中焦,方能使痞开结散,津布而火降,口糜自除。临床对口腔溃疡久不愈者,不妨用本方一试。

(14)啮齿

张东明医案:胡某某,52岁。初诊:1986年5月14日。自述一月来上下牙齿相互磨切,格格有声,不由自主,终日不止。曾用针刺、中药和西药镇静,效果不显,遂来求治。见其啮齿声高清脆,连连不断,前牙已磨掉三分之一,口有浊气。伴有心中烦闷,心下痞满,时有干呕,小便色黄,舌红苔中心黄,脉弦数。症为湿热内蕴,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而致。治以苦寒清热,辛热宣通·少佐甘温调补之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9克,黄连9克,黄芩7克,干姜4克,生姜4克,党参6克,竹茹9克,丹皮7.5克  生姜6克,大枣4枚。2剂。

二诊:服药后自觉心中豁达,心烦、痞满等症消失。磨牙间隔时间延长,且能控制。苔白,脉数。药已中病,仍守原方,继投3剂,一月之痼疾痊愈。

(15)目赤(结膜炎)黄禾生医案:崔某,女,62岁,1984年11月28日来诊。今年三月患急性结膜炎以来,经中西医反复治疗,白睛仍然红赤,眼眶酸痛,头昏乏力,羞明流泪,视物昏花,早上胸闷,咯吐稠痰,便溏不畅,舌苔淡黄腻,脉现弦数。索阅所服中药处方,皆从肝肺有热着手,尽不见效。此案实由脾胃湿热波及肺经,白睛属肺所主,故致红赤,遂用半夏泻心汤加桑白皮15克治之,服药2剂病减,再服2剂则愈。按语:白晴红赤缘于肺热,而本案肺热乃是由于脾胃湿热上泛所致。病源在于脾胃,不在肝经,故清泻肝热徒劳无益,服药数月亦不见寸功。一经辨证准确,即使半夏泻心汤中有辛热之辈,亦能轻取获胜。

(16)不孕    彭海燕医案:

田某,女,29岁,1990年3月7日初诊。婚后4年余,3年前曾于孕3个月时无明显诱因自然流产一胎。此后3年同居未孕。曾行多种检查及治疗,盆腔碘油造影提示:“宫腔形态正常,双侧输卵管通畅。诊刮病检报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不良'。测基础体温双相,但高温相上升较慢。其爱人精液检查正常。屡服健脾及补肾填精之品不效。患者平素小腹冷感,胃脘嘈杂胀满,大便质稀1~2次。月经周期正常,末次月经1991年2月27日。舌红苔薄黄腻。证属寒热互结·胞脉受阻而致不孕。治宜调和寒热,理气温经。投半夏泻心汤化裁:半夏、党参、香附各12克、黄芩、干姜、陈皮各9克,黄连、炙甘草各3克,大枣3枚。服5剂,胃脘嘈杂明显减轻,苔薄黄略腻,余症同前。上方去黄芩、香附,加白朮、桑寄生。服药月余来诊,告知月经40余天未至,经查怀孕,后足月顺产一男婴。按语:脾胃虚弱,寒热与痰湿互结于中焦,气机不畅,胞脉阻滞而致不孕。治又当撇开补肾之传统大法,而予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祛除痰湿,调畅气机。虽不刻意种子安胎,而实收种子安胎之效矣。

(17)小儿五迟五软 曹英信医案:张某某,女,1岁。前额狭窄,发稀不润,肢体软弱,反应迟钝,涎水多而清淡,纳差,腹胀,拒按,易惊。舌苔白润,脉濡。病属五迟五软。当先后天并调,投半夏泻心汤:

半夏6克,干姜5克,炙草5克,酒黄连1.5克,黄芩5克,大枣6克,党参5克。

服4剂,涎水减少,纳增。再进7剂,腹胀尽除,精神好转。继以脾肾双补,以“人参健脾丸'、“杞菊地黄丸'早晚各服半丸,调理一月,行走较前有力。嘱常服上药,以图治愈。(陕西中医) 按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儿虚弱既久,单用补肾之法则滋腻妨食,故先调中焦之升降,待脾胃健运,则布津微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矣。据曹英信老中医经验:治疗脾肾同病时,当重视后天脾胃,为补肾奠定物质基础,继而用填补肾精之法,使精血同生,脾肾共健,方能愈其顽疾。

四  大塚敬节腹诊医案选

1 胃弱纳差、失眠的患者2 半夏泻心汤导致腹泻而治愈便秘例3 胃溃疡手术后因嗳气而苦恼4 被诊断为幽门癌的患者5 烧心感和胃痛的患者6 从慢性腹泻到便秘的患者7 持续十年的腹泻

1 胃弱纳差、失眠的患者

二十四岁的男性,平素胃弱,食少纳呆,勉强进食后,胃胀不适。并且经常做梦,睡眠差。体格胖瘦中等,营养不良,舌有少量白苔,腹诊触及心下部位略有抵抗,说明有轻度心下痞硬。大便一天一次。所谓心下痞硬,是指心窝部位胀满而硬的状态。

对此我投予半夏泻心汤治疗,服药后感觉胃部空而舒服。一个月后也能够安然入睡了。服药三个月后,患者来信这样写道:“经您的治疗,胃变得强壮了,现在即使多进食,胃部也没有撑胀的感觉。头天晚上喝酒,第二天也没有难受。试着猛吃了一顿中国料理,后来也没有什么不舒服。这些都是托您的福,谨表谢意。”

2 半夏泻心汤导致腹泻而治愈便秘例

这是数年前的事情。一位长期有烧心感的五十九岁男性,经用三黄泻心汤消除了烧心和胸部憋闷的症状,能够安然入眠了,非常高兴,于是将其弟弟介绍来诊。两人虽然是亲兄弟,但体格差异很大,其兄体重在七十五公斤以上,魁梧身材,弟弟的体重却不到五十公斤,显得瘦小。但都有胃病,弟弟更严重,说曾患过胃溃疡。胃部总是有痞塞感,易腹泻,进食稍过量就会出现腹泻,所以体格瘦弱,希望能使胃肠强壮起来。

于是以患者心窝部痞塞感和腹泻为治疗着眼点,投予了七日量的半夏泻心汤。但此后患者再未见踪影。后来向其兄问起,原来患者说吃了汉方药的苦头,不想再服药了。又详问其故,才知道患者服药后,出现严重腹泻,一天上六七次厕所,连工作也受到了影响。我解释说“那个方剂里没有泻下药,并且腹泻时服用可以止泻的”。可是腹泻的事实发生了,虽然这么解释也是无力的。但是仔细想来,因半夏泻心汤而引起腹泻的病例至今也有好几例。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简单地推测是药物的瞑眩效果。可是在《伤寒论》中,有半夏泻心汤治疗腹泻的条文,并没有引起腹泻的内容,如果把这种腹泻现象归结为瞑眩正确吗?这是个问题。如果是瞑眩的话,应该是一时的现象,不应该持续存在。在这之后,又发生了下面的事情。

有一位患者来诊,想得到与某某患者相同的药物。因为某某患者说服用该药后,胃里很舒服,大便也通快,感觉舒畅。这位患者便向某某患者讨要后服用,果然大便每天顺畅地排出,感觉很爽快。

翻看病历记录,给予某某患者的是半夏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能够使排便通畅感觉舒服,实在是不可思议。但在事实面前,只能低下头来。

我没有说什么,给予了半夏泻心汤。

其后不久,在我家里发生了这样的事。我妻子平素便秘,总是服用含大黄的黄解丸来通便。含大黄的黄解丸由三黄泻心汤加黄柏栀子组成。可是,一个月前,也许是食物不佳的原因,出现胃胀、恶心和纳差,但大便仍然秘结,于是服用一直使用的黄解丸,却不见一点效果。所以妻子发牢骚说,这次的黄解丸,是大黄质劣呢,还是根本就忘记放大黄了呢?

我建议妻子服用生姜泻心汤。可是,令人惊讶的是,从第二天起,爽快地排出了大便,胃部的症状也消失了。听说此事的一个保姆也诉胃部堵闷而便秘,服用生姜泻心汤,每天的大便也变得通畅了。生姜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中干姜减半加生姜而成。半夏泻心汤证和生姜泻心汤证的腹泻和便秘并非主证,只能考虑为客证,主证是心窝部的痞塞感。

在论述半夏泻心汤的主证为何,客证为何时,是这样说的:

“用通俗易懂的说法,主证的主,犹如主人,客证的客,犹如客人,证指病症,在所有的适应症的证中,都有主证和客证的区别。

一家的主人,什么时候都在家里,而客人是外来的,来了走,走了又来,来去无定着就是客证。这个客人也只是在有主人时来,如果没有主人,客人也就不会来。

这种主客的说法用于比喻半夏泻心汤的心下痞硬、呕吐、下痢三症,则主证是痞硬,客证是呕吐和下痢。或问,把痞硬当作主证,把呕吐和下痢当作客证的道理是什么。答曰,邪聚于胸,故痞硬。因为有痞硬,所以有呕吐、下痢。心下的邪热进而向上时可只有呕吐而无下痢,如果心下邪热狂乱既向上又向下时,则向上而呕吐,向下而下痢。如果邪热缩聚于心下不动时,则既无呕吐也无腹泻,只出现心下痞硬的症状。如上所述,呕吐、下痢二者如果是出没不定之证,则如客证之往来无常同理。把痞硬作为主证,呕吐、下痢作为客证,如果无主证的痞硬,而只有呕吐、下痢,则这种呕吐、下痢应当是另外之证,不符合本方之证。由此而知,呕吐、下痢本是客证而无疑。”

如此论述了应用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心下痞硬,这是个一直存在的症状,而呕吐、下痢是一种或出现或不出现的客证。这样一来,出现在半夏泻心汤证中的便秘就只能考虑为客证了,半夏泻心汤中并无泻下药物,在针对主证心下痞硬的施治中,客证的便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只是最初的那位患者,因腹泻而投予半夏泻心汤反而加重了腹泻,所以说吃了汉方的苦头。我想,我的诊断是不是错了,也许应该投予人参汤(理中汤)类方药。

3 胃溃疡手术后因嗳气而苦恼

五十岁男性,五个月前,在某医院外科行胃溃疡手术。其后不停地嗳气,怎么也没办法。经该院内科医生治疗也丝毫不见效果。

一天,患者向内科医生询问:“医生,用汉方怎么样?”,医生回答说“也许可以呢,那么介绍给你汉方的医生吧。”然后就得到了名片。该内科医生是一位内科大家,这么做是很难得的,我很钦佩这位医生的态度。

患者和我讲话时,不断“嗝---,嗝---”地嗳气。并说,就因为这个,没办法见人。腹诊,心口窝部痞满,有心下痞硬状。大便一天一次。

于是投予半夏泻心汤,并考虑如果无效的话再试用旋覆花代赭石汤。

但半夏泻心汤很有效,从服药起嗳气就开始减轻,心里变得痛快,进食也比以前多了。又继续服药一个多月,便痊愈了,遂即停药。其后过了约半年,又感觉有些不适而来诊,服药二周。最终未使用旋覆花代赭石汤。

4 被诊断为幽门癌的患者

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初诊。患者为五十七岁身体消瘦的男性。诉去年七月,因心窝部疼痛,在某私立大学附属医院诊治,二个月也未见明显好转,转到另一家医院,被发现患有胃癌。患者很吃惊,便到某国立医院检查,也被诊断为胃癌,并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认为手术后恶化往往比手术后好转的可能性更大,还是考虑非手术治疗。其后在某有名的内科医生处被诊断为胃溃疡,并接受治疗。但是总感觉餐后食物在胃里停滞不化,时间过得再久也不见减轻。从带来的X光片来看,幽门部有一处可以认为是癌的阴影。腹诊,有心下痞硬,心窝处感觉到硬而有抵抗。我投予半夏泻心汤治疗,服药十天后,胸部的痞塞感减轻了许多。二个月后患者有了一种治愈的感觉,我便建议患者拍X光片复查。在前述内科医生处拍得X光片,但令人吃惊的是,结果与预料的相反,肿物扩大,几乎要封住幽门部位,看上去食物已经不能进入肠道。该内科医生说,应该诊断为胃癌,刻不容缓,必须手术治疗。

患者持X光片来诊,片子上的情况的确很严重,只剩下食物勉强可以通过的空间。但患者对我说,自我感觉这么好,片子上再严重也不担心,就抓紧吃这个药再看吧。我也说,X光片并不是个绝对的东西,仅仅是个参考而已,即使片子不好,但自己感觉好的话,用汉方试试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在这之后一年半多,其间有一二次腹泻,心窝部有时疼痛,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不适。患者颇为健康,一直在工作。我又建议患者再拍X光片检查,并说这次应该有好转。患者说对那种无聊的检查已经厌恶,说什么也不接受建议。患者似乎相信,只要服用该药,就一定能治好。对于我来说,该患者的预后也是未知的。我写这一段稿子的时候是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三十日,患者身体无任何障碍,很健康。

5 烧心感和胃痛的患者

曾用生姜泻心汤治疗胃酸过多症。患者为二十六岁男性,从十天前出现空腹时烧心感和胃痛,伴食欲不振和恶心。腹诊触得心下痞硬,腹部咕噜咕噜鸣响。大便一天一次或二次。吸烟且量大。针对这些症状,投予生姜泻心汤,服药三周后痊愈。

6 从慢性腹泻到便秘的患者

患者为三十八岁的男性。数日前开始腹泻,每日数次,无腹痛和里急后重感,咕噜咕噜肠鸣,心窝部痞塞感,夜间多梦。给予甘草泻心汤,二天便痊愈了。该患者所患的是急性肠炎,但对于慢性腹泻也可使用甘草泻心汤。有一位相识二十多年的女患者,如果不服用甘草泻心汤而用其他办法,腹泻就无法止住。该患者体格发育良好,心窝部有力。虽然慢性腹泻,体力尚未衰退,但近一年来,不管怎么样,一天总有一二次腹泻,腹泻时腹中肠鸣。于是便以心下痞硬、腹中雷鸣、腹泻为指征投予甘草泻心汤治疗,服药后,长期持续的腹泻停止了,从此该患者成为了一名汉方的崇拜者。其后,一年里发生二三次腹泻,服用甘草泻心汤肯定就痊愈了。

但是,去年该患者又诉便秘而来诊,遂予大柴胡汤(大黄1.0克),大便就每天都有了。该患者因更年期绝经后突然肥胖而变成了实证。

7 持续十年的腹泻

患者为二十七岁未婚妇人,约从十年前起出现腹泻,一日二三次,腹泻时伴有腹痛。腹泻症状在月经期加重。早上醒来时必有腹痛,且腹中胀气。无论腹泻程度轻重,均无口渴,尿量也少。尽管一直腹泻,但患者血色良好,营养中等,腹部有弹力,右侧腹直肌略挛急。

对于这种病情,我投予了参苓白术散,服药两周未见任何变化。然后改投真武汤,也是服药二周未见任何效果。随即改用胃风散,也无效。此时患者诉一天腹泻四次,体倦无力。于是又回到参苓白术散。但是,晨起胃里感觉非常不适,胃痛也加重。并且有心窝部痞塞感,食欲减退。

此时终于意识到使用甘草泻心汤,患者服药后效果很显著。星期日腹泻四次,从该日傍晚开始服药,星期一至星期四无大便,星期五有软便一次,星期六无大便,星期日大便一次,已成为软硬适度的自然便。并且心窝部无不适感觉,有饥饿感,进食增加。但是早晚餐后感觉腹痛。于是继服前方一周,自然便隔一天或隔二天一次,腹痛也减轻。继服前方,其后偶尔出现腹泻,但大体上排出为自然便,晨起的不适感也消失了。

甘草泻心汤是以心下痞硬、腹中雷鸣、腹泻为指征的方剂,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时多伴随口渴症状。但该患者无腹中雷鸣,也无口渴。

(0)

相关推荐

  • 生姜泻心汤——六条脾胃病医案

    18呃逆--刘渡舟医案 郭某,男,46岁.患呃逆证八个多月,呃逆频作,顽固不休,以致不能坚持工作.曾服丁香柿蒂汤.旋覆代赭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无效.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每日一二次,脉沉弦无力,舌苔润滑. ...

  • 半夏泻心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1],却发 ...

  • (十二)小柴胡汤——肠胃疾病

    136吐血 天宁州贾凤来,血症五日一次.计患病五十五日,吐血十一次.其来也,先三日左胁作胀,至期则夹窠皆胀.发申酉戌三时.余诊其脉,左关弦数而结滞.问:五十余日,曾发寒热否?曰:第一次有寒热,一吐而解 ...

  • 半夏泻心汤的18种加减

    X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是<伤寒论>中最为常用的经方之一.经过近年来门诊病历统计,在治疗消化系疾病中,半夏泻心汤应用率有三分之一多. 根据< ...

  • 临床常用的18种“局部封闭术”,你了解多少?

    ▎概述: 局部封闭术是指利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麻醉药物,配合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注射到疼痛部位,通过阻滞感觉.交感神经,直接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激素发挥抗炎.抗过敏作用,从而获得消 ...

  • 【毛德西:半夏泻心汤18种加味法】

    应用半夏泻心汤18法应用指征:胸脘痞满,纳呆气逆,苔腻舌红,脉象弦滑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是<伤寒论>中最为常用的经方之一.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教授对 ...

  •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失眠医案、配方

    失眠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按临床表现分类:睡眠潜入期-人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夜间觉醒次数超过2次或凌晨早醒;睡眠质量多噩梦;总的睡 ...

  •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荨麻疹医案、配方

    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在接触过敏原后,会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瘙痒,如果没有停止接触过敏原并加以治疗,出疹发痒的情形就会加剧. [病因] (1)食物 ...

  • 名医高秀峰运用二陈汤20种加减的临床应用心得

    已故名医高秀峰运用二陈汤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用于截痰水源,发为面黄食少,咳唾痰多,常用二陈汤加白术,人参,泛用于脾虚水津失于布散而生痰的各种疾患,用量居首位. 2.用于眩悸痰唾,水气凌心:常用二 ...

  • 二陈汤20种加减的临床应用心得

    已故名医高秀峰运用二陈汤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用于截痰水源,发为面黄食少,咳唾痰多,常用二陈汤加白术,人参,泛用于脾虚水津失于布散而生痰的各种疾患,用量居首位.2.用于眩悸痰唾,水气凌心:常用二陈汤 ...

  • 升降散临床应用验案 乳蛾 瘙痒 郁热8种加减

    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杨栗山谓:"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名升降,亦双解之义." ...

  • 治疗痰症常用效方:二陈汤20种加减的临床应用心得

    导读中医有"治痰通用二陈"之说,即指二陈汤而言.很多治痰的方剂,也是采用与二陈相同的药物,有的是由二陈发展而来的.本文详细讲述中医临床大家应用二陈汤,以及20种加减化裁心得以飨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