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价值与类型:自然美、人体美、艺术美
美是一种价值。价值是来自人对于事物的一种区别、选择和评价性判断。
美学的价值,来自主体对于对象的意义所给予的一种选择和估量。在价值的选择和评估中不仅映射出对象,而且映射出主体自身。
各种美的范畴,也都可以进行比较,从而显示出从程度到意义的差别,例如优美、典雅、精巧、深刻、崇高、伟大等。
古典主义绘画作品
“美”在语言中是一个模糊的价值指号,这个指号的深层结构中具有歧义。一方面,美是主体对自身所体察到的某些感受和感情的一种表达,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表达又是以评价客体的方式做出的,因此仿佛是发自对象本身的。
由此可以说,美的基础是感知,没有感知者就没有美。所以黑格尔说,美学一词“比较精确的定义正是研究感觉和感受的科学”。
这就是说,任何一种美,如果你未尝亲身感受和体验到,你就有权拒绝承认。没有任何一种权威,任何一种科学,可以通过逻辑证明或其他超感知的证据,能够使人相信一种事物的美,唯有美是仅仅存在于个人化的感性知觉之中。
国画山水:审美感知
因此,美感本身的结构中就具有一个非理性的层面也正因为如此,西方某些现代美学家认为美的课题,应当研究人类的审美经验。
美具有三大类型:自然美、人体美、艺术美。
自然美来自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审美经验。这里必须摒弃一种错觉,就是认为自然物自身中具有一种美的性质,或者说可以被规定为美的实在性状。
油画《秋景》
实际上,所有关于自然美具有实体性或客观性的说法,其根据都在于:自然物形式上具有某种特征,例如整齐、对称、有序、纯净或者色彩缤纷,普遍为人们所喜爱,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人们认为这些形式就是美。
还比如,天空的湛蓝,空气的透明,平静如镜的湖以及平滑的海面,也因为同样的缘故而使人愉悦,单就它作为一种纯粹的声音来说,也就产生出一种动人的魅力。
胡真来国画山水作品
然而,如果说某些自然对象,由于整齐、对称、纯净而能够使人获得美感的话,那么某些人工创作的对象,有时却正因为由于形式上过于整齐一律而令人感到单调和厌倦,从而被认为是创造力的贫乏。
比如旧式民居楼房那种整齐划一的盒式设计是缺乏美感的。中国古典文学晚期骈体文所追求的那种文句整齐对称,也同样令人在形式上感到单调呆板。
《少年维特之烦恼》
由此可见,整齐、对称、单纯等抽象形式虽然在某种条件下可以作为美感的构成元素,但在另外的条件下也可以构成非美感的元素。因此它们绝非美的价值本身,更不是产生美感的充分必要条件。
总之,自然物之所美,是由于主体在其中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理性的发现,而这种超自然理性的深层次结构,却来自人的文化意识。
关于艺术美。在中西语言中,关于艺术的语义都从语源上解释了艺术一名的由来。
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具两种涵义:美的作品;创造、技巧、技艺。
在古汉语中,艺本义为植、为治,善植善治者有技能,所以也具有技巧和美的涵义。
戴爱莲的《荷花舞》
事实上,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由此给人们以启示:当我们称赏一部艺术作品优美时,往往是蕴涵着两层意义:一是浅层的意义,即这一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优美;二是深层的意义,即这件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优美。
这是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者对物,对作品;后者对人,对作者即艺术家。
人们可以意识到,美的价值具有超越性。在自然美中,它超越于自然,而达到仿佛拟人化的理性结构。在人类的艺术中,它又超越了人类,仿佛回到了本色的自然。
此外,艺术作品在表现方式上,根据表现的难度,可以使其创造价值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但在表现的对象上,人类对其所作的选择却是非常主观的。事实上,艺术作品常常会承受到来自社会文化价值传统的强大批评性压力,比如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大教堂所画的《末日审判》曾被遮盖多年,因为他画了当时人们所羞于看到的裸体。
米开朗基罗
现在说关于人体美。人体美构成由自然美向艺术美过渡的一个中介区域。
人体美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天然形体的美,二是经过修饰的形态美和显现出性格、思想、教养的文化性优美。
从第一层面来说,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就第二层面来说,人体美不仅是自然美,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显现,是人对自我的重新塑形,乃是一种文化美。
从美的历史观点来看,人类的自我装饰,可能正是文明与艺术的最初起源。
欣赏人体美,需要一种很高的文化意识,需要一种彻底的理性,才能发现和感受它。从世界历史来看,古代民族中只有希腊人对这种高雅的人体美获得了崇高的鉴赏力,而其他多数民族却羞于面对赤裸的人体。
李武油画人物艺术作品:双人
反思人类对人体美的最初知觉,那么毋庸讳言,在较低级的文化中,人体美之所以被注目,乃是由于发自性择优需要的性意识和性心理。摆脱这种性心理而以纯美的态度面对人体,所需要的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化情感——性意识的冷静和超越。
人体外部装饰艺术,使人体美由自然美转变为文化美,艺术美,但这种美就其与人类性心理直接相关而言,是显然属于一个低俗的层级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人的美还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级,在这一层次上,人并非通过外部的装饰,而是通过精神和内在性格的修养和陶冶,而获得一种具有崇高感的美。
新古典主义美术作品
人的相貌是天生的,但人的仪表却是后天的,是可以控制也可以改变的。
人的面部表情和姿容举止展示着人的心灵和感情,而持久、习惯的表情可以深深地烙印在脸上,成为一种后天的相貌,展示出内在的精神风貌以及品格和人格。
歌德曾提出所谓“合于规则的脸谱”,他认为相貌上天然的美并不是真正的优美,特别对于男子更是如此,可谓很有见地。
因为对于人类来说,有一种更高级的美——康德称之为“天才”的美,实际上就是显示着才能、修养、性格的仪态端方之美,是人类更应该追求,而且也可以追求到的美。
《康德美学思想探绎》
神貌显示着人品,一张成熟的面孔,是性格与人格的综合象征。经验的密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是否具有个性和创造力,以至资质愚笨或机敏,善良还是险恶,所有这些都能显示在人的相貌特别是眼睛和神气上,而这种相貌仪容,既是天生的,又是后天由性格、精神和人格所塑形的。
这种相貌和气质的美,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人体自然美。它是后天的美,是一种通过人格修养而可以后天获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