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发现一纯金棺材,为何至今无人敢打开?专家:还不到时候
太原是一座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在古晋阳城通往晋西北和陕甘宁驿道风峪沟6公里不到的太山上,有一座太山龙泉寺,熟悉中国古刹的朋友对它一定有印象,因为龙泉市最早修建于唐景云元年,初为道教名刹,但后来在明初重建时却改成了佛寺!
太山龙泉寺金棺之谜
2008年5月份,龙泉寺兴建消防水池,因太山缺水,而龙泉寺又是重点文保单位,所以消防蓄水池是重中之重,5月7日,工人们在龙泉寺大殿向东一块空地挖掘水池地基时,突然挖到下方有硬物出现,经过初步清理后,出现了一扇诡异的石门,于是立刻通知了太原市文考古研究所!
考古专家们很快确定这一座佛塔的基址,顶部早就被毁,只剩下了长方形的塔基,那个诡异的石门就是地宫的入口,打开石门后内部是精美的壁画,还有一座石函,表面刻有大量的文字和花纹,当然对于考古学家来说,文字本身要有价值得多,它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
铭文表明是武后朝的安西都护田杨名供养,而历史记载确有其人。接下来就是打开石函,令考古学家惊讶的是石函打开后,是一个鎏金铜棺,周围散落着大量木片,这表示中间原本有一个木棺,只是年代久远,已经化为碎片。
继续打开鎏金铜棺,结果发现一个更精致的系着丝绸的银棺,本来以为鎏金铜棺内就是舍利子,原来还有一层,此时的考古学家无比期待,就像拆快递刚拆了包装就要见到正主的时候了,继续开棺,当打开银棺的瞬间,考古学家们懵逼了,里面还有一个系着丝绸的金棺!
专家们都相信,金棺内必定就是正主的舍利子,但此时大家却反而决定不开馆了,因为层层打开,确实有些冒冒然了!
据考古学家称,国内最高规格的类似文物是法门寺和庆山寺的地宫内出土文物,法门寺的佛骨被七层小棺层层嵌套,从金、银、水晶到白玉,精妙绝伦,无可挑剔,而根据专家们推测,太山龙泉寺的金棺内,一定还有一个宝瓶,内部装的极有可能是佛骨舍利子。
为什么不继续开棺?
大家一定非常佩服考古学家的定力,说不开就不开,能克制住这份好奇心的人一定能干大事!当然褒奖的话我们就不多讲了,因为开或者不开,并不是好奇心所能决定的,这是现代科学范畴下的理智决定。
打开鎏金铜棺时专家们就发现一个恐怖的事实,刚开启时银棺外部系着的丝绸色彩非常香鲜艳,但暴露在外部大气中没多久,颜色迅速暗淡下去,很快就变得灰扑扑了,尽管还能解开,没有变成灰,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所以当打开金棺时,外部再次系着一根鲜艳丝绸,又迅速暗淡时,考古学家们就决定不开了,因为不知道尽管内部是什么物品,也不知道它暴露在外部大气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后果,如果“瞬间坍缩”,那么连挽救的余地都没有。
为什么文物暴露在大气中,会迅速变色?
其实文物暴露在大气中会变色并不是第一次了,最著名的就是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当年出土时可都是彩色的,只是有些斑驳脱落,而有些则保持比较好,但暴露在空气中数分钟,身上的颜料就开始起皮,然后就开始脱皮,全都变成了现在灰头土脸这副德行了,但即使如此,仍然能看出兵马俑当年的雄姿!
很多文章中都解释接触了空气,其实这是鬼扯,即使在地下陵寝中的文物也不可能隔绝空气,唯一差别的是环境差异,首先就是与外界大气隔绝的环境中,空气流动几乎就是静止的,这是低一点。
其次则是氧含量,由于地宫中或者密封环境中的氧气占比大约是21%,然而由于环境中的有机物或者其他容易被氧化的材料和氧气反应,氧比例会越来越低,含量降低到一定比例以下时候将不足以氧化或者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氧化。
然后则是环境中水汽比例,地下环境大部分都可能会比较潮湿或者异常干燥,只要环境恒定物体表面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一旦改变这环境,脱水或者吸收水分,那么表面就会发生剥离,就像潮湿的黄梅天南方很多墙皮会鼓包突起,那是吸收了水分后和内墙脱离了。
因此暴露在大气环境中后,三个最关键的方式都改变了,所以就会迅速发生变化,最后脱落成了灰扑扑的底色,当然现代科学已经有了保护兵马俑不褪色的技术,但问题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这个机会。
当然如果能保持这样的环境其实也可以,比如设置一个隔离的气闸室,隔绝内外空气流通,那么可以保持得更久,或者将其放置到一个惰性气体保护的封闭环境,避免强光照(强光中的紫外波段有很强的褪色作用,它的能量能让分子键能断裂),那样可以长期保存。
相信金棺如果你能在一个保护环境下开启,并且辅以适当的保护,相信是可以保持原来本色的,但有些文物处理的难度却极高,比如像丝绸结之类,可能会一触即溃,如何保持结完整打开金棺,这是一个难题,也许要到未来技术更成熟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