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主要害虫的诊断与防治实用技术 | 梨木虱
梨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是我国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嫩绿组织的汁液为害,进而影响梨的品质和产量。该虫在我国各梨产区均有分布,以东北、华北、西北等北方梨区发生较重。
田间症状
春季多在新梢、叶柄上为害,夏季则多在叶背吸食为害。受害叶片叶脉扭曲、叶面皱缩,严重时形成褐色枯斑,甚至早期脱落。同时,若虫分泌大量黏液,常使叶片粘在一起或粘在果实上,并常诱发煤污病污染叶片和果实,有时还可加重药害的发生。若虫大量发生时,在树下有阴雨感觉。
梨木虱为害叶片
若虫分泌黏液导致煤污病发生
叶片严重受害
为害造成幼果表面布满黏液
形态特征
成虫分为冬型和夏型2种。冬型成虫体型较大,长2.8~3.2mm,灰褐色或暗黑褐色,具有黑褐色斑纹;夏型成虫体型较小,长2.3~2.9mm,黄绿色,复眼黑色,单眼3个,翅上无斑纹,胸背有4条红黄色或黄色纵条纹。卵长圆形,长0.3mm,初产时淡黄白色,后黄色。初孵若虫扁椭圆形,淡黄色,3龄后呈扁圆形,浅绿色,复眼红色,翅芽淡黄色,突出在身体两侧。
产于芽痕处的卵
卵的形态
高龄若虫
夏型成虫
发生规律
梨木虱在辽宁省1年发生3~4代,在河北、山东等省1年发生4~6代,在浙江省1年发生5代,各地均以冬型成虫在树皮缝、落叶、杂草和土缝中越冬。春天温暖无风时开始活动,并交尾、产卵。萌芽期为越冬代成虫产卵盛期,卵多产在短果枝叶痕和芽基部,卵期7~10d。以后各代成虫将卵产在幼嫩组织的茸毛内、叶缘锯齿间和叶面主脉沟内或叶背主脉两侧。若虫可分泌大量黏液,逐渐将虫体覆盖,若虫潜在黏液内取食为害。初孵若虫到完全被黏液覆盖一般需7d左右。第1代若虫集中为害期从终花期开始,第1代成虫发生盛期在盛花后35d左右;第2代若虫发生从盛花后1.5个月左右开始,以后35d左右发生1代,并逐渐世代重叠。我国梨树上发生的梨木虱优势种为中国梨木虱。
防治适期
第1、2代若虫世代重叠度低,防治时期易于把握。第1代若虫防治宜在落花70%至终花后1周内施药;第2代若虫防治宜在花后1~1.5个月施药。虫口基数很高的果园可在开花前花呈“铃铛球”状的时候施1次药。
防治措施
(1)消灭越冬虫源及第1代卵。早春刮树皮,清洁果园,消灭成虫越冬场所,压低虫口密度。发生严重的果园,在芽萌动期,选择温暖无风的晴朗天气喷药,杀灭越冬代成虫;花铃铛球期时再喷药1次,集中杀灭第1代卵。对成虫和卵效果都很好的药剂有48%毒死蜱乳油1200~1500倍液、52.25%氯氰·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35%硫丹乳油1200~1500倍液等。只对成虫效果好的药剂有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水乳剂1500~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40%灭多威(快灵)可溶性液剂1200~1500倍液等。
(2)生长期药剂防治。主要应抓住落花后第1代和第2代若虫的防治。终花期是防治第1代若虫的关键期,落花后30d左右是防治第1代成虫的关键期,落花后1.5个月左右是防治第2代若虫的关键期,以后逐渐世代重叠,应灵活掌握用药。防治成虫的有效药剂同前述。防治若虫的有效药剂有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乳剂2500~3000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2000~15000倍液、350g/L吡虫啉(连胜)悬浮剂6000~8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啶虫脒乳油2500~3000倍液、90%灭多威(快灵)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5000倍液等。防治若虫时,在虫体尚未被黏液完全覆盖时喷药效果最好;若在药液中加入有机硅等农药助剂(如助杀等),可分解部分黏液,提高杀虫效果。
梨木虱防治技术图谱
声 明:
声 明:本文摘编自《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20年第9期“梨园梨木虱的诊断与防治实用技术”(闫文涛,张怀江,岳强,仇贵生,孙丽娜,王雅偲)。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和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中国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