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全文/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全文/译文

  原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炙之壮数,可得闻乎?
  歧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才,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歧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歧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歧伯答曰:其可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量度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译文
  黄帝向岐伯问道:人体十二经脉,外与大地之十二经水(泾、渭、海、湖、汝、沔、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水)相应,内则连属五脏六腑。这十二经水,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相同,五脏六腑也有上下、大小以及盛受水谷多少的差别,它们是怎样相应的呢?经水受纳大地之水,而流行不息;五脏结合神气魂魄,而收藏于内;六腑受纳水谷,而传导变化,汲取精气而散布于全身内外;经脉受纳血液,而周流全身、营养百体。把以上这些情况相应结合起来,运用到治疗上,是怎样的呢?针刺的深浅、施灸的壮数,可以说给我听吗?
  岐伯回答说:问得很好啊!天很高,而其高不好计算,地很广,而其阔也难以测量。这是通常的说法。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对于天的高度、地的广度,那不是人力所能度量准确的。而对八尺长的躯体来说,有皮肉血脉,如果活着,可观察探摸,死人则可解剖而详细看看,那五脏的强弱、六腑的大小、受谷的多少、经脉的长短、血液的清浊、气分的多少,以及十二经脉中有的多血少气,有的少血多气,有的血气都多,有的血气都少,皆有一定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使用针灸治疗,分别调和经气的虚实,其道理不也是相同的吗?
  黄帝说:我听了你的话,耳里觉得很愉快,但心里仍不太理解,希望你再详细地讲解一下。
  岐伯回答说:这就是人的身体配合天地而适应阴阳的道理,不可不清楚。足太阳膀胱经外可配合泾水,内则连属膀胱本腑,而与全身的水道相通。足少阳胆经外可配合渭水,内则连属胆腑。足阳明胃经外可配合海水,内则连属胃腑。足太阴脾经外可配合湖水,内则连属脾脏。足少阴肾经外可配合汝水,内则连属肾脏。足厥阴肝经外可配合沔水,内则连属肝脏。手太阳小肠经外可配合淮水,内则连属小肠,小肠分别清浊之后由水道而出。手少阳三焦经外可配合漯水,内则连属三焦本腑。手阳明大肠经外可配合江水,内则连属大肠本腑。手太阴肺经外可配合河水,内则连属肺脏。手少阴心经外可配合济水,内则连属心脏。手心主心包络经外可配合漳水,内则连属心包络。这五脏六腑、十二经水,外有源泉,内有所禀之水,都是内外互相贯通,象圆环一样周而复始,人的经脉也是这样的。所以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的腰部以上为天属阳,腰部以下为地属阴,海水以北称为阴,湖水以北为阴中之阴,漳水以南称为阳,河水以北至漳水部位为阳中之阴,漯水以南至江水部位为阳中之太阳。这只是举一隅的阴阳,说明人身与天地相应的意义。
  黄帝说:经水与经脉相应,它们两者之间的远近浅深以及气血的多少,各不相同,这两者结合起来应用到针刺上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之海,其经脉最大,而且血多,气盛、热壮,针刺时,不深刺则邪不能散,不留针则邪不能泻。足阳明经,针刺六分深,留针的时间是十呼。足太阳经,针刺五分深,留针的时间是七呼。足少阳经,针刺四分深,留针五呼。足太阴经,针刺三分深,留针四呼。足少阴经,针刺二分深,留针三呼。足厥阴经,针刺一分深,留针二呼。手的三阴三阳经脉,由于它们接受脏气的道近,气行也快,针刺的深度,一般不超过二分,留针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呼。但人有老少、长短、肥瘦的不同,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使之合乎自然之理。灸法也是这样的。灸而过度,可成恶火,造成骨髓枯槁、血脉凝涩。刺而过度,会发生气脱,使正气受伤。
  黄帝说:人体经脉的大小、血气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脆,以及肌肉凸起部位的大小,可以确定一个衡量的标准吗?
  岐伯回答说:那些可度量的,要取其身材适中,肌肉不很消瘦而血气又不衰败的。如果一个人身体消瘦、形肉已脱,怎么可用他来确定针刺的深浅呢?应该通过审察、切寸口、循尺肤、按摸皮肤肌肉,然后再察看他的温热虚实,根据病情用针刺或灸法调治。这是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治法的真决。

(0)

相关推荐

  • 《合而以治与刺灸深浅壮数》

    在<灵枢·经水篇>中,黄帝将人体十二经脉与华夏大地上的自然之川流经水联系起来,最后问了"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黄帝这里的意思,是借对自然界山川 ...

  • 尚先早课|气盛热壮,脉大血多

    本句见<灵枢·经水>:"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 ...

  • 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著作《便宜十六策》全文译文!经典著作建议收藏

    <便宜十六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蜀汉军事著作.由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所著的重要兵法.此书在<隋书·经籍志>中有收录,此后的许多兵法类书都收有此策<便宜十六策& ...

  •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译文 (荣辱篇)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荣辱篇第四[原文]憍泄者,人 ...

  •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译文 (不苟篇)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原文]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 ...

  • 中国传统文化·谋略学巨著 旷世奇书《鬼谷子》全文·译文(下)

    <鬼谷子>一书,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的必备之书.它所揭示的智谋权术的各类表现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受世人尊敬 ...

  • 国学经典著作·处世三大奇书《小窗幽记》全文译文(集醒篇·5)

    <小窗幽记>作者是陈继儒.另有新版<小窗幽记>(陆绍珩篡辑).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 ...

  • 医古文扁鹊传全文译文

    医古文扁鹊传全文译文 扁鹊是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本文的内容是医古文扁鹊传全文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医古文扁鹊传全文译文 原文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 ...

  • 汉代书法名碑:《张迁碑》全文译文对照欣赏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高2.9米,宽1.07米,刻立于公元186年,该碑明初出土,先后收藏于乐平州学.山东东平县政府院.泰安岱庙,至今已有1800多年 ...

  •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 ...

  • 厚黑学全文译文

    <厚黑学>为民国年间李宗吾先生所作,他在厚黑学一书中,阐述脸皮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他以刘邦.项羽.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等人物实例为主 ...

  • 千古奇文|《省心录》全文译文

    林逋(967年或968年─1028年),汉族,北宋诗人.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林逋出生于儒学世家,恬淡好古,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隐居于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与梅花.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