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坚持自我”?
image.png什么叫做“坚持自我”?李克富 || 具身认知:威廉·詹姆斯的复活 - 简书https://www.jianshu.com/p/9eeb7cfd201f今天的作业主要是让大家重新认识詹姆斯,复习一下教材上讲“学派纷争”时的“机能主义心理学”、讲“自我”时的“主我和客我”,以及有关“自尊”的那个经典公式了。另外就是对暴风雨的来临有个思想准备,如果固守传统,不了解最新的心理学动态,我们可能很快就说不到一起,分道扬镳!一、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是威廉·詹姆斯。他在1890年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指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他还主张意识的功用是指引有机体适应环境,强调意识是流动的东西,称为意识流。他的这些主张成为后来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条。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受、感情的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把心理看成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epiphenomenon),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把心理学只看做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由于机能主义心理学越来越秉承兼收并蓄的态度,到20世纪中叶,机能主义心理学基本完全融入到美国心理学主流。至此,机能主义心理学已经不再是一种运动,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精神在众多领域继续存在。二、主我与客我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詹姆斯最早在探讨自我内在结构时提出,主我是自我中与客我相对的部分,是个体的纯经验,是意识和行为的承担者,在想什么、做什么时意识到我自己的主体。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的自我概念。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G.H.米德认为主我是对他人态度进行反应的主动者,在对由他人态度构成的“客我”反应中,形成统一的自我(self),是人格中积极、能动、创造性的力量,是意义自由的选择者、责任的承担者、角色的扮演者。它引导和促使客我的变化和发展,但其活动受客我的限制和制约。罗杰斯则认为,自我是一个完整的实体,主张把主我和客我统整起来。当自我中的客我占上风时,一个人就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按照他人的标准来改造自己,以适应他人标准。当一个人的“主我”占上风时,他独立自主,正因为每个人的“主我”不同,才有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培养我们和孩子的“主我”,增强“主我”的力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三、什么叫做“坚持自我”?心理学上,有一个与坚持自我密切相关的概念,叫作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拥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Ta是否能在外界压力下依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自我分化这一概念由家庭系统治疗的奠基者Murray Bowen提出的,它指的是一种能够分辨和管理个人的情绪和理智,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它包括了个体内心的分化——分辨理智过程和感受过程,以及外部人际的分化——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化出来两个层面:个体内心层面(intrapsychic)有一些人之所以无法坚持己见,容易在做出决定以后反复和改变,可能是因为他们总在做决定时被那一刻的情绪或感受所裹挟,并把那误以为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果。因此,要坚持自我,首先需要区分哪些是一时的情绪冲动,哪些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而这也是自我分化所强调的。举个例子,当分化水平较低的人被问道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的感受时:“你和Ta在一起开心吗?”他们可能会回答:“挺好的,Ta对我不错,我们条件也很相配”——这就是典型的混淆了感受与思维。而如果是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个体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可能会说:“我们性格很合适,但我在这段关系中不快乐,因为感觉不到心动。”从中可以发现,分化水平高的人能够清晰地区分出“我的感受”和“我的思考”。对自己好、性格好、条件般配,这些更多是基于客观事实评估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而提问问的是感受,是你的个人情绪,是你在这段关系开心与否。分化程度高的个体不仅能够辨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还具有选择在特定时刻,要让自己受理智支配、还是受情绪支配的能力。他们在面对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情境中能够谨慎思考与分析,再做判断。高分化者即使在极端的应激时刻也依然能够用理智主导自己的行为和思绪,不被激烈的情绪所干扰。此外,他们在应当感性的时刻也能自然、充分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比如花前月下。与之相反,低分化个体则常常完全被情绪左右。他们难以自制,难以客观冷静地看待事物,情绪和冲动总让他们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或是因为被情绪裹胁而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此外,他们也可能在应该尽情释放情绪和感受时又被理智困住,东想西想,显得过于瞻前顾后。外部人际层面(interpersonal)在家庭与亲密关系中,一个坚持自我的人应该能够既保持个人的独立,又能与他人建立好的链接。自我分化程度同样代表着人际关系的成熟,它强调的也正是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Bowen(1976)指出,分化更加完全的人在任何关系中都能始终坚守住一个“我“的位置(i-position)。也就是说,他们能在关系当中保持一种清晰的自我感——明确“我”的立场,“我”的感受,及“我”的看法。他们不会因为他人失去自我,误以为对方的立场就是自己的立场,对方的看法会抹杀自己的想法。这要求人们在面对来自重要他人的压力时依然能坚持自我(Bowen, 1978; Kerr, 1988)。而分化不足的人由于没有坚定的“我”的位置,导致他们在为自己做选择时极大地受到他人的影响。比如,他们可能在判断要不要和一个人在一起时,想着“我不能和这个人在一起,因为我家人不喜欢Ta”,或是“我朋友都觉得Ta很好,所以我应该和Ta在一起”。又或者,他们会因受到他人感受影响,而把那误认为是自己的感受。比如,一个人在选择自己职业时因为父母坚持说“你一定会喜欢做这个的,这个很适合你”,而觉得自己好像真的会喜欢,即便事实却并非如此。三、自尊自尊是个体对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自尊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如果自尊遇到挫折,个体可能会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以致丧失自信。自尊=成功/抱负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昨天我举办了第一场一天的公益工作坊。因为仅限15人,第一天即报名额满,出乎我的意料,让我很开心。昨天讲课过程非常顺利,学员反馈也很好,让我很有成就感。一天公益课的设计和讲授的成功对我很重要,是我学习心理8年来的汇报演出。因为受益于心理心,便想让更多的人受益。更多人受益的同时,我最受益,不仅疗愈自己,同时提升能力。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