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管理导致航班延误?啪啪!
“对不起,您的航班因为流量控制,暂时不能起飞……”对于雷雨季出行的旅客来说,这句话一定不陌生。很多人会认为,流量控制是造成航班延误的重要原因,这个锅,流量管理不背!
科学的流量管理,是为了确保航班运行安全,也是为了助力航班高效运行!
看完这几个问题,有话再说——
一 为什么要进行流量管理?
流量管理存在的原因在于容流不匹配,而造成容流不匹配的原因就很多了,比如天气原因、其他空域用户使用空域以及保障能力原因等。
简单地说,当雷雨天气出现时,雷雨云会占据航路,导致可用航路、空域减少;雷雨天气也会“挡住”空中走廊口,让航班“进也进不去,出也出不来”。如此一来,可保障的航班数量自然会减少。就像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上有一条车道被占用,不仅可通行的车辆减少了,还会出现一定的拥堵情况。
此外,雷雨天气出现后,绕飞雷雨的航班增加,飞机因多种因素会出现绕飞路径不固定的情况,增加了潜在冲突。管制员在指挥每一架航班时,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为了确保安全,必须确保指挥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于是,就有了流量管理。
二 流量管理时谁先飞?
流量管理时,航班排序会考虑两个量级的因素:
第一个量级是按照航班时刻“先来后到”;
第二个量级是航班的地面保障情况和实际运行条件,比如前序航班是否准时抵达等。
“如同两个人去银行办理业务,谁先进门拿号,谁先办理。但是有人到银行后,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取号,就可能往后排。空管在为航班排序时,也是在‘先来后到’的基础上,优先放行那些各方面工作就绪的航班。”业内专家介绍。
雷雨季的大型繁忙机场,容易出现延误的“连锁反应”。也就是说,如果某一时间段出现雷雨天气导致航班延误,那么被延误的航班往往会宕延到下一个时间段,此时的航班量就会超出民航运行保障能力。
国际通用做法是在大型国际机场设置时刻波峰波谷,利用航班波谷时间段消化延误航班。比如日本东京成田机场,就在全天设置了数个波谷。
我们国家大型繁忙机场的情况,大家都知道的。比如,首都机场,全天大部分时间都满负荷运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首都机场和华北空管局还联手对早高峰航班时刻进行了“削峰填谷”的优化调整,在航班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合理规划每天6时~8时早出港高峰时段的出港航班数量,并将调减的航班均匀分配至当天10时~22时的非出港高峰时段。调整后,首都机场全天多个时段的航班量将增加到每小时88架次。
三 为什么流量管理时会出现航班时刻跳变?
航班时刻跳变是多种因素引起的。
雷雨天气的不可捉摸是时刻跳变的主要原因。比如,突然生成的雷雨云可能比预报更快覆盖“走廊口”,那么,流量管理决策必然进行相应调整,此时,航班时刻难免会有所变动。当然,也有雷雨天气突然减小或者消散的情况。此时,管制部门会“见缝插针”放行航班,灵活调整流量管理标准。雷雨势强,流控范围就加大;雷雨渐弱,流控范围就会缩小。
此外,航班运行保障链条上的其他环节也会影响航班时刻的变化。比如前序航班没有及时到达机场、地面保障没有及时跟进、机组超时等因素都会导致航班无法按时起飞,但由于空管部门已经根据既有信息为航班排序,就可能造成航班时刻的浪费。
当然还有其他空域用户的原因。
四 流量管理时哪些航班会优先保障?
答:在实施流量管理时,有些航班依然拥有保障的“优先权”,比如活体器官运输航班等。
考虑到旅客国际中转、补班能力等问题,国际长航线的航班在流控时也会优先保障。
此外,空中等待时间较长的航班也会得到优先保障。
目前,部分机场和空管部门开始尝试“控总量+最小尾随间隔”的运行模式。由协同决策放行系统发布航班总量,机场与航空公司协商择取优先保障的航班。例如,CDM系统发布在半小时内可保障20架次的航班。随后,机场与航空公司协商分配每家航企的航班数量,再由航空公司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来具体选择。此举可以避免出现航班已经安排了起飞时刻,但航班地面保障工作没有就绪导致时刻被浪费的情况。
五 流量管理结束后,如何快速疏解积压航班?
在雷雨天气出现时,空管系统通常会启动全系统的视频会议常守机制,确保空管“全国一盘棋”高效联动。尤其在大型繁忙机场,各空管单位会实施流控豁免政策,以尽快疏解被积压的航班。
快速疏解需要多个单位联动。一方面督促地面保障力量迅速行动起来,快速做好航前准备;另一方面要组织机组、旅客快速登机,以便充分利用雷雨天气结束后的宝贵时间,让更多旅客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