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黑龙江日报没有真正明白“雪乡烤肠为什么贵”
因怒而怼,是处置舆情的大忌,不仅不会平息舆论风波,还会反向激化矛盾,最终会将事件拖入无尽的争论漩涡而折损自身公信力。
我是真心希望订阅读者们能明白其中原委,以避免今后因出类似昏招而令事情网上舆论偏离原本讨论轨道,而这一切原本可以避免。
比如这两天被连续推上热门热搜的雪乡“15元一根烤肠”风波。
深入分析舆论可以发现,公众深层次质疑雪乡15元一根烤肠的原因,并非只是因为表面上一根烤肠的15元标价,而主要是源于此前雪乡已经发生“宰客”事件且引发全网争论后,担忧再次“复燃”的严重焦虑心态,特别是那些即将前往或已有打算前往雪乡的潜在游客。
这种情况下,即便的确有一些营销力量在碰瓷、在炒作、在破坏雪乡形象,也一定不能用公开怒怼的高压姿势进行应对,更不要用“键盘侠”“喷子”“泼脏水”等打击语言搞“面上”的贬义定性,毕竟你要说服的不是这些人,而是沉默的绝大多数。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一般商网和自媒体,黑龙江日报作为省委机关党报党刊,刊发针对某个热点事件、热门话题的评论,除了会表达评论员个人的观点外,往往还会同步释放出同级党委重要的导向信号,政治意义要更强、更明显。因此,党报评论文章的尺度把握、语言文风的基调拿捏,都要兼顾政治、法律、舆论、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要更加慎之又慎。
以这次风波为例,我始终认为,原本只要雪乡当地及时给予“会进一步加强价格规范”“已开通线下投诉渠道”“请来雪乡游客放心”等一些集中针对公众潜在焦虑心态的表态性安抚,同时配以语言中性、情绪温和、释放善意的评论文章,就能化解这场舆论风波,还会展现出自此前宰客事件发生以来,雪乡当地认真整改后的显著变化,及当地认真倾听网上民意,从快从严处置类似宰客事件的决心。
然而,这个转瞬即逝的“转危为机”机会却被这样一篇看似正义凛然、扬眉吐气的评论文章给抹杀了。复盘舆论变化可以发现,这样一篇评论文章广泛传播后,已经让后续舆论呈现出了以下三方面明显变化。
一是加剧了争论倾向。文章以《叹一声雪乡“窦娥冤”》为标题,定下喊冤基调,频频使用“键盘侠”“喷子”“恶意嫁接”“泼脏水”“扣帽子”等贬义攻击性语言,无形之中会令读者产生主角的“代入感”联想,特别是那些原本没有恶意,只是单纯认同“一根烤肠15元比较贵”观点的吃瓜群众,产生了网上去争论争辩的强烈情绪冲动。分析认为,这可能也是文章刊发传播后网上争论数量不减反增、激烈程度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强化了对抗语境。文章刊发传播后,公众开始针对刊文单位黑龙江日报的机关党报定位表达刊发,认为机关党报刊发这种充斥“烤肠又不是刚需,你可以吃也可以不吃嘛”“除了喊冤,必要时,还得让喷子切身体会一下什么叫“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等明显带有逻辑硬伤的文章,是一种变相的“我即正义”高压姿态体现。而观察可以发现,正是文章这种过度强化“对错”概念的高高在上姿态,令舆论反向产生了大量的不适观感和对抗联想,无形之中创设且强化了舆论讨论的对峙联想和对抗语境。
三是滋生了消极联想。舆论不会一直揪着一个错误,但一定会咬住那些“明知错误不改,还逆民意大流”的姿态不放。黑龙江日报这样一篇喊冤评论一发,势必会让舆论凭空滋生出许多负面猜测联想。比较典型的应该是以下两方面:一是担忧官方评论文章站台下,雪乡“宰客”事件是否会出现集中返潮;二是担心今后前往雪乡旅游遭遇宰客时,职能部门是够就此视而不见。
我判断,这篇评论可能是当地在舆论风波重压下,请求省级媒体评论员试图进行正面引导的“命题作文”。该文作者平时可能并不上网,在约稿写这类负面舆论时评前,也很可能没有充分了解事件发酵、舆论反响、民意诉求等负面舆论时评必须要掌握的信息,以致于想当然地使用了纸媒评论“重语态”“重基调”的惯性写法。
这也是,我在一些地方交流舆情课时,反复建议不要轻信纸媒评论员能成功引导网上负面舆论的原因。
我始终认为,负面舆论事件刊发的评论,不同于以往的正面解读式评论,要充分顾及网络背景、社会心态、大众心理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在精准把握后,再选择用合适的切入视角、评论基调,把风波当中可能产生的误会说清楚,把当地的决心表达好,把后续的沟通途径讲明白。
雪乡很美,只可惜黑龙江日报的评论员没有用合适的方式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