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呼唤和谐

刘业俭

和谐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的概念,具有无限的包容和无穷的智慧。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和谐课改是和谐教育的组成部分。课改不和谐,教育不和谐;教育不和谐,社会不和谐。怎样实现课改的逐步和谐,前提是冷静客观地分析课改现状,找出课改中的不和谐因素,然后趋利避害,努力向和谐靠拢。那么现实课改中还存在哪些不和谐因素,笔者通过调查得知:

一、理念的不和谐

理念支配行为,理念不和谐,行为便无所适从。老师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真不知道该咋办了。一会儿说要以学生为主体,一会儿又说要教师学生双主体;一会儿说要以探究体验为核心,一会儿又说不要“谈讲色变”;一会儿说要精心备课完成教学任务,一会儿又说课堂必须是生成的课堂;……这些本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却弄得我们的教师手足无措,这样干也不好,那样干也不行。教师毕竟不是理论工作者,他们不可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这些“对立的统一体”,他们很大程度上只能是努力地把课改的理念尽可能地变成教学实践,当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理念行不通或产生问题而自己又一时解决不了的时候,他们便殷切地希望制造理念的高师们再拿出更切实际的理念来让他们实践。理念在教师们现实的头脑中推来攘去,或许这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是一个正常的磨合期,但我们有责任尽量缩短这个磨合期,否则,我们磨去的就可能是一代人。

二、城乡的不和谐

一是城乡师资力量的不和谐。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本来就不如城市教师,再加上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基本上在农村。师资匮乏、薄弱,其实匮在农村,薄也在农村;教育行政部门又通过考试等手段将农村的骨干教师一年一年地往城市拔,农村雪上加霜,城市肥上添膘。城乡的课改距离也就难免越来越大。人是决定因素,课改的决定因素是教师,教师的整体素质越高,课改的成功度就越高。而城乡师资的悬殊,却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课改是不是非要城乡齐步走,城乡齐步走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不是非要齐步走才叫和谐?如果非要齐步走的话,我们又该为之做些什么事情等等?二是城乡设备设施的不和谐。“普九”之后,农村校舍房屋有了很大改观,但在内部设施方面仍较城市有明显差距。比如实验室的建设,多媒体设备的配置,学生手工制作材料、图册、卡片等系列教材的定购等等。课改是需要“条件”的,城乡课程资源的不和谐是拉大城乡课改距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三是城乡教师状态的不和谐。比较而言,农村教师对课改显得消极、被动,甚至排斥。而状态不仅仅是状态,状态是一种动力,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生命的活力,状态决定着课改的效率和效益。四是城乡生源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不仅仅是城乡学生习惯、综合素养的不和谐,现在还有一个突出的不和谐,是城乡班额的不和谐。城市学校班额巨大,大都在80人以上;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村校班额又普遍偏小,20人以下的不是少数。城市班额过大,很多课改理念无法落实;农村班额利于实施课改,农村课改却又存在许多“先天不足”和“后天不力”。

三、理论与实际的不和谐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不和谐。新课程的有些先进前卫的理念,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县的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尽管有极少数教师可能把这些理念拿来进行实践探索,但绝大多数教师却显得无能为力。比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本《标准》将3~6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具体内容标准表述的是6年级结束时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程度,不再划分年级或年段,这样可以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以更大的创造空间。”目标不再划分年级和年段,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以更大的创造空间,想法是精彩的,谁都不能说不正确。对教材编写者来说也可能确实解放了他们的手脚。但是编写教材的人是什么素质,全国不也就那么几个人吗?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教学目标不划分年级年段行吗?你就给教师那么一个宏大的总目标,要每个教师都能把总目标准确地分解到年段、年级、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时,那可能吗?

老师们面对的是一篇篇具体的课文,老师们希望专家们能把总目标一步步地分解到每一篇课文,这才是最实际最管用的。课标甚至教参上是无法找到课时目标的。编者的意图可以理解,是给老师们留下创造的空间(其实我们说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应该是针对学生),但每一篇课文都要老师们自己去创造出教学目标(目标不同于教法和教学过程),至少对农村教师来说是不现实的。

再举一个例子,科学课程也强调三维目标,强调以探究为核心,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历程。“经历”成了科学课程的目的和评价要求,可究竟让学生经历到什么程度,探究到什么程度,情感态度达到什么程度,老师们实在无法把握这个“度”。因此事实上,这些光彩的理念在我们这些农村地区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价值。

二是学科之间的不和谐。课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手段,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呢,农村小学基本上只重视语文和数学,其他学科基本形同虚设。这怎么搞课改,怎么实现“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的课改目标?即使改了,也改得凄凉而残缺。

三是教材与农村教师的不和谐。还就小学科学教材来说,农村教师普遍感到其过于城市化、过于开放的特点难以适应。教材怎么才能很好地适应广大的农村师生,这无疑又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