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择邻”面临现实问题:学区房几人买得起?

很早就听人们讲过一个故事:孟母三迁

一迁:从墓地旁迁分到闹市;

二迁:从闹市迁到屠宰场;

三迁:从屠宰场迁到学宫旁。

其实,孟母不一定只迁了3次,有可能多次,古人喜欢以“三”来泛指多次,所以创作这个典故的人就说成了“三迁”。

最开始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只单纯的读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儒学“亚圣”,和他的母亲为他营造这么好一个生活、学习氛围是密不可分的。

没错,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观点直到现在也被大家所认同。

特别是在教育问题上,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拼命地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多,学习资源越来越有限,供需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很多好学校一位难求,我们心中追求的那个“孟母三迁”的目标似乎变得越来越渺茫。

因为教育资源的问题,“学区房”这个概念甚嚣尘上,然而学区房昂贵的价格,使它成为很多人心中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

我不知道孟子的母亲当时是怎样搬到学宫旁边去住的,据我所知,古代的学宫和私塾之类的,也应该坐落在人口稠密区,也就是说,要挤进这里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孟子家很有钱吗?

孟子的父亲很早就死了,孟子是在母亲的抚育下长大的。但孟子家的背景并不差,他的祖先是鲁国曾经的“三桓”(三大家族,类似于“晋国三卿”)之一——庆父

有句话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是指的孟子的这个先祖庆父曾经有多强横。到孟子这一代、这一支的时候,估计就没落了,但起码他们家还是贵族背景。在那个年代,家族背景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决定你将来的上限有多高。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就是这个意思。

作为贵族阶层的孟子,其祖祖辈辈应该都是文化人,他要找一个学区房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作为奴隶阶层的那些人,当然就只有一辈子种地了。

然而今天,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所有人都可以竞争好的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就只有那么多,人人都想拥有,所谓“价高者得”,到最后就只有通过实力来PK了。

所以,现在好的学区房已经脱离了它原有的价值,成为了一种占据教育资源的手段,其价格让人望而生畏。

其实,笔者想说一下自己的佛系观点:尽力而为,不必勉强。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号“賨人客”,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原创,拒绝抄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