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古朴幽深的赵府及进士赵廷俊
大理喜洲有个清道光年间建成的一进四院古建筑群——赵府,现今仍有人居住。其建筑及原主人赵廷俊充满着传奇色彩,让当地人津津乐道。
古镇喜洲北门-严镇威摄
从喜洲四方街往南走,到大界巷往东的巷口,再走百多米,又往朝南的巷口走约300米曲曲弯弯的深巷,一路经过一口用石头作井圈的古井,经过建于明代的一座老宅,就可到达深藏在古镇中心的赵府大门前。赵府大门前的巷头南北两侧曾各有一颗大榕树,大门对面的围墙两边的墙上,写有“紫气东来”、“琴鹤家声”的浓墨楷书大字。
秀美典雅的喜洲-严镇威摄
赵府大门曾经有飞檐斗拱的门楼。门楼正上方悬挂着道光皇帝亲笔题写的“赐进士第”金字直匾。大门两旁各有石头狮子,门楼和院落以整齐的坐西朝东排列。进了大门以后,是“一进四院五重堂”的建筑格局,寓意“进士”。平时,一进四院可以从北边的侧门进去。每逢佳节盛典或迎接贵宾,则四个院子的“一照两面”的堂屋门都会打开,从第一院起穿堂过院直通第四院。院与院之间靠北边都有小侧门相隔,而且小侧门前又有木雕屏风。主房和偏房结构上都是一坊三间六格的标准民居。台阶全都是用长花岗石条铺成,地面都用六角砖铺设,院心则用石板铺地。堂屋“一照两面”,用雕刻有人物、山水、花鸟的格子门。其余两边厢房有木板相隔的,也有用石板和青砖相隔的。一进四院在门、窗、户、壁上稍有不同。每一院中的每一坊,各有楼上楼下两层共六间房子。
历经沧桑的喜洲赵府-严镇威摄
赵府建成后,赵廷俊及其母亲、夫人、长子一家住在第四院的西坊。靠右边,是赵廷俊及其夫人的卧室,曾经有一炕床。这是因为他长年在西北地区为官,致仕回乡后依旧保持了这一居住习惯。其他几个儿子及家眷等,就分住在一至四院的其他房屋中。
喜洲赵府第三院-严镇威摄
赵廷俊,字特达,号秀峰,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其先祖肇自秦,著姓于隋末唐初,系南诏清平官赵铎些(读“梭”)的后裔。赵廷俊因家境贫寒,从小不得不分担部分家务劳动:扫地、挑水、种菜、砍柴、栽秧等等。父母生病时,他还要给父母煨药,昼夜伺候。但是,他再苦再累也不忘读书。母亲夜间点油灯织布,他就在母亲身旁,共用一盏灯读书,以节省灯油。朗朗的读书声和咔嗒咔嗒的织布声相融,直到深夜。
喜洲赵府北侧门走道-赵俊翔摄
通过年复一年的勤奋苦读,清嘉庆乙丑年(1805年),满腹锦绣文章的赵廷俊中了进士,出任陕西宜川知县。为治理多年给宜川县带来水患的银川河,他捐出自己的官俸,购买石灰、石料,组织百姓筑石堤五百余丈,根除了水患。宜川一带百姓不会种水稻,赵廷俊又教他们育苗栽秧,并亲自下田示范,让百姓吃上了大米饭。
喜洲古镇一角-严镇威摄
后来,他还任过褒城知县、汉阴通判、宁羌知州、留坝同知、兴安知府、汉中知府等职。每到一地,他都要组织百姓兴修水利,教民种稻,栽桑养蚕,创办义学。仅在汉阴一地,他就创办义学十余所。因为赵廷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告老还乡之时,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前来送行,依依不舍。
耸立在喜洲彩云街上的恩荣坊-严镇威摄
回到家乡喜洲后,赵廷俊教导子弟后人学习孔孟之道,尊师重教,读圣贤书,并提倡培养儿童应从三岁开始进行童蒙养正。凡是乡里修桥补路、修建庙宇、扶贫济困等慈善事业,他都率先支持赞助,成为楷模。
古朴典雅的喜洲东安门-严镇威摄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元月,赵廷俊病故,享年77岁。时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的林则徐为悼念亡友,亲撰二千余字的《陕西兴安府知府秀峰赵公墓志铭》(注:该碑现存大理市博物馆)。《墓志铭》中写有这样的评语:“点苍芜葱,是生乔松。克笃厥修,日孝日恭。起家甲科,出膺雷封。历二千石,循声隆隆。一纪悬车,矍铄是翁。教诲尔子,亦振厥宗。先民有容,福惟考终。贞珉峨峨,永护幽宫。”
游人如织的喜洲古镇-严镇威摄
在赵廷俊高尚品德和光辉事业的感召下,赵氏门中诗礼传家,书香世第,人才辈出,成为大理喜洲的诗书望族。
生态优美的喜洲-严镇威摄
作者:赵永宁
图片:严镇威、赵俊翔
值班编辑:DeilHuptaox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联系方式: 13887255113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
白语茶座联系方式:
dv8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