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效应”与心理学感悟——再读《狐狸与葡萄》有感
《狐狸与葡萄》是被选入我国小学课文的一则《伊索寓言》,其知晓率之高,可谓妇孺皆知,无人不晓。然而,这则小故事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大道理,使人有常读常新的感觉和收获。这则寓言里的“酸葡萄效应”,引发出了一系列对人生很有启发的实用心理学法则。笔者每次读这则寓言都有新的感悟,寓言里狐狸的“酸葡萄心理”告诉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用消极的心理找借口放弃努力,更不该把自己得不到或不努力去得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东西,而应该在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找出困难的原因,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遭遇,不同的态度、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本文中,面对高架上难以吃到的甜美葡萄,十五只狐狸,十五种心态 ,十五种应对,十五种结果。狐狸们的实例和心理学的分析告诉,心态对人生很重要,是影响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心态摆正了,正能量就大,摆不正,负能量也大。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应对问题的方式:是取向于改变引起压力的问题?还是取向于管理自己情绪?也许在狐狸们的故事中,会有我、有他、也有你在生活中的影子,让我们都能从这则狐狸的寓言悟出有益于自己人生道理吧!
狐狸一:在葡萄架下试跳几次摘不到,不愿放弃吃葡萄的机会,想起农夫用梯子摘葡萄,就设法找来梯子,爬上去摘到了葡萄。(心理学分析: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这只狐狸采用直面问题、遇到问题不退缩不逃避、设想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最终取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
狐狸二:在葡萄架下跳了多次仍够不到葡萄,觉得自己这个头一辈子也不可能吃到葡萄,于是笑了笑说:“这里的葡萄一定特别酸,吃了会难受,不如不吃!”心安理得地走了。(心理分析:有时用阿Q精神也能乐得其所。这只狐狸的行为对应的心理学原理是“酸葡萄效应”,即用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得到心理的安慰,避免不良情绪。)
狐狸三:面对着高高的葡萄架不气馁。心想:“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于是不断地向上跳,结果不但没吃上葡萄,还累死在葡萄架下。(心理学分析:有目标和努力是必须的,但要与自己的能力与实际环境相适应,要从需要与可能出发,适时调整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这只狐狸不顾自身实力与环境条件,“反复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心理学称为“固执”。这说明,任何事情的方案都既不能脱离努力,也不能脱离实际。)
狐狸四: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因吃不到葡萄而心情非常不好,埋怨命运为何如此悲惨,连吃个葡萄都不能满足,越想越郁闷,最后抑郁成疾,不治而终。(心理学分析:长期的抑郁情绪得不到排解容易形成抑郁症,从而引发身心疾病。这只狐狸是“抑郁症”表现,即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
狐狸五:尝试跳起来摘葡萄没成功,埋怨“连个葡萄都吃不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呀!”于是一头撞死在葡萄架上。(心理学分析:把小事情看得糟糕至极,后果非常严重,要多用正向思维思考问题。 这只狐狸由于心里不平衡导致了撞死的悲惨结局。启示人们:现实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而心里不平衡时,要学会调节并选择了适当的方式应对。)
狐狸六:吃不到葡萄便破口大骂:“哪个该死的,把葡萄架弄这么高?”并撕咬够得到的葡萄藤,正巧被农夫发现,一铁锹把它打死了。(心理学分析:现实与理想存在矛盾时,有的人抱怨环境,抱怨他人,甚至做有损他人的事,最后害人害己。这只狐狸的行为称为“攻击”,是不可取的应对方式,与人于己都有害无益。)
狐狸七:抱着“我得不到的东西绝不让别人得到”的阴暗心理,因吃不到葡萄而把葡萄园烧了,遭到众狐狸的共同围剿。(心理学分析:这是“破罐破摔”的不可取心理,最后往往把自己给摔破了。既吃不上葡萄,又失去了朋友,还坏了自己的人品。)
狐狸八:自己摘不到葡萄,就通过偷、骗、抢的不正当手段去占有第一只狐狸的葡萄,结果受到了同伴们的严厉的惩罚。(心理学分析:不要用小聪明做极不聪明的事,不正当的铤而走险后果不堪设想。)
狐狸九:看到自己的身材和葡萄架比起来如此矮小,便伤心的哭起来。伤心自己为什么这么矮小,如果自己足够高大,不就可以吃到葡萄了吗?伤心葡萄架为什么这么高,自己好不容易等到葡萄熟了,竟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结果。(心理学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心理学称为“倒退”,即遇到挫折时,从个人发展的较高阶段倒退到个人发展的较低阶段,结果失去了许多成功的机会。)
狐狸十:当在葡萄架下吃不到葡萄时,心想,我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也吃不到,既然这样,我没什么好遗憾的,反正大家都一样。(心理学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心理学称为“投射”,即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它人,断言它人也有此愿望和动机,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可得到自我安慰的效果。)
狐狸十一:在葡萄架下够不到葡萄,心想,听说柠檬的味道和葡萄差不多,既然吃不到葡萄,我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心满意足的去找柠檬了。(心理学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心理学称为“替代”,即以一种自己可以达到的方式来满足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
狐狸十二:看到自己能力与高高的葡萄架的差距,认识到自己目前的水平和能力要吃到葡萄不可能,于是决定提升自己,刻苦学习采摘高架上葡萄的技术,最后取得成功,吃上了甜美的葡萄。(心理学分析:这只狐狸采用的是问题指向应对策略,正确分析自己和问题的关系和性质,从根本上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是一种积极可取的问题应对方式。)
狐狸十三:认为仅凭自己目前的条件不可能摘到葡萄,心想,何不利用别人的力量?于是,凭借自己日常善交朋友的优势,找到朋友相助,共同努力吃到了葡萄。(心理学分析:这是心理学上的“补偿原则”,即利用自己另方面的优势或者别人的优势,弥补自己当下的不足,在特定情景下,这不失为一种借力或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好方式。)
狐狸十四:在葡萄架下吃不到葡萄时,既没破口大骂,也没坚持不懈往上跳,而是发出感叹,美好的事物有时总是离我们那么远,象这样与美好事物有段距离、让自己有些幻想又有什么不好呢? 于是诗性大发,由此诞生了一本诗集。(心理学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心理学称为“置换作用”,即以一种精神宣泄来代替另一种精神宣泄。在特定的情形下,有助于平衡糟糕的情绪,引发转向新方向新目标的进取。)
狐狸十五:在葡萄架下摘不到葡萄时,心想,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也会吃不到葡萄,为什么不学习猴子捞月的合作精神呢?于是动员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结果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心理学分析:这只狐狸采取了“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懂得合作的道理,结果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大家共同努力,共享成功,还能共享友谊。这是一种积极、可取的问题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