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微生物有助于治疗双相障碍
近年来,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在我国青年人群中呈高发趋势。
该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患,患者首次发作通常在30岁前,并往往出现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
临床上,双相障碍大多使用碳酸锂等情绪稳定剂、抗抑郁药物(如百忧解),以及非典型抗精神类药物(如奥氮平)等药物治疗,某些有条件的患者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双相障碍极易复发,由于已有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患者往往被建议终生服药。
近年来,随着人体共生微生物研究的深入展开,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和肠-脑轴在双相障碍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提出菌-肠-脑轴功能异常可能是双相障碍的主要病理基础。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Simon J. Evans教授团队发现,双相障碍患者的粪便菌群明显不同于健康人群:患者厚壁菌门的某些细菌,如Faecalibacterium含量明显减少;
患者的心理症状严重程度与某些细菌显著相关,如Faecalibacterium含量与身体健康综合指数(PCS B)有显著正相关,而与躁狂程度(ASRM)和焦虑程度(GAD7 B)等有显著负相关[1]。
最近,奥地利格拉茨医学院的Eva Z. Reininghaus 团队进行了一项探索性研究。他们对27名处于平静状态的双相障碍患者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微生物干预,其中22名被试完成了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前一半以上患者伴有胃肠道症状,干预后三分之一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明显改善,如胃肠动力性增加,胀气减轻。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躁狂症状明显改善,悲伤情绪的负面状态减少。同时发现,微生物干预并不影响患者的药物治疗[2]。
该研究中,微生物虽然作为双相障碍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但是由于患者并未中断药物治疗,结论上无法区分药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同时研究者并未检测粪便菌群,如观察Faecalibacterium含量在干预前后是否改变;也并未考虑饮食因素的影响。不过,目前的多项研究结果支持微生物在双相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被持续关注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