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故事 | 冯润青:寂静端午
人间故事
我依旧爱着浪家山,爱着那里的众多亲人,恋着那里的山川土地,我爱得深沉、恋得深切。
寂静端午
文 | 冯润青
又到端午节了。每年这时候,我总想回浪家山呆上几天,可每每被工作、俗务牵绊,念及思及,不免惆怅。
回想起来,浪家山的端午节又似乎乏善可陈。由于是深山区,没有大江大河,从未举行过赛龙舟那样热闹的活动,没有品种繁多的美味粽子,也不流行插菖蒲,更没有彰显浪漫的香包,连岳西一些地方表演的跳钟馗,浪家山也没有。至于民间流传的的斗百草游戏,我在浪家山都没听说过。浪家山的端午节那么寂静,一如深藏大别山中的这个村落,平凡、落寞,没有波澜,没有浪花,没有涟漪,和浪家山人一样质朴、宁静。然而,年年端午节来临,我依然会想起浪家山,想起浪家山端午节寂静里暖融融的氛围,如同青龙叶一样,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缭绕在我的心头,芬芳又馥郁。
每年端午节旁边,浪家山的麦子成熟了,家家户户都要用新麦粉做小麦粑。我一直喜欢吃小麦粑。用青龙叶垫蒸笼蒸麦粑,那香气和青气相互渗透,加上浓浓的麦香,是舌尖上难忘的记忆。青龙叶采摘自青龙皮树顶端,村子里各家门口都会种几颗青龙皮树。青龙皮树全身都是青色,青色的树杆挺直、光洁,青色的树叶阔大。大青叶摘下后清洗干净,铺于蒸笼上,叶面舀上发酵好的麦粉糊,放锅里上火蒸。
青龙皮树的皮可以制结实耐用的绳子,而绳子在过去农村广阔天地里是大有作为的,不像现在,尼龙绳完全替代了青龙皮绳子,况且,现在农事用到绳子的时候越来越少,以至于青龙皮树在村子里也难觅踪影了。而蒸小麦粑垫蒸笼的物件也更换成了蒸笼布,没有过去青龙叶那来自大自然的青气,到底欠缺一份乡野气。这些只有经历过青龙叶蒸粑、品味过青龙叶蒸粑的那代人才能深有体会。
我后来才知道,青龙皮其实就是梧桐,俗称青桐,是中国特有品种。诗经里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梧桐引凤凰传说由此而来,也说明,梧桐树在先民时期就已引起人们关注。浪家山人种植梧桐,一定也有诗意的向往吧。
村子里都习惯用青龙叶蒸粑,因此,有时也会叫大叶粑。那青龙皮树也叫粑叶树,附近地方,也有称之为青张皮树的。但大多数浪家山人把青桐叫成青龙皮,不知道是口音误差,还是浪家山人有意如此,大抵历来如此称谓,也就约定俗成了。青龙皮比青桐更意味深长,镌刻一种民众对龙这种神秘图腾的崇拜意识。我喜欢青龙皮,好像每缕青龙皮,都是一条条青龙,如同浪家山人一样,有着与生俱来的坚韧与忍耐的好品性。
浪家山人一年中最重视的节日,与岳西其他地方一样,无外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大节。经年历代,众多的节日也大浪淘沙一般,剩下这四个节日最受关注,普遍流传于汉语言圈子,其意义自然不一般。清明节专为祭奠先人,而其他三节,才是现世最具人情味的节日。亲戚之间趁着节日相互走动、迎来送往,既增加节日喜庆氛围,又能纾解彼此思念之情、增进亲情。
民间对端午有不同的称谓,如端阳、重五、重午、端五……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浪家山人也很重视端午节,然而浪家山人过端午节,态度毕竟没那么严肃。条件不好的年代,吃饱肚子已是大业,自然不会对饮食挑三拣四,更不会因为一个节日而特意“奢侈”。
没有女儿的家庭,端午这天也就如同平常日子一样,照常田间地头劳作,太阳还没出山起床,星星挂天边才收工,至多饭桌上出现平日难得一见的几片腊肉,或者一碗炖鸡蛋。有女儿的人家就大不一样了。那时照例有女儿女婿送端午礼的习俗。我们冯家大屋人丁兴旺,子孙多,女孩儿也多。
女孩儿一多,媒婆上门的次数就多。那时,四乡八邻,谁不知道冯老屋呀。特别家有后生的人家,一听说来人是冯老屋的,都会又谨慎又好奇的多打量几眼——说不定以后就是亲戚呢。当然,冯老屋的后生也多。乡村里姻缘际会几乎全靠了媒婆从中穿针引线,于是,众多的青年男女,从陌生到相识相知,到组建新的家庭。
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将各个村庄织成一张经纬交织错综复杂的亲戚大网,网内盘根错节,人人见面,聊说三句,皆能攀上亲戚。我有十几个姑姑,定过亲和结过婚的姑爷会在端午节前送来端午礼。新姑爷送端午礼尤其隆重,会提前说好日子,本家人无论农事多忙亦会陪客吃席。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个时节,浪家山进入了夏季。浪家山的气候相对于别处,譬如温泉镇、天堂镇,大约要迟一个节气。然而,节气再滞后,浪家山的夏,依然来了。浪家山的夏与别处大不同,它没有沸腾的热浪,也构不成让人喘不过气的热炉。浪家山的夏是舒适的,温和的,夜晚是需要盖个薄被的。电风扇那玩意,自然不必要,几乎家家都没有。一扇在手,一个夏天的清凉便也就有了。
那时,端午节新女婿送礼,除了糖、绿豆糕,还有一样是必备的——那就是一把扇子。扇子是芭蕉扇,椭圆的扇面,扇周缝裹上花布片,扇柄是芭蕉叶的叶柄。扇子谐音“善子”,取意女婿也如儿子一样孝敬岳父母,也有此子良善之意。那时,家家户户都备有几把芭蕉扇,没女儿的人家也会买上几柄。我姑姑多,每个姑姑新定亲或者新嫁,都会在端午节给本房亲人送上礼物,以至于很多年里,我们家都不用买扇子。
奶奶一生最遗憾生养的全是男孩,没有女儿,曾想抱养大奶家的小女儿,都接到家里养了一个月,还是被大奶给要回去了。倒是长大后的小姑,出嫁送礼时,依旧按照亲娘的规格给奶奶备礼,每每回娘家,也会专程翻过山岗,来我家看望奶奶,不忘短短一场母女之缘,倒也聊以慰籍奶奶的思女心愿了。小姑姑出嫁后,冯老屋的姑娘也基本都嫁了,新一代的女孩子,还未长成。奶奶用东西细致,她专用的扇子,保管得好好的,小姑送的那柄扇子,奶奶尤其细心,用了好多年。
夏天的夜晚,吃完晚饭,洗了碗,洗了澡,奶奶会端一只小墩子,去稻场前的桃子树或梨子树下纳凉,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与屋里人聊天。那时,夜里总会有很多的萤火虫,闪闪发亮,也不避让人,自由自在地在人群中飞舞,一不小心就会黏上人身,特别是孩童,往往引起一番惊慌失措地尖叫,随即不约而同躲向奶奶怀里。村庄的夜那么安静,人们停歇了劳作,只有夜虫不停地叫着,大人说话声音仿佛过滤了一般,有些低沉悠远。不久,围在大人身边的孩子们沉沉地睡着了,父母们抱在怀里,摇着芭蕉扇驱赶蚊虫。夜,继续更深的静寂,时光那么慢,那么慢……
结婚后的姑爷成了老亲,端午节可不必给本房的旁系亲戚送扇子了。送端午礼也是有讲究的,需要提前一天送。浪家山有一个说法,说端午节这天是杨公忌日,有诸多忌讳。但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小聚很随意,任何时候都欢迎。每年的端午节,她们总要从忙碌的家庭事务里抽出时间,回一趟娘家,陪伴父母。
而做父母的,也高兴女儿回家。出嫁的女儿是亲戚,女儿归宁的日子,餐餐好吃的招待着,母亲细细询问女儿的身子如何、婆家的日子如何,殷殷提醒女儿上要善待老人,中间要对丈夫关心体贴,与妯娌友好相处,下要好好抚养孩子。
做父亲的往往沉默一些,饭桌上,将好吃的菜不经意地挪一挪,挪到女儿面前,将女儿平素不喜欢吃的菜,挪到自己面前。哥哥嫂子也会殷勤地劝说妹妹多吃,弟弟妹妹自然一刻不停围着姐姐转。即便生存的压力再大,在婆家生活有狼狈有困顿,回到父母身边,她永远是一位被呵护的女儿,被爱护的妹妹,被依恋的姐姐。
端午节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我也无心考证。各地端午节的活动花样多多,浪家山的端午节相对简单了些,大多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除了送端午礼、吃大叶粑、女儿回娘家等,还有熏苍术,以驱逐夏天的蚊蝇,也消毒空气。还可以用白芷、菖蒲、艾叶、茯苓皮代替苍术熏烟。家家门上插艾以辟邪。这些材料浪家山的山上都有,我小时候挖过苍术、菖蒲,不少人家屋边种植艾草,茯苓也是常见的中药材。后来窖茯苓,慢慢发展成浪家山人发家致富重要的途径之一。
端午节在浪家山,还有饮雄黄酒一说,或把雄黄酒撒在家里角角落落,有说法,雄黄酒可以驱避毒虫。端午节这些做法,无非都是为了驱邪和护佑家人。
如今,我也成了出嫁的女儿。我依旧爱着浪家山,爱着那里的众多亲人,恋着那里的山川土地,我爱得深沉、恋得深切。然而我却不曾为浪家山添上一草一木,除了每次回去从她那里掠夺,从未付出。我也未曾给生养我的亲人们以报答和抚慰,他们有的远遁于时光深处,给我留下再也无法弥补的愧疚,有的垂垂老矣,带着病痛,坚决偎依着浪家山。
端午节又快到了,我也想回去,在浪家山过个端午节,像过去的姑姑们,每年端午节如同飞出去的燕子循着熟悉的路径,飞回老巢。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我想,端午节最大的意义就在于那份团聚和温暖吧,一家人一起共度佳节,祈愿彼此吉祥安康。哪里有深刻的眷恋,哪里就成了永远的牵念。
年年端午节前,我都会想起浪家山,想起浪家山的亲人,想起青龙叶淡淡的青气和馥郁的清香,想起浪家山端午节那深深的寂静里蕴藏的厚朴的暖。
配图:网络 / 编辑:赵宇
冯润青,安徽省岳西县人,安徽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安徽文学》《演讲与口才》《博爱》等杂志,著有散文集《零碎的思维》。
说明:本平台打赏即稿酬。一周后回款即付。投稿信息关注公众号后获取。
向度新刊上架
《向度》2020春夏卷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或点击“阅读原文”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