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中怎么有勒、策两个横?别招人笑话了,勒、策只是笔法

前几天的文章中说到“永字八法”,评论区有人问,“永字八法是八法还是七法?”我想他是把勒和策给混成一个了。

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了,说“永字八法”是笔画的人太多了。有人甚至会说“永字八法”不是真正的笔法,是当年张旭用来敷衍普通的求教者而顺口一说,没有什么学习价值。

褚遂良摹《兰亭序》

理由当然都是因为有那些解释不通的方面,比如说“永字八法”没有横折钩,没有戈钩,没有乙弯钩等等。并且永字是五画,怎么会出来八法呢?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了!“永字八法”的来历已经不可而知了,不管是王羲之也好,还是智永禅师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读懂“永字八法”。八法是用笔方法在点画上的应用举例,所以张怀瓘说“虽心法古,而制在当时,迟速之态,资于合宜。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蔡襄澄心堂贴

法都是古法,但结字却在于当时的习俗。毛笔迟速的状态,在于合宜。写成点画的笔法大概有八种,恰恰都在“永”字的点画中表现出来。

“永字八法”跟“九用”“五势”的不同在于是“八法”是毛笔运动的状态,“九用”是毛笔作相应运动时手的动作,“五势”点画的运动趋势。“笔势”也就是点画的运动趋势,来源于“八法,毛笔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趋势”。毛笔的运动状态又来源于手部动作对毛笔的控制。而点画,就是由笔势来组成的。

董其昌白羽扇赋局部

由此可见,“永字八法”不是构成汉字的一个个笔画,说八法是点画的,要招致书圣、书癫等人的嘲笑的。

就算“永字八法”不是笔画,怎么会有勒跟策两个状态出现在横画中呢?上面说了,勒跟策都是用笔方法,用在横画上的还不止勒跟策两种方法。同样,这两种方法,也不是只用于横画当中。

米芾 离骚贴 局部

蔡邕的《九势》中就有“横鳞,竖勒之规”,意思是横鳞是竖勒的典范。也就是说,横可以鳞勒,竖也可以鳞勒,鳞勒是勒法的典范。

那“勒”怎么理解呢?李阳冰《翰林禁经》的解释是这样的:“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下两头,以笔心压之”。他说用勒法时不能让毛笔停滞,要让笔锋裹束,使点画的横截面中间高,两边低,这样的状态,要把笔心压住。

冯承素摹兰亭集序 神农本

笔心压住了,就是把笔勒住了,使毛笔不能随意运动。米芾有句名言叫“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被董其昌称作“无等等咒”。这八字真言的后四个字“无往不收”,正是勒法的表现。行笔时,笔就是一匹套了缰绳的马,手就是这匹马的缰绳。笔要向前冲时,总被手勒着,所以这个方法是疾速的,也就是不能让笔慢吞吞地象卧倒睡着了一样。

毛笔的这根缰绳压住笔,也就有了最大的涩势,“鳞勒”就是涩势的典范。象刮鱼鳞一样,涩得不能不能前进。

米芾临沂使君贴

“策要背笔,仰而策之”,“策”法时,毛笔是背笔,仰策着行笔。策是一种御马的工具,相当于带刺的木棍。用策驱赶马叫做策马,策马是打马的臀部而不是马的前部。所以策的运行方式就相当于毛笔逆锋行笔。

这种毛笔运动在收笔时,要使毛笔仰收。毛笔逆锋时,正是上仰的姿态,收笔就势就收起来了。因此这种方法的收笔,多不回锋,而是直收。

苏轼寒食帖

对于“永字八法”,懂得其妙的,会应用到书写当中,效果当然是事半功倍的。不懂的,只能象张旭那些门客一样,即是看见笔法,也跟没看见一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