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爱,不只是爱情

一夜之间所有影视公众号都在推荐这部《modern love》,坊间译名不一,有译成《现代爱情》的,但后来一口气刷完全季八集,觉得不够信达雅。爱情是全剧话题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与其说是谈论爱情,倒更像是探讨现代人的种种困境与病症,以及与身边人建立联系、产生情感的微妙时刻。故事全都来自《纽约时报》中“modern love”栏目的真人投稿,纽约时报中文网直接翻译成《摩登情爱》,听起来好像更贴切。

剧情本身都很动人,最迷人的部分或许是它们竟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因此我们似乎可以相信,那些催人泪下的情节并非出于刻奇或矫饰,而是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以下内容含有剧透)。

love,在爱情以外 

第三集里,安妮·海瑟薇饰演的女律师活泼、美丽、能力出众。但从来无法进入任何一段亲密关系。原来她患有双相障碍,在病情发作时几乎变成另一个人,只能躺在床上静静等待乌云散去。她犹豫着不敢和自己约会的男性袒露实情,因为觉得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

她不是被爱情拯救的,爱情治愈不了双相障碍,心仪的约会对象终究没有了解真相的机会。打开心扉的时刻发生在咖啡馆,她面对着刚刚辞退她的公司的前同事,流着眼泪承认,自己是一个病人。

一个还算投契的前同事,在大部分人的生活里可能算不上真正亲密的人。但是在当时,同事握住她的手,真诚动情地说,谢谢你愿意和我分享这个,我想再和你多聊聊。

而很多人“入坑”的第一集,女主住处的门卫总是默默观察着她带回来的约会对象,并且一一否定。女主不服气,又不胜其烦。但在自己意外怀孕时,留在她身边、给她安慰和鼓励的是那个门卫。在她忙不过来的时候,门卫还会帮着这个单亲妈妈带一带孩子。但故事走向和很多人所想的不同,后来女主搬去另一个城市,带回了新的男友。门卫一见到就说:你通过了测试。

一起看剧的朋友缠着问我:你说他俩到底有没有过爱情?

想了又想,但仍然没有答案的问题,又觉得真的不重要。爱情是什么呢,比起人和人在大都市里互相照料、互相依靠的情谊,爱情并不更珍贵或更难得。在我们的时代,爱情不见得能将人带离泥沼,也未必能在所有需要的时刻都带来安慰。我相信爱情仍然有令人无法自拔的力量,但许多个在破碎边缘行走的时刻,是一些爱情以外的情感为我们打上了补丁。

想起以前的一班同事关系挺好,下了班会约着去喝一杯,吐槽渣男和老板,交流彼此的成长经历。隔壁桌的姐姐在情场上每每遇人不淑,她痛陈约会对象的劣迹和其他女孩的劝慰一度是聚会的主题。

后来大家有的离职有的转组,重聚并不方便。直到最近看到姐姐更新朋友圈:我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doorman呀。

下面整齐划一地跟了一排回复:我们都是你的doorwomen。

到这里,这两个故事在我的生活里形成了微妙的合流与回声。我更想说的是,剧集里那些让人心向往之的都市情感,我们可能已经身在这种温柔之中而不自知。去看到它、去感受它,才永远不会失去它呀。

即使伤害,仍然温柔 

第六集争议很大,女主因为从小失去父亲,所以一直羡慕好友父亲那种温和深沉的父爱光辉。在办公室里,她主动靠近一个年龄大约可做父亲的前辈,并和他约会。

前辈对她看起来无可指摘:体贴她的生活、带她去逛动物园、给她买昂贵的衣服,甚至也没有急于发生肉体关系。一切都满足了女主对于“父亲”角色的幻想。直到最后他动情亲吻女主,女主狂怒:我只是想把你当作父亲,你竟然想睡我?你想用你的恩惠来做交易?

网上很多人讨厌女主的“婊”,这种逻辑似乎也不难理解:大家都是成年人,在情感中皆有所求,没有人有义务无条件地对你好。恋父情结并不健康,不该由别人负责。

我不想给女主贴上这样的标签,她有自己的情感逻辑。但我也能理解前辈的受伤,他当然有追求爱情的权力,但这样一个主动靠近、又把他推开的青春女孩子提醒他,你已经老了,你不应该想要和一个年龄不对等的女孩子发生亲密关系。

这两个人都对对方有着和现实偏离的期待,在互相坦诚的时候又毫无疑问地伤害了对方。但结局是一个温柔的和解,前辈给了女主祝福,一种类似于父亲的祝福。

我想到现代人的聪明和高效。前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很火,性格和情感观念上的许多缺口从此有了解答;这两年,“独自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成了新的政治正确,有缺口可以,但不要麻烦别人,没有任何人有义务为你的伤口买单;如果内心有伤疤,请你自行去看心理医生;恋爱时要警惕“妈宝”“恋父”“家庭不完整”种种标签下的人,因为他们极有可能带来伤害。

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经验和本能都告诉我们,应该去寻找一个情绪稳定性格健康的伴侣,ta有缺憾的话,那换掉就好。

但剧集展示了一种反潮流也反常识的温柔:这一切可能有误会有伤害,但并非我们的本意,尽管无法抵达爱情,但无论如何我都相信你仍然是个很好的人,你值得更好的一种人生。

也不能说这是为别人的伤口买单吧,这是一种温暖的帮助和治愈。

我们都是病人,但爱是完整的

第五集里,男女主角第二次约会,正是擦枪走火的激情时刻,男主不当心从沙发滚下受伤,预想中的浪漫夜晚以救护车的响声而告终。

在约会时,他们还是对彼此存在种种顾虑、互不了解的一对;但在医院里,在那个让人不得不卸下伪装坦露脆弱的空间里,他们开始天南海北地聊天,原来大家都是这样的不完美:男主自卑羞怯总是把约会搞砸,女主沉迷社交网络总是想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他们都很难维持长时间的、健康的情感关系。在医院里交谈的瞬间,他们突然成了深深懂得彼此的人。

最喜欢这个故事,因为知道我们其实都一样。我们也是那些脱掉衣服时的小肚子、服用抗抑郁药但不敢让人知晓的病耻感、发了朋友圈后每五分钟就要看一次有没有人点赞的焦虑、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在心里偷偷评估“到底要不要上床”的时刻。身患种种这些“现代病”的人类还苦于亲密关系的难题,性和约会或许都唾手可得,但越来越少互相了解的耐性。大多数的人都在寻觅并孤独,但幸运到来的时候,可能是反常规的。

我听朋友讲起过类似的故事:某天他约了相识不久的女孩子来家里,本来是一夜春宵后分道扬镳的剧情,结果女生生理期突至,为了缓解尴尬(“总不能因为这个赶人家走吧!”),他们开始聊天,从喜欢的乐队聊到这些年旅行去过的地方,从电脑游戏聊到过去情感关系中受过的伤,聊了整整一夜之后他知道自己可能以后也没法和眼前的女孩子发生身体关系了,但很确定他还想和她聊很多很多的天。

这样的故事总是令我着迷,仿佛昭示着各种迷人的不确定性。尽管现代人已经将自己的情感精细地分割成了好感、喜欢、迷恋、爱、性吸引等等概念,但仍然有些感受游离在概念之外,是不能被归类的生命中的闪光时刻。

剧情在皆大欢喜的时刻结束,而在《纽约时报》的原版故事中,他们也确认了爱情,但在一个月之后又分手,女孩回到了前男友身边。或许有点残酷,但这可能更接近现代情感的真相——即使在某个时刻,能有幸拥有极致的浪漫和互相理解,那也不意味着一切就能长久。传统的爱情论述成为某种神话,现代的人类总要接受感情的峰回路转,以及莫名其妙。

结局老套也温情,同一时间线上,每个故事都按照自己的脉络在同时上演,人们在身处的城市擦肩而过,感情线像蜘蛛吐丝,结成了现代人的网络。丧气的时候想到自己身处这样的网络之中,觉得有一点高兴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