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万人在线劝你分手,你分不分?
七夕刚过,豆瓣劝分小组也评选出了当日的冠军:
评论区则洋溢着快活的气氛:
这也是豆瓣劝分组的又一次出圈。这个组现有组员接近27万人,说是豆瓣的顶流小组也不为过。
顾名思义,劝分小组的存在是为了劝人分手,与此无关的话题是不被允许的,甚至现在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小组纪律,每一条背后,似乎都有一段段血雨腥风的隐情:
劝分,是很严肃的事
劝分组的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偶尔也有男性),而在劝分组刷几天帖子,就会发现,“七夕男友约我收谷子”并不是中国女性的恋爱关系里最荒谬的一种。 可能也正是因为人类世界的感情关系永远有这么多槽点,劝分组才得以红红火火永续发展。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劝分组到底是何时兴盛起来的,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劝分组已经成了最难进的组之一。 芋圆在四五个月前顺利进组,她潜水多时,本来也无意参与讨论。进组的契机是因为看到一个女生吐槽自己的男友小谎不断、有暴力倾向、思想偏激。芋圆立刻提交了自己的进组申请: 这和我的前男友情况一模一样,我必须劝这个女孩赶快逃离苦海。 她记得自己的前男友。一开始,他会在打游戏的时候谎称上课;后来,他开始在经济问题上撒谎;最后,就是在交友软件上约炮,被抓包时仍然满口谎言。芋圆要分手,他把芋圆的寝室楼砸出一个洞。 她不希望再有女孩处于这种危险恐怖的关系中,即使现在只是初露端倪。 芋圆没有能继续跟进那个帖子,这个大组的帖子浩如烟海,每一个都会很快被淹没在各种各样的情绪当中。 她偶尔会好奇,那个女孩后来到底有没有分手。 算上潜水的时间,她在群里已经围观别人的爱恨情仇一年多了,并且多次目睹劝分小组的撕逼盛况。 最常见的情况是,当事人一通吐槽后,又无法接受评论区一边倒的劝分,开始捍卫自己的男友,并反向攻击评论区的网友。 时间久了,组员们已经具备非常敏锐的嗅觉,有些帖子下面会看到这样的回复:
这种情况是劝分组的大忌,她们嫉恶如仇地不欢迎“恋爱脑”的女性。 如果有当事人明显缺乏理性,或在不健康的关系里反复纠缠不清,画风会变成这样:
受欢迎的是那些迷途知返及时止损的姐妹,如果帖子后续更新挂上了【已分】的前缀,那简直是要开香槟庆祝的喜事。 对舆论环境再不敏感的人也会发现,性别议题在舆论中总是自带流量出现。也有越来越多的性别暴力事件被报道。 于是这些身处亲密关系、向往亲密关系的女性也开始越来越困惑,她们迫切地需要更多姐妹来为自己做一个判断。 求助的情况已经多元到了难以归类的情况,如果要尝试列举,常见的就有:男友是否在冷暴力我?男友是否在PUA我?男友这样是否算是暴力倾向?男友这样算抠门吗?男友这样是凤凰男吗?男友在外面聊骚我要分手吗?……此类种种,覆盖了亲密关系中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有些男的,简直是从下水道里找来的。”芋圆有时候不能理解,那样的恋爱究竟有什么谈的必要。 比如这种:
芋圆看到有暴力倾向帖子,会忍不住“激情劝分” 再比如这种:
即使只是考上了乡镇公务员,就敢做被招婿入豪门的美梦
在劝分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奇葩恋人。 总有人能用新的故事刷洗你的认知。以至于有姐妹发出了这样的天问:
但绝大多数人都非常清楚,哪些关系是非常糟糕而不值得留恋的。 在劝分组,“暴力”“赌博”“出轨”等等是不需要讨论的必分项,不会有任何异议。 相比起其他许多网络平台,劝分组的氛围似乎自带一种独立女性的立场:自尊自立,追求的是平等而互相尊重的恋爱关系。 在这里,“男友对我很大方”是不能被当做什么加分项的,但是“男友不尊重我”则绝对会招来口诛笔伐。 甚至她们对于同性也秉持一套相当公正的道德标准,如果有女性当事人表现出了自我中心、不关心对方、贬低他人等倾向,评论区会齐刷刷出现:请你放过他吧! 这一点和其他平台不太一样,营销号可能还会刷“爹系恋爱”的宠溺,但向往甜宠剧情的姐妹,往往会在劝分组里被泼上无情的冷水:要这么多,你又付出了什么?
一则关于“旅行费用如何计算”的吐槽贴下的热评 以至于有些男性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开始放心地吐槽感情中的那些鸡毛蒜皮:
仍然流露出了满满的求生欲 而评论区也不会让人失望:
芋圆觉得,来劝分组寻求帮助的人,往往是在感情中处于被动的一方,而扮演这个角色的以女性居多,所以才导致组内很少有男性出现。 另一方面,男性的自尊往往也不允许他们对于亲密关系进行太多的探讨,尽管很多男性也同样处于不健康的关系中而不自知。 但劝分组的氛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平台,在这里有严明的组规和相对进步的性别观念,使得他们可以在这里获得一些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 组内的氛围是和舆论环境高效联动的。劝分组同时也是(不严肃的)女权话题讨论的重镇。“冠姓权之争”在网上掀起惊涛骇浪的时候,劝分组专门为此开出了一个讨论板块。 那段时间,劝分组有很多这样的问题:男朋友坚持孩子应该跟他姓,我要和他分手吗? 这种联动来源于大量女性组员的个人意识觉醒,但事实上这也是相当挣扎的一部分: 这里的女性好像已经知道“当断则断”,但其实也往往对自己的事情缺乏主见。 感情中有些事情的界限本来就不明晰,劝分组会劝分,却不会提供一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而且,当我们把私域的情感问题放到这个以“劝分”为基调的广场上时,亲密关系里那些本来复杂的、需要沟通交流的部分,还有存在的空间吗?
来自微博@狠狠红 “比如【男朋友的女性友人】在劝分组就是一个大雷区,但就我个人来说,我完全可以接受的。”芋圆说,“有些感情中的问题其实本来可以自己尝试解决,但在劝分组,几乎只能得到劝分的评价,就会觉得这种重要的决定是被群体的情绪裹挟的,也会觉得有点恐怖”。 想要对一段关系迅速地贴上标签,并希望借他人的推力促使自己做出某个决定,可能也是某种懒于思考的当代病。 可当现实证明,亲密关系有不小的可能是骗局或陷阱时,感到犹豫不决分明又显得完全可以被理解。 在劝分组,比起“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一种更强烈的情绪是“希望大家都能够从糟糕的关系中及时抽身”。 但无论如何,没有人能真正地把自己的人生交给陌生人来过。也只有自己亲自面对和经历过的人生,才会真正知道,该分不该分,对吧?
作 者 | 麻 薯编 辑 | 麻 薯设计、排版 | 译 尹图片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