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西方崇尚杀戮和征服,中国则是人道先兵
西方的军事传统,特点是崇尚武器,崇尚实力,崇尚大规模的杀戮和报复,崇尚对外的侵略和征服。他们谈论战争,总是喜欢把根子追到两件事上。一是人类的暴力活动,与男人有很大关系,与男人的暴力倾向,特别是性侵犯,有很大关系。二是人类的暴力活动,和动物有关,和打猎有关,和打猎后用猎物作牺牲,进行血祭有关。
中国的军事传统,特点是尚权而轻力,贵谋而贱技。这和西方的传统不一样。它对战争现象做超越时空的讨论,优点是高屋建瓴,缺点是下临无地,有利也有弊。今天的我们应该有清醒认识。
活字君按
今天是“八一”南昌起义爆发9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的第90个建军节。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或志愿军……90年来,拥有这些不同名字的这支军队,先后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建国后与苏联、印度、越南进行的自卫反击战中经历了浴血奋战,从一穷二白的“小米加步枪”,到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不可忽视的一支武装力量,也证明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也不怕战争”的宣告。
“武”为“止戈”,古代中国产生了高度发达的战争理论,但更看重“不战而屈人之兵”、“化干戈为玉帛”的价值。为什么中国人始终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关于战争的理解上,中国文明又有哪些特殊和独到之处?今天,我们通过活字文化作者、北京大学李零教授的随笔《战争启示录》加以了解。
《战争启示录》系李零教授写于2005年的一组读书笔记,收入活字文化出版的《大刀阔斧绣花针》。全文共16小节,为便于微信阅读,本次特摘选了其中的五小节内容。欲浏览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战争启示录
李零
序说
西方的军事传统,特点是崇尚武器,崇尚实力,崇尚大规模的杀戮和报复,崇尚对外的侵略和征服。他们谈论战争,总是喜欢把根子追到两件事上。一是人类的暴力活动,与男人有很大关系,与男人的暴力倾向,特别是性侵犯,有很大关系。二是人类的暴力活动,和动物有关,和打猎有关,和打猎后用猎物作牺牲,进行血祭有关。
关于第一点,我们要注意,西方以M打头的字,有不少和暴力倾向有关。如:man是男人,male或masculine是男性,macho或machismo是阳刚之气或男子汉气,martial art是武术,military art是兵法。他们说,男人来自火星(Mars),火星是战神,总是喜欢强加于人。一个国家把它的男人派到另一个国家,杀死所有男人,包括老人和小孩,强奸和虏走所有女人,这就是古典意义上的战争和男人心目中的胜利。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英文原名叫The Rape of Nanjing,rape的特点就是强加于人,它的原始含义是强抢,另一个意思是强奸。它不仅可以涵盖日军在南京的烧杀抢掠(后来有所谓“三光政策”),还特别指他们对中国妇女的暴行。日本老兵手里有很多反映这类暴行的照片。他们的文化中有强烈的大男子主义,大家很熟悉。
第二点,也很有意思,古代的猎人和牧人是男人,他们和动物的关系很密切。贵族武士都爱打猎,打猎是原始的军事训练,到处如此。他们用猎物献祭,祈求神佑,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第一,是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敌人比为野兽,可以任意杀戮;第二,自己的手段也非常动物,虽“饥餐”、“渴饮”也有合理性。古代杀俘献祭,就是模仿这种血祭。我们都知道,动物有捕食类(predator)和被捕食类(prey)。鹰狮虎狼是前者,驼马鹿羊是后者。前者吃荤,后者吃素。中国古代把贵族叫“肉食者”,人也分吃荤吃素。“文革”后,有人说,西方先进,是因为吃肉多;中国不行,是因为光吃粮食不吃肉。如果真是这样,那匈奴、蒙古、爱斯基摩才是最先进的文明。这当然不对。但战争确实不吃素,征服者皆以虎狼自居,没人说我比兔子跑得快。
手边有本书,叫《血祭》(Barbara Ehrenreich, Blood Rites, Origins and History of the Passions of War,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97),就是从这类话题说起,讲战争的激情,战争的非理性,即“兽性大发”,人的邪火和怒气都是打哪儿冒出来的。在荷马史诗中,英雄血脉里都有一种叫lyssa的东西,经学者考证,就是“豺狼一般的狂暴”(布鲁斯·林肯《死亡、战争与献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鲁威仪的《早期中国的合法暴力》(Mark Edward Lewis,Sanctioned Violence in Early China,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是近年来讨论中国军事传统的名著,其中也有不少笔墨是花在讨论这类问题上面。
下面,我想谈谈中国人的战争观念,和他们做一点对比。
人道先兵
中国重人道,人与人斗的学问特别发达。
战国末年,杀人盈野,是中国兵学的黄金时代。
《鹖冠子·近迭》有段话:
庞子问鹖冠子曰:“圣人之道何先?”鹖冠子曰:“先人。”庞子曰:“人道何先?”鹖冠子曰:“先兵。”庞子曰:“何以舍天而先人乎?”鹖冠子曰:“天高而难知,有福不可请,有祸不可避,法天则戾。地广大深厚,多利而鲜威,法地则辱。时举错代更无一,法时则贰。三者不可以立化树俗,故圣人弗法。”庞子曰:“阴阳何若?”鹖冠子曰:“神灵威明与天合,勾萌动作与地俱,阴阳寒暑与时至。三者圣人存则治,亡则乱,是故先人富则骄,贵则嬴。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是故人道先兵。”
(《鹖冠子·近迭》)
战国秦汉时期,齐鲁之地,最有传统的祭祀是围绕八主祠。八主祠的遗迹至今犹在。八主者,即天主、地主、兵主、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四时主。其中天主、地主、兵主是相当于天、地、人三才。兵主祠,祭战神蚩尤,就是相当人主祠。
血气
欧洲兵法的黄金时代是在拿破仑战争之后。这场战争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理性在当时很时髦。后来,人类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提出疑问:战争是一种理性行为吗?我们真的摆脱了动物性吗?这在今天仍然是一个问题。
“血气”是人类的动物本色。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俗话说,少不读《西厢》(或《水浒》),老不读《三国》。年轻人好色好勇,不像老年人深谋远虑,一肚子诡计,主要是“血气”作怪,荷尔蒙分泌太多,肾上腺素来得太快。
中国人讲战争,也是从“血气”说起(参看鲁威仪书,第六章):
怒者,血气也。争者,外脂(肌)肤也。怒若不发,浸廪(淫)是为痈疽。
(马王堆帛书《经法·经·五政》)
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包于六合之内,托于宇宙之间,阴阳之所生,血气之精,含牙戴角,前爪后距,奋翼攫肆,跂行蛲动之虫,喜而合,怒而斗,见利而就,避害而去,其情一也。
(《淮南子·修务训》)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史记·律书》)
上面说的“气”,既是“酒色财气”的“气”(见《金瓶梅》第一回),也是“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的“气”。
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塌地陷,这种力量,谁也不可低估。
中国的战神
人类的武器,当以木石水火为最原始。石器时代,弓矢、投石器和舟楫被发明,但没有战马、战车和金属制造的兵器。青铜时代,有了快马轻车和利刃,杀人才变成一门艺术。驯化马和青铜兵器,这两项发明最重要。
中国的战争和马有关,古代的军事长官,商代叫“马”,两周时期叫“司马”,出兵前的祭祀叫“禡祭”(也叫“师祭”)。“禡祭”,照例要祭兵器和兵器的发明者蚩尤,或说还包括黄帝(《周礼·春官·肆师》郑玄注)。秦末,刘邦在沛县造反起事,自立为沛公(模仿楚县公),曾在县廷举行血祭,祠黄帝,祭蚩尤,用牲血涂染钟鼓和旗帜,钟鼓是红的,旗帜也是红的(《史记·高祖本纪》)。这种祭祀就是属于禡祭。
战争的特点是壁垒分明。中国古代神话也分好坏人,所有好人(五帝之类),黄帝是第一人;所有坏人(四凶之类),蚩尤是第一人。黄帝和蚩尤战于阪泉或涿鹿,是传说中最有名的战争:蚩尤是“邪恶”和“混乱”的象征,黄帝是“正义”和“秩序”的象征。这个神话最重要。
蚩尤是什么人?是黄帝六相(蚩尤、太常、苍龙、祝融、大封、后土)之首。黄帝六相是《周礼》六官式的一套职官。蚩尤掌天时,相当于天官(《管子·五行》)。但他背叛了黄帝,和黄帝作对,最后兵败身死,下场很惨,是个“失败的英雄”。《世本·作篇》说“蚩尤作兵”。蚩尤号称“兵主”,是以兵器的发明者而著称。秦八主祠,其中有兵主祠,就是祭祀蚩尤,据说在汉东平陆监乡(今山东汶上县西北)。汉高祖在长安,汉宣帝在寿良(今山东东平县西南),也都立过蚩尤祠。他是五兵的发明者。五兵都有哪几种?各书说法不同,主要是戈、矛、剑、戟、弓矢,或说还有殳、钺、铠、盾等等。
希腊的战神是雅典娜(Athena)和阿瑞斯(Ares),罗马的战神是马尔斯(Mars),他们手执剑、盾,有雕像在,不管是男是女,都是人的模样。
中国的战神是蚩尤。在沂南汉画像石上,我们见过蚩尤,他面目狰狞,有如怪兽,头戴弓矢,身穿铠甲,手执戈矛,脚执刀剑,胯下还立着一面盾,很像含牙戴角、前爪后距,凭血气作殊死搏斗的动物。鲁威仪的书,就是用这张图作封面。
武经七书
世界上很多擅长作战的民族(如匈奴、蒙古和满族)都不写兵书(有些民族连文字都没有),很多足智多谋的名将也没有兵书传世。
但中国不一样。
中国的特点,是兵书特别多,也特别发达。数量,见于著录,在四千种以上。深度,很多都是属于战略层次,甚至是哲学层次。这类古书,很早就经典化,两千年后的军人还是读两千年前的古书,不像欧洲,类似著作,要迟至19世纪上半叶才出现。
宋金明清,中国的军人都是以《武经七书》为武举教材。《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这些书,只有《三略》属于汉代,《问对》属于唐代,其他都是先秦留下的经典。
中国的兵书分四门。
四门,即《汉志·兵书略》的“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权谋”、“形势”是谋略,“阴阳”、“技巧”是技术。谋略的地位,显然在技术之上。谋略是道,技术是器。道惟求旧,器惟求新,这也是特点。
四门中的谋略,传世经典比较多,主要都保存在《武经七书》里。中国的先秦兵典以齐地为最发达。名气最大,是《孙子兵法》、《司马法》和《太公兵法》(包括《六韬》)。《孙子兵法》(包括吴、齐两种《孙子兵法》)是兵法的代表,《司马法》是军法(也叫军礼)的代表。兵法脱胎于军法。《太公兵法》则是依托文武图商的历史故事(类似《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讲阴谋诡计的书,其实是通俗兵法的代表。它们代表了先秦兵书的三个类型。《吴子》、《尉缭子》是三晋系统的兵书,地位次之。今本《吴子》是唐代重编的节抄本,也属于兵法类的作品,但水平不如《孙子》。《尉缭子》的内容则与军法、军令有关,影响也不如《司马法》。汉代的韩信是传《孙子》和《司马法》,张良是传《太公兵法》。《三略》就是出于张良一派的传授,乃是《太公兵法》的延续。《李卫公问对》虽然也讨论当时的战争,但言必称三大经典。崇尚三大经典,仍是它的指导思想。
四门中的技术,古书多亡佚,没有经典。阴阳类,只有银雀山汉简中的《地典》是失而复得。技巧类,只有《墨子》讲城守的各篇保留下来。
中国的军事传统,特点是尚权而轻力,贵谋而贱技。这和西方的传统不一样。它对战争现象做超越时空的讨论,优点是高屋建瓴,缺点是下临无地,有利也有弊。今天的我们应该有清醒认识。
了解更多
李零:《大刀阔斧绣花针》
活字文化策划,“视野丛书”
中信出版社,2015年12月
视野丛书,由北岛发起,张承志、徐冰、李零、韩少功、汪晖、李陀等集体呼应,集合了六位中国当代活跃在文艺领域的至为重要的作家、批评家、艺术家,由他们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思考脉络,精选出足以体现这六位作者数十年来思想精髓的代表作。视野丛书高度浓缩地呈现了当代中国极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宝库。视野丛书文字可读性强,面向普通读者,让他们得以循着文化思想的脉络,追踪当代中国的种种问题,获得思考的乐趣。
张承志:《鱼游小巷》
徐冰:《我的真文字》
李零:《大刀阔斧绣花针》
韩少功:《夜深人静》
汪晖:《颠倒》
李陀:《雪崩何处》
长按关注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