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办开学典礼?懂这个道理的家庭,都养出了好学的孩子

每到开学季,央视金牌栏目《开学第一课》就会刷屏。然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因为节目前一段十几分钟的课外辅导广告,在朋友圈被刷屏“吐槽”。

《开学第一课》开播十多年来,在广大观众尤其是中小学生中一直是新学期的“头道大菜”,背负着巨大的期待,稍有不妥自然容易被喷。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有“开学第一课”?为什么各个学校要举办“开学典礼”呢?为什么上课时还要全体起立、老师和学生互相问好呢?

这后面其实都是关于仪式感的大学问。

01
教育需要仪式感

一位高中老师给青榄君讲述了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开学典礼。

那是2008年,她的学校里有两名同学被选拔成为奥运火炬手,参加了圣火传递仪式。秋季开学时,两名同学把祥云火炬带回学校。

那年的开学仪式,没有冗长的讲话,没有疯狂的喊口号,学校组织每个班级选出一位代表,大家围着田径场开始了一场奥运火炬“传递跑”。

每个人都兴奋异常,没有被选中的同学,在“传递跑”结束后,都迫切想要体验一下手握奥运火炬的感受。两个火炬就这样被自发地、热烈而有秩序地传递着。

校长在台上简短地说了几句话:“同学们,希望你们手里传递的火炬,把求知的圣火继续传递下去!”然后静静地看着大家传火炬,开学典礼比原计划多花了近两个小时。

这位老师还透露:“不知是不是巧合,那年升了高三、高二的两届学生,整体都考出了超乎寻常的成绩。”

如今,某些学校不遗余力进行一些浮夸的仪式,让“仪式感”变了味,仪式教育被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仪式感的教育意义。

中国历来注重仪式教育,《礼记》中就有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仪式感不仅是礼,更是内心与外界的一座桥,唤醒人的社会属性,让人变得更加沉静稳重。

世界范围内,开学仪式都受到了相当的重视。

  • 在德国,隆重的开学典礼选在校园或教堂,孩子们穿着漂亮的衣服,校长或牧师祝贺孩子的新生活,老师、家长和孩子还会一起唱起熟悉的歌曲。

  • 在美国,开学第一天,老师会站在教室门口,认真亲切地和每一位新生握手并带到座位坐下——仅是这个迎接动作,就会花费半个多小时,但学校坚持,希望通过这样的仪式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重视”,从而更好地开始新学期的学习。

德国教育学家洛蕾利斯·辛格霍夫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中分析,“仪式能令我们在自由和秩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更有意识地去感觉、珍惜生活中的特殊时刻。”仪式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学校也因此变成了各种仪式最为集中的场合。

02
 为什么“仪式感”有助于学习?

学校强调仪式感,一方面在于仪式对行为的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在于仪式感对学习活动很有帮助。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习很好的“学霸”往往都是非常注重行为规范和仪式感的人。

为什么“仪式感”有助于学习呢?

读了理查德·怀斯曼的畅销书《Rip It Up》,我们找到了答案。适当的仪式感可以给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正能量是有科学依据可循的,而且答案非常简单——表现原理。

什么是表现原理呢?

在我们常规的意识里:当我们心情愉悦,我们会微笑;当我们心情郁闷,我们会皱眉。我们的面部表情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而表现原理说:当我们微笑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会变得愉悦;当我们皱眉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会变得低落、不开心。这与我们的常识正好相反。

表现原理是美国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长期观察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后提出的。

心理学家詹姆斯·莱尔德请了一些志愿者到自己的实验室,让他们微笑或者皱眉,然后报告自己的情绪。实验证明:当实验参与者们作出微笑的表情后,他们感觉自己快乐了许多,体内的正能量正越聚越多;当他们皱起眉头时,感觉自己竟然真的无端生起气来,内心瞬间被负面情绪充满了。

萨拉·斯诺德格拉斯通过让志愿者用不同方式的走路来证明情绪会因走路方式受影响。大踏步往前走的人与拖着步子走的人相比,会明显感到更快乐。

赛比娜·科赫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握手方法的不同可以给对方带来不同的感觉,自然的握手比生硬的握手可以让人在心理上感觉更加亲近。在一些礼仪的书里也强调了正确的握手方法的重要性。

以上的实验证明:你想要的状态,是可以通过行为创造出来的!而“仪式感”,就是这种行为最好的实现方式。

仪式活动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内可以养性: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秩序感、归属感、神圣感;外可以修行:通过手势、姿势、模仿、表演,外化为孩子具体的行为,提高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03
如何利用“仪式感”促进学习?

仪式感,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精神上的礼仪。应用到学习上,能让人的反应能力、思考能力、专注能力提升到高度集中的状态,让孩子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 添置新书包、新文具

有的家长会觉得,旧的书包还没坏,文具也够用,为什么要花钱买新的呢?

其实,孩子是非常感性的,“看得到”新的书包、新的文具,他就会燃起想要“使用它”的欲望。

让孩子亲自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包和文具,也能大大消除假期结束带来的焦虑感,轻松进入新学期。

  • 包书皮

一位名叫“静电鱼”的豆瓣网友说,作为小学老师,她每年开学时都会不厌其烦地建议孩子们把新到手的书包上书皮。

“正常情况下,班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接受我的建议给资料们包上了整齐的书皮。说来也奇怪,这些包书皮的孩子大多学习习惯较好,成绩基本上都在中游以上。”

给新书本包上书皮,不仅能保护新书不易受损,更从潜意识里给孩子形成“尊重知识”的印象,作为一种小小的仪式,它还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认真对待学习的人。

  • “开始学习”的小仪式

新学期有开学仪式,其实“开始学习”时,也需要一些小小的开“学”仪式。用来宣布:我要开始学习啦!

小仪式因人而异,可以是整理好学习用具,可以是告知家人“我要学习了”以示不便被打扰。

青榄君特地采访了身边的“学霸”们,看看他们的开“学”仪式是怎样的?

小A:每次学习前,我会拿出所有要用的学习工具将它们整齐摆好,摆这些东西的时候,脑中便开始构思我接下来要做的顺序,胸有成竹后学习自然效率高。

小U:一定要把散开的头发高高扎起来,不能散落一根发丝,因为我总觉得这样更能集中精神。

小E:不论是上课还是泡图书馆,我总要接上一杯热水摆在桌子的右上角,上课铃响前总要先喝上一口,再慢慢旋紧瓶盖。抬头看着老师,便自然进入学习状态了。

  • 庆祝学习成果

推出《跟着唐诗去旅行》系列节目时,一位家长为庆祝孩子打卡200天,就这么一件小事,她在家里举办了一场小小的派对,肯定孩子的努力,也激励他继续前行。

这是一位多么智慧的家长!

孩子取得好成绩,许多家长都是物质奖励或是口头奖励了事,其实,奖励孩子一场欢乐的仪式,意义非同凡响。

我们感到一些仪式没效果,或是开学讲话、开会令孩子抗拒,是因为我们把仪式感功利化了,总是为了促成某个效果而刻意使用。

不要忘了,真正有意义的仪式,核心在于——开心。

仪式感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每个人的感受机制也不一样。只有孩子在仪式里感受到喜悦、充实、满足等正面情绪时,仪式才是有意义的,才会衍生出更多积极的能量。

所以,如果孩子乐意,不妨给他上述建议;如果孩子不喜欢甚至很抗拒仪式,强求反而会流于形式,适得其反。

中国首位“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

“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

曹文轩教授

选给孩子的阅读计划

徐鲁、汤素兰、王一梅、孙建江、薛卫民

联合力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