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百病——附骨疽

附骨疽

附骨疽是指因毒邪深袭,附着筋骨所致的化脓性疾病。以局部肿胀,皮肤红灼热,疼痛彻骨,呈持续性,推之不移,干骺端深压痛明显,患肢常不敢活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而损伤筋骨。其好发于10岁以下男孩,以胫骨最多,其次是股骨、肱骨、尺骨、桡骨。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诊断依据

1、局部肿胀,皮肤红灼热,疼痛彻骨,呈持续性,不能活动,动则剧烈,溃后疼痛缓解,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由急性转为慢性,形成窦道,骨骼高低不平,反复发作。

2、有化脓性感染病灶,或创伤史。

3、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四肢骨干,尤以下肢多见。

4、X线摄片检查:2到3周后能显示骨影模糊区、骨膜反应、骨质破坏等影像;约4周后可发现死骨。

5、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起病急骤,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血培养阳性,骨膜穿刺可抽出脓液,脓肿穿破骨膜后疼痛缓解。

6、慢性骨髓炎:病程较长,有死骨排出史,或死骨暴露于伤口内,探针检查可在窦道内触及粗糙骨面。

鉴别要点

1、历节风起病缓慢,为多关节游走性肿痛,且肿痛不在骨端而在关节,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不会成脓,多与季节气候有关。血红细胞沉降率快,抗溶血性链球菌素“O”试验阳性可明确诊断。

2、环跳疽痛在关节,不在骨端,髋关节功能障碍,臀部外突,大腿外翻。关节穿刺、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3、骨肉瘤好发于10到25岁的青少年,部位多在长骨骨端,近膝、肩关节,呈钻骨样疼痛,以夜间为甚,局部迅速肿大,皮肤不红,表面可见血管怒张,时有血管搏动感。局部穿刺取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辨证论治

1、临床表现

(1)急性骨髓炎:患者身体虚弱,常有明显的感染病灶或外伤史。起病急骤,初起即有寒战,高热,常在39摄氏度以上,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烦躁不安,头痛,脉数或呕吐,惊厥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早期患处持续剧痛,附近肌肉痉挛,局部皮温增高,有深压痛,患肢保持在半屈曲位,不肯移动,拒绝检查;3到5天后,干骺端出现皮肤水肿,皮色发红,疼痛、压痛和功能障碍逐渐加剧,表示骨膜下脓肿已成。脓肿穿破骨膜流入软组织后,压力减轻,疼痛缓解,但软组织脓肿症状明显,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和压痛,可有波动感。脓液进入骨髓腔后,肢体剧烈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显著。甚则可导致中毒性心肌炎,出现昏迷,休克,危及生命。若能度过急性阶段,3到4周后脓液穿破皮肤,形成窦道,体温逐渐下降,疼痛缓解而转入慢性骨髓炎。

(2)慢性骨髓炎:无急性发作时,仅有局部症状而无全身症状。主要表现有患肢增粗变形,或肢体不等长或畸形,皮肤窦道常有脓液外溢和小块死骨排出,窦道口肉芽组织增生,流出恶臭脓液。急性发作时,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波动性肿块,或浑浊水疱,肿块、水疱破溃后流脓或排出小死骨,伴有全身症状。如此反复发作,则易使病人出现衰弱、贫血等慢性中毒症状。

2、临床分期

(1)初期:局部疼痛彻骨,1到2日内患肢即不能活动,随后出现皮肤微红,微热,肿胀明显,病变骨端有深压痛和叩击痛,伴寒战,高热,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若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则为并发疽毒内陷,可危及生命。

(2)中期:3到4周,局部红肿胀,骨胀明显,全身高热持续不退。X线检查在发病后2周,可见骨影模糊或骨质破坏;4周可见死骨现象。

(3)后期:溃后脓出,初多稠厚,渐转稀薄,脓水淋漓,可有死骨排出,不易收口,易成窦道。此时患处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药线在疮口内探之,常可触及粗糙骨面,死骨排尽,疮口方能愈合。

3、分期论治

(1)热毒炽盛

【证候】患肢疼痛彻骨,皮肤红灼热,肿胀明显,功能受限,伴寒战,高热,面红,息粗,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金银花20g,连翘、黄芩、生山栀子、赤芍各15g,土贝母、当归、天花粉、乳香、没药、防风、白芷各10g,黄连、生甘草各6g.

(2)湿热瘀滞

【证候】患肢彻骨疼痛,不能活动,局部肿胀,皮肤灼热,皮色不变,压痛或叩击痛明显,伴发热,口渴不甚喜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行瘀。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加减。忍冬藤20g,生山栀子、黄芩、赤芍、金银花、丹参各15g,黄柏、车前子、牛膝、紫花地丁、茯苓各10g,黄连、生甘草各6g.

(3)正虚毒恋

【证候】溃后初始脓液稠厚腐臭,热退痛缓,渐转稀薄,脓水淋漓,久不收口,或时发时止,有时流出死骨,伴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虚热,盗汗,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益气补血,托毒透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黄芪、蒲公英各20g,党参、金银花各10g,当归、茯苓各12g,桔梗、皂角刺、炮山甲、苍术各10g,川芎、胡颓子根各30g,甘草6g.

4、药物外治

(1)初期:a.冲和膏、金黄膏、金黄散、玉露膏、玉露散外敷;b.鲜芙蓉叶、绿葡萄根、石菖蒲、生香附各适量,捣烂外敷。

(2)中期:脓成尽早切开引流。

(3)后期:脓腐未尽者,用七三丹、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冲和膏盖贴,或用化腐生肌丹掺生肌玉红膏外敷;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五五丹药线祛腐引流;脓腐已尽者,用生肌散、象皮生肌散外敷。

5、手术疗法常用方法:切开引流术、骨钻孔开窗术、单纯病灶切除术、碟形切除术、带蒂肌瓣填充术、病骨摘除术、游离皮瓣移植术、骨腔植骨术、封闭式引流术、截肢术。

预防与护理

1、注意增加营养,多食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禁食鱼腥发物及辛辣炙之品。

2、急性期患者,宜卧床休息,患肢用夹板或石膏固定,保持功能位,以减少疼痛,防止畸形和病理性骨折。股骨上端骨髓炎患者,最好行下肢皮肤牵引以防病理脱位。

3、慢性骨髓炎患者,避免负重及跌跤,以防止骨折发生。

4、溃后红肿已消,脓水时多时少,久不收口者,注意疮口深处有无死骨残留;注意保护疮口周围皮肤,以防止皮炎发生。

5、切开排脓后,患肢要放在易引流的位置。

6、长期卧床者,要防止褥疮发生。7、疮口基本愈合,X线摄片证实骨骼破坏不严重者,可去除夹板或石膏托,鼓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

(0)

相关推荐

  • 【国医精华】火针--治疗颈淋巴结核 针到病除

    现代医学的颈淋巴结核可归到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瘰疬'中来进行论治. 那么瘰疬是什么? 瘰疬是好发于颈部等处的一种皮肤结核,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称瘰疬.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临床起病缓慢,初时皮下结核如 ...

  • 中医治百病——鼻渊(鼻窦炎)

    鼻渊 鼻渊是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为特征的鼻病.又称之"脑漏"."脑渗"等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本病发病率高,甚可 ...

  • 中医治百病——皮痹(硬皮病)

    皮痹 是一种以皮肤初起肿胀发硬,久则菲薄如纸为特征的皮肤病.相似于西医的硬皮病.本病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亦可见于各种年龄.性别.皮损可发于头面.颈胸.腰腹.背臀.四肢等任何部位.可单发,亦可多发.病程较 ...

  • 中医治百病——云雾移睛(眼科)

    云雾移睛 云雾移睛是因神膏为邪所乘,浑浊不清所致,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蚊蝇或云雾样黑影飞舞飘移,甚者视物昏蒙的眼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玻璃体浑浊.本证可由多种内障眼疾引起,病因复杂,涉及面广,预后随内 ...

  • 中医治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概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等而表现出的一种综合征.本病最常见于1^4~1^5.1^5~81,约占90%~96%,好发于30~ ...

  • 中医治百病——眩晕

    眩晕 一.概念 眩晕是主观症状,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患者感到外界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可见于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低血糖症.高血压病.低血压 ...

  • 中医治百病——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多见于成年人,儿童极少见.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引起髌骨骨折,但以间接暴力多见.直接暴力引起的,多因髌骨直接撞击于地面或受打击所致,骨折多为粉碎性,但股四头肌腱膜及扩张 ...

  • 中医治百病——神水将枯

    神水将枯 神水将枯是气郁化火,津液亏损,泪液减少以致目珠干燥失泽的眼病.相当于西医中的泪腺分泌降低引起的结膜干燥症.临证多为双眼发病,临床上以眼干.口干.鼻干为主要表现.若病情顽固日久不愈,常并发黑睛 ...

  • ​中医治百病——白浊

    白浊 白浊是因湿热下注或脾肾亏虚而致,以小便浑浊不清,白如泔浆,或夹有凝块或小便时尿道口有白色滑腻之物排出,但溲时并无尿道淋漓涩痛为特征的一种病症.本病又称为"溺白"." ...

  • 中医治百病——花翳白陷

    花翳白陷 花翳白陷是因肝经结热,或感外邪,致黑睛生翳,浑浊灰暗,四周高起,中央低陷,形如花瓣的眼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某些角膜溃疡.中医又称"生花翳",是一种边缘性,渐进性的黑睛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