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为李邕所书《出师表》想到赵孟頫的楷书
李邕是唐代书法家,在当时非常有名。他的父亲是李善,《文选》权威专家。李邕少年成名,长大后做官,据说因为骄傲,被上面贬来贬去。但他文章和书法好,贬到哪里,拿钱求文的人就追到哪里,竟靠润笔发了财。最后,他遭到李林甫忌恨,被构陷入罪,大棒打死。惨。
时光荏苒,到今天,我们能确知的李邕书法,仅有几块石碑。如《李思训碑》《麓山寺碑》:
《李思训碑》局部
《麓山寺碑》局部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字,跟墨迹隔了一层,因此,无法确知纸上的李邕是啥样。昨天无意间看到一件墨迹,内容是《出师表》,残存前半,无款。清代和当代学者都定为李邕真迹。放几页在下面:
这字极好,一流货色,比看碑清爽许多。从一些笔画的习惯性写法看,说是李邕真迹,八九不离十。另外,这字让人想到赵孟頫。我们知道,赵孟頫的楷书,因学了李邕而出人头地。赵孟頫传世墨迹极多,楷书如《三门记》,是方笔的典型(学碑的典型),算是他的楷书墨迹里比较特别的一件:
《三门记》局部
有朋友一眼看不出《三门记》和李邕的关系。不急,下面一起来看。
我们将李邕《出师表》(传)、《李思训碑》和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妙严寺记》、《淮云院记》里的单字挑一些出来,做个对比,一者看李赵二人之间的源流,二者看赵孟頫不同书作的变化。
对比法举例:
《出师表》的点
赵孟頫的点
古代楷书大家中,像李赵二人这样写点的,鲜见。这个鸡腿菇点,起笔重,收笔左转(出锋)。为什么要左转?为了写下一笔。这个动作虽小,却透露出赵孟頫楷书的一大特点:楷中有行。也就是说,既然字是写出来的,先后笔画之间就有呼应关系,否则,叫摆字,不叫写字。行书草书,我们叫连笔字,其实楷书也是连笔字,笔断意连。
《出师表》的短撇
赵孟頫的短撇
这种下笔重按、收笔驻锋的撇,也是赵孟頫的特点。
按此方法,看下面的表格:
几番比对之后,我们只能感叹,赵孟頫太善学,又善变。他的《三门记》,给我们提示出学碑的用心之处:第一,方笔是写出来的,不是描画出来的。第二,学碑,轻易不要追求所谓朴拙,弄不好就成了粗野。第三,碑字看着厚重沉着,到了纸上,不能更求厚重,反要有精致流美在里面。就像苏轼的字,很多人觉得重拙,我怎么看怎么觉得精致。
最后,我们选《妙严寺》《胆巴碑》《淮云院记》《三门记》各一页,处理成碑的样子,大家感受一下,跟碑上的李邕更加接近。当然,弄成碑后,墨色的细节流失无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