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都是骗子”,一个孩子的心声受到3400万关注:你会骗孩子吗?

作者:君心微暖

来源:教育(ID:judushu)

最近,知乎上有个话题很火: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都不会去考虑家长的感受?

最开始,这个话题有162万的浏览热度。

一周后,就飙升到3404万的浏览量,还被纳入知乎专题收录:教育100问。

为人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不懂他们的苦心。

带娃难,是很多父母的心病。

这条话题下面,我们原以为会观摩到各位父母的“吐槽大赛”,但越往下看,心里越沉重。

我们没看到家长们的吐槽大比拼,却看到了孩子们的一部部血泪史。

有些答主,已经人到中年,依然不能释怀。

因为题主在话题里,也做了一个镜像拷问:

为什么中国很多家长都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受到最深的伤害是来自家人,尤其是来自童年的欺骗,可能是我们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01

父母食言,孩子就会失信

话题里有条高赞回答,让人看了深感心酸。

这位网友分享了她小侄女的故事:

答主的侄女今年读初二,因为疫情在家上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网课。

爸爸担心女儿学习会退步,便允诺女儿,开学摸底考试如果她能考进年级前十,就奖励一部手机。

然而,在女儿努力奋进,考了年级第八名后,爸爸却食言了。

她没有收到爸爸的奖励和表扬,还受到了一顿打击:

“你这次是侥幸才能考这么好。”

“要是平时,你连前30都进不了。”

“这次考个第8名,你就满足了?那人家还有考第1名的呢。”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糟心玩意儿,你要手机干什么?爸妈这么拼命挣钱供你,你还要手机?”……

深夜十二点,小女孩躲在被窝里,偷偷给姑姑打电话痛哭:“大人都是骗子。”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女孩的那种伤痛。

家长食言,却理直气壮地指责孩子,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好。

在女孩心里,父母爱的是学习成绩,而她只是个学习工具。

据答主透露,小侄女平时很乖,很懂事,很会为大人着想,绝不是那种贪玩手机不自律的孩子。

为了安抚受伤的小侄女,答主带她去吃自助餐,当得知188元/位时,小侄女说什么也不肯吃,非要换家便宜的,还体谅姑姑挣钱不易。

这么懂事,让人心疼都来不及。

然而,当答主找哥哥谈这件事时,哥哥却说:
“你给她买这个东西不是耽误她学习吗?这次考试比上次退了两名,真是废物,我怎么生出这么个没用的东西。”
欺骗孩子也就算了,还对孩子语言暴力,这样的爸爸就是女孩的灾难。

不要再说骗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了。

大人的食言从来都不是为孩子好,而是失信于孩子,无视孩子的自尊。

之后,女孩在父母面前,话越来越少,一天比一天沉默。

被亲近的人食言,那种欺骗真的会影响一生。

小时候,我就有过亲身经历,至今心存芥蒂。

记得有一次家庭聚会,很久没见的叔叔见到我之后,就亲切地对我说:

“一会儿打完牌,带你去买好吃的。”

当时我十分开心,就一直安静地等在牌桌旁。

可叔叔的牌打了一把又一把,好像完全不记得许诺过我的话。

直到最后聚会结束,他也没再提起给我买好吃的事情。

时至今日,不管叔叔允诺什么,我都持怀疑态度,依旧不愿意相信他。

02

教育孩子是交流,而不是交易

看完这个话题,我赶紧去问女儿:

“如果有一天,妈妈答应奖励给你礼物,结果却食言了,你会不会不再相信妈妈?”

她的回答让我很惊讶:

“那要看是因为什么,比起礼物,我更在意妈妈是不是爱我。”

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承诺代表的是对他的态度。

我曾给女儿买过很多礼物和玩具,但从来都不和她做交易,而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爱意。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用奖品去诱惑孩子,去进行学习交易。

现在一些机构为了刺激孩子学习,特别喜欢采用物质奖励的形式(比如:积分兑换奖品,小玩具等)。

慢慢地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会被这些奖品代替。

时间一长,不管是小伙伴们的羡慕,还是奖品的刺激,都会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他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习,是为了奖品和赞美吗?

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渐渐就这样被那些小奖品和小羡慕一点点瓦解了。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物质收获,而是为了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和孩子认真交流学习背后的收获,远比用奖品换来的成绩更有意义。

03

怎么“骗”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课

当然,有时候父母骗孩子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苦衷。

《少年说》中,失业的林大为找到了一份葬礼主持的工作,因为怕女儿不理解影响学习,林大为骗女儿说他是情感咨询主持。

《小欢喜》中的方圆,被裁员后担心影响正在上高三的孩子,每天正常时间拎上包出门假装去上班,实际上在外面无奈地晃悠一整天。

人到中年,难免遭遇不顺,这个时候父母选择在孩子面前隐瞒真相,不过是竭尽全力护孩子周全。

作为父母,不是不可以骗孩子,而是要学会正确地骗孩子。

骗孩子是一门学问,也是家长的必修课。

关于怎么骗孩子,有两点建议给大家:

1、正面引导的谎言,可以说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试验。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他们随意写了一份名单,然后以赞许的口吻将这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保密,确保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

凡是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交际。

一个善意的“谎言”,竟然取得如此大的效应。

可见“谎言”自有它的魅力。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希望得到鼓励,为了鼓励孩子,我们可以适当撒谎。

有一次,女儿要登台表演,但她很紧张,没有信心。

我就故意出去转了一圈,跑回来告诉她:
“妈妈刚才去后台看了一圈,发现他们都没你表演的好,你就像在家那样表演,妈妈相信你肯定是最棒的!”
结果,那次校园活动女儿拿到了最佳表演奖。

谎言的内核在于激励孩子,而不是欺骗。

2、不想实现的诺言,不能说

如果父母压根不打算做到的事,那么千万别跟孩子撒谎。

有的时候父母可能因为忙,或者因为不耐烦而敷衍孩子,对孩子撒谎。

我一个闺蜜就吐槽说她老公是“撒谎精”。

明明不打算给孩子买奥特曼,却对吵闹的孩子说:

“你一边玩去,别打扰爸爸,爸爸明天给你买奥特曼。”

明明不打算给孩子操办生日party,却经不住孩子软磨硬泡答应孩子说:

“没问题,你把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请上,爸爸给你办一个超级好的party。”

结果自然是什么都没做到,孩子对爸爸失望至极。

对于孩子来说,希望过后的失望比从来没有过希望更打击人。

如何“骗”孩子,家长们一定要学会灵活运用,不要觉得是自己的孩子,怎么骗都没事。

总之,鼓励正面引导,拒绝实质欺骗。

04
简尼尔森说:“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
父母信守承诺,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最后,我想对那些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父母说:

每个孩子都深深地爱着父母,比起礼物他们更想要父母的肯定和理解。

在孩子看来:

父母信守承诺,就是对孩子的认可和肯定;父母欺骗食言,就是对孩子的否定和抛弃。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真诚地爱孩子、对待孩子。

成为孩子心目中最温暖的存在。
本文作者:君心微暖。来源:教育致力于为0~15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