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月华天街与玉虚宫
月华天街之妙,在于它介于“凡”与“神”之间,是道士与山上居民杂居之所。月华街现有古道房8座,还有许多徽派民居,它既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游人住宿之地,是民居、宫观与院房组成一个密集的综合建筑群。最好的一点是,与其他著名风景区相比,齐云山可算是一个少见的清静之地。
天官府边上有一条石板路可以向上。
向下一看,就是一个十分简单美妙的山间小村模样。
民居后面的山坡,是一层层绿油油的菜地。经常看见有人在讨论佛与道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道家修行之人生活基本是采取自给自足,这也算是印证了吧。
继续往高处,整个道家古村的风情尽收眼底。
不可否认,我喜欢这样的飞檐翘角,我也喜欢这样的错落层叠;我喜欢翠竹的前呼后拥,我更喜欢红叶的卓越风姿...
后面小山峰顶还有一个两层的亭子,后来时间仓促也漏掉了,估计应该是赏月楼。
赏心悦目的翠绿菜地,崎岖延伸的石板小径,我忙于陶醉之中,竟然忘了往上爬,看一看山的后面有些什么...
下山,回到天官府。
天街一路向下了
我真佩服那第一个想出要在这里定居的人...
这一段还有若干老房子保存下来。
干净整洁的石板路,错落交叠的马头墙,看起来就十分舒心惬意。
“三元宫胡伯阳房”,看来就是传说中的伯阳道院了。
山上房屋的安排可以用疏密有致来形容。中间有一块辟为休闲区域的平地,前有“涌泉”,后有银杏,空间上高低、虚实结合,大方得体。
几个孔洞居然是盛放落叶之用。
上到高处,前面出现分岔路口:往西,去往另一道家名胜玉虚宫;往南,标志写的是齐云山最高处。现在回想起来,赏月楼应该就是往南这条路上,但是,玉虚宫来得更重要一些吧...
小样,瞧你那表情,居然敢对我一脸嫌弃???...
一路都可以俯瞰天街美景。
偶尔,从树缝中间,可以偷瞄一眼香炉峰。
开始向上
来到这个转角,已经是月华天街的最西端,也是从入门算起第四座山峰。
小庙宇叫五显灵宫,估计供奉的是五显大帝。
五显大帝,又称五圣大帝、五通大帝、华光菩萨等,姓马,名灵耀,民间俗称马王爷、马天君、马灵官,是广东,福建等地重要的中国民间信仰之一。的确,我在福建见到很多次了。
转过来,无限风光在险峰...
仍然是清幽得不染尘世烟火的小径...
霞外奇观
下面半山腰居然也有一个水池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是之前在众妙之门前的,属于常态的赑屃。
碑记左侧还有高浮雕的石人石马。石人须髯如戟,虎目圆睁;石马则昂首嘶鸣,跃跃欲驰。可惜不知所雕何人?总感觉有点像张飞。
下去就是齐云山现有最古老的道观--玉虚宫。
岩壁上的石刻“飞雨”二字,应该是指丹霞岩壁上经常出现的滴水甚至出现小瀑布之现象。
玉虚宫,为道教宫观,又称老殿,位于齐云山紫霄崖下,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养素道人汪泰元与其徒弟方琼真募集资金创建,主祀真武大帝。
道观紧贴丹崖,筑工精巧;门庭高阔,气势雄伟。
前面廊道还有专门凸出的四角栏杆位置供安放香炉。
银河泄碧
玉虚宫,从右到左依次介绍。
最右侧,治世仁威宫。大门为两柱单间三楼红石牌坊,高15米,字匾刻“治世仁威宫”,脊角雕有鳌鱼。此坊建于1520年,为道士汪泰元、方琼真、汪相和募建。坊联为:看岩角东亭塘头西馆袤延街下皆为道教信徒,有齐云白岳耸翠紫霄掩映其间莫谓登仙无路。
里面供奉的应该是真武大帝。
中间为主体玉虚阙,即玉虚宫。大门为四柱三间五楼红石门坊,坊高17米,精雕细琢,气势宏伟。此坊建于1515年,汪泰元募建。坊联为:徽郡称秀区望对峙黄山天都多藏隐君子,海阳果胜地登最高白岳玉虚争拜活神仙。
这张供桌是需要特别注意一下的,整石雕刻而成,再上了油彩,当真是五色斑斓、光彩华丽。
玉虚宫左侧为天乙真庆宫,同样大门是两柱单间三楼红石牌坊,高15米,建于1517年,汪泰元募建。坊联为:既登白岳又险紫霄与独耸五老诸峰吞吐浮云凝朝日;高挹苍穹远招黄海摩多心万人之碣允称仙境旧阉基。
其上崖壁有“东南名岳”石刻。
雕刻手法以浮雕、透雕为主,人物造型立体生动。
这位神仙是谁就不太清楚了,但是从人物底座来看,这些应该是石雕像而不是塑像啊...供桌则雕刻有麒麟、鳌鱼形象。
嘉靖年间的题诗。
天乙真庆宫檐角上方石壁刻有“紫霄崖”三个楷体大字。
紫霄崖,属于丹霞地貌崖状景观,东西横亘170米,海拔580米,是丹霞地貌沿断裂面崩塌及流水溶蚀、风力侵蚀而形成的丹霞崖壁景观。
旁边草地躺着一只土狗,瘦骨嶙峋得让人有些不忍。道士清瘦,狗狗也跟着吃斋了...
原来,小狗狗是有使命的--守护边上这方碑刻。
玉虚宫西墙侧的这方石碑,全名《紫霄宫玄帝碑铭》,唐伯虎撰,俗称“唐寅碑”,十分珍贵。记得有介绍说齐云山共有唐伯虎撰写的碑刻三方,这其余两方,却叫俺老牛上哪里去找?
下面又是少见多怪的时刻:此碑的龟驮碑的形制十分罕见,碑刻下有方趺座,而且又墩在龟趺座上;龟趺不是驮碑的正面,而是驮碑的侧面。
寻找哪怕是十分细小的差异,这也是我看古迹的最大乐趣之一了。
石坊字额刻“云龙关”。
原来,玉虚宫通道两端入口分别设有云龙关、风虎关两座石坊,乃用以聚气。
继续往北
沿途也有许多石刻
走到一个东西与南北向交叉路口时,眼前出现的是这样的美景...五座连绵的山峰在雾中若隐若现,原来这叫“五老峰”。感觉跟广东平远县的五指石十分相像。
五老峰,为峰丛状丹霞地貌景观,海拔560米,是沿垂直节理流水溶蚀、风力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共同形成。五座山峰参差为群,犹如五位仙道躬身面北,拱揖参谒,故称“五老峰”。
网上找来两张照片供大家参考。
如果继续向西走可以到紫云关,再往南就可以到达另一个景点--方腊寨。相传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曾在此安营屯兵,筑有军寨,故名。现犹存方腊洞、天地、石臼等遗址。
方腊寨也有开发,做有500米长的凌空栈道,有时间的可以慢慢欣赏。从方腊寨转向东南最后往东走,那么就会走到之前所说的最高峰--赏月楼处。兜了一大圈,重新回到“涌泉”附近的道路分叉口。
之所以啰嗦这么多,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告诉大家齐云山大有可行,并不是像某些攻略所言三个小时就行了。以我的脚程,还不得不放弃方腊寨和紫云关,实在是时间紧迫...以后有机会再弥补吧。
往回走,向北是下山的路了
这路通向齐云山北门--会仙阁。这里是齐云山的北登山线路,也是很多徒步爱好者的挚爱--从坞口村开始徒步,路上也有些景点如月霞洞、白云阁和古廊桥等。会仙阁还有路可通往漂流码头。
重新往玉虚宫方向回走。
大约在云龙关牌坊附近,沿着陡峭的石梯爬上山顶的一座小亭子--毓秀亭。
站在亭子里欣赏风景。
小心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脚下的毓秀亭忽然显得那么渺小...
五老耸翠
山峰中段有一圈环形道路,这边石阶就是通往玉虚宫的下山道路。
有点一线天的感觉
重回唐寅碑,小狗狗仍然坚守岗位。
这站姿,给个忠诚卫士称号实不为过啊...
摩崖石刻为“紫玉屏”。
你说你,好好的狗不做,装啥子狐狸嘛...
白岳长生楼,原是始建于明代的道院,现在也成了民宿。
巍峨耸峙的丹峰与连片的徽式马头墙交相辉映,奇妙的道家文化与世俗生活的水乳交融...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天街啊...石栏杆外便是万丈深渊。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长生楼西边有一片难得的平地
石砌栏杆的水池。这么高也有水可存,真不愧是仙山福地。
山崖最西边,也是一座道院--东阳道院。这也是齐云山所剩为数不多的几座道院之一了。
事实上,道教正一派的组织相对比较松散,戒律也不甚严格,可以娶妻生子,非斋也不忌酒肉,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齐云山的道徒不仅有妻室儿女,甚至连妻室儿女也一起随同住在道院宫房中。平时则从事生产,与普遍人无异;只有事主来邀求或有关道教节日时,他们才脱下俗衣换上道士打扮,做起传统科仪。所以,所谓的道家小村,估计除了道士,就是道士们的家属了,跟传统的中国农村聚族而居并无两样。
重回天街。按路牌指示,分岔路口左边有“小壶天”。
下来的石级。
知神道善碑。
下方平台山崖边围有水池,储存的是山泉之水。
继续向下,有狭径通往小壶天。
原来你是这样的“小壶天”!我承认我是彻底被惊艳到了...
小壶天坊,为红色砂岩筑成如壶形的门坊,始建于明代中期,高约2.5米,上镌“小壶天”三字。
壶指的就是葫芦,是道家炼丹的必备品,也算得上是一件道家仙物了。葫芦形门坊,主要是为了聚住一腔仙气,里面就是道长们闭馆修炼之处,自然也是道家魂之所系了。
小壶天,一个藏身于悬崖绝壁之间的洞穴,十分符合清净隐蔽的修道条件;同时,它又凌驾于群峰之上,栖于云雾之中,汲天地之精华,正是实现天人合一、得道飞升的最佳地点。
有那么一刻,想着干脆就留在这里隐修好了....
过了壶门,入内为一狭长的石窟,长20米,宽3.3米,高2.5米,上仰崖壁,下俯深涧,险绝处以石栏围护。洞中道教遗迹不少。
石栏望柱所雕石狮,双目如炬,仪态威严。
摩崖石刻,“元液”,刻于明万历年间;还有“石上流”、“无量寿佛”等...
说的就是这“一线泉”,甘冽清甜,四时不涸,谓为奇观。
崖顶原有传为“张三丰手印”的痕迹,后被鉴定为恐龙足迹。估计是风化严重,加上没有明确指示,老牛怎么看也没看出来...
壶门外栏杆望柱头雕刻仰覆莲,青苔满布,看起来格外古朴清幽。
回到水池所在平台层,有红石桌凳供人小憩。
开始沿天街下行
这门有点意思,上面门额写的是“梅轩道院”,下面石质门楣上刻有“孙淑一房”,用途产权分别说明啊...
下来,就到了表明齐云山与皇帝之间联系的一家道观--太素宫。
宫前石栏杆望柱刻仰覆莲图案,中间有仿木构件红石斗拱四角亭,焚纸的。
太素宫大门正对着香炉峰,景致绝佳。这个香炉够大...
太素宫,原名佑圣真武祠,占地1600平方米,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是齐云山的主要道观之一。祠中所奉真武神像相传为百鸟衔泥塑立,灵应昭著。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龙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頨奏令道众赴齐云山为皇帝建醮祈嗣,果获灵验。于是皇帝敕令扩建真武祠,改名为玄天太素宫,遂成皇家道场。
据徐霞客记载,太素宫“宫北向,玄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色黧黑。像成于宋,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庭中碑文,世庙御制也。左右为王灵官、赵元帅殿,俱雄丽。背倚玉屏即齐云岩,前临香炉峰。”围绕该宫建成的街道,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月华天街。
入门大殿内供奉有王灵官像。
二进元辰殿。
两边各有“金库”和“银库”一座。不差钱...
中间的这个石雕大香炉可是件稀罕的古物,成于万历丁已年(1617年),已有四百岁高龄了。
中间是一座红石拱桥,两边石质栏杆。
走到旁边方可看见水池
元辰殿上方还挂有“灵钟白岳”四字匾。
里面供奉“先天道姥摩利支天紫光天尊”。
这个,查了一下,应该就是“摩利支天大圣圆明斗姥天尊”,是道教信奉的女神,为北斗众星之母,故名斗姥。斗姥元君乃先天元始之阴神,因其形相象征道体,故又称“先天道姥”,谓为象道之母也。号曰“紫金妙相元君”、“圆明道姥天尊”、“圣德巨光天后”、“九灵妙中天焚斗姥元君”、“斗姥天尊”...等等。
斗姥相传原为龙汉年间周御王之妃,名紫光夫人。生九子,初生二子为天皇大帝、紫徽大帝;后生七子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星。四头八臂乘七豕之车,现紫金巨光,大施法力,而扶危护驾。以能消灾解厄,保命延生也。
三进为重檐歇山顶宫殿建筑,也就是主体--太素宫。宫前悬挂“普济众生”匾。
大殿联测各有小院,估计是修行之所。
左侧有外八角内圆古井,是否寓意方圆之道呢?
右侧则是一口月牙井,井圈为整石所雕,十分稀奇。
加起来会不会是暗指日月(阴阳)?
出了太素宫,继续回程
天街开始往上
榔梅苑,原为榔梅庵。明嘉靖年间,道长方琼真从武当山携榔梅植于此并建道观,名榔梅庵,也是徐霞客两上齐云山得下榻之所。
真武殿。前面这些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榔梅了,可惜还没开花。
可以俯瞰隔壁的太素宫
悬崖边上的梅轩道院,让人仿佛置身梦幻世界...
天街错落,山色渐晚,一切回归静谧。
偶尔有几个过夜客在走动。冬日下午五点,缆车已经停开,我必须走路下山了。
本来,这可以成为我的盘中晚餐...
暮色苍茫中的天街愈显清奇。
沿着侠客古道下山。
古道长约1.5公里,建有亭子13座,十三亭依次是:仙关亭、步云亭、环峰拱秀亭、登高亭、中和亭、白岳亭、凌风亭、瞻敬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云水亭、渐入仙关亭、望仙亭,素有“九里十三亭”的美称。这里的九、十三都是道家谋划整山布局时刻意所求。“九”为易中天数之最,至阳;“十三”取象龟背上的版纹。龟为水之精,至阴。可见九里十三亭蕴含了阴阳和谐、健康长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