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木镇常家村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再补充一点背景资料。如前所述,恭城这些古村落在当地叫作“屯”,是从古代兵屯发展而来,所以有着本地一些鲜明的特征。一是规模小,村子普遍不大,大多几百号人而已。二是村庄一般呈现为封闭式的村寨,开有若干带有警戒和防御功能的村门。三是村子里一般还建有用于防御用的碉楼。后面这两点与当地连年战乱、匪盗出没的治安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栗木镇常家村,位于栗木镇南方约8公里处,距县城25公里,全村220多户共计1000余人。这算是一个大村了。常家村临河而建,位于湘桂古水道(今恭城河,古名乐川水,又名茶江)上,原为前往下游恭城县乃至省城桂林的水路,便利的交通引发的商贸活动造就了常家村昔日的繁华;村子背靠寨子岭,前有龙虎河,右边是栗木河,两河在村前往南百米处交汇,形成一片肥沃的冲积平地,三面环水,宛如半岛,地理位置极佳。也正因如此,常家村这块土地有人居住的历史已有千年之久。明代以前,此地原名大立村,为朱、姓、刘姓聚居地。后明代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与李氏所生的四个儿子(长子仲馀、次子仲灵、三子仲豪、四子仲颜)迁徙至此并定居下来,此后常氏子孙兴旺,逐渐超过其他姓氏人口。明朝时将巡检司衙署从龙虎关迁至村中,改为镇峡巡检司衙署,称常家司(清朝宣统元年撤销),到清初改名为常家村,常家在此居住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入村。村子正好处于龙虎河和栗木河交界之处,颇有些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景象,山灵水秀,风景极佳。河中有一条小水坝,也是两岸通道。
这幢三层楼房,造型十分奇特:前面的三层楼房,其坡屋顶与后面房屋垂直交接;后面是两栋三层硬山顶楼房,中间有天井;券窗的设计带有西洋风格。感觉以前大门应该开在侧面。按标识来看,此楼应为常竹平故居,开酒坊的。
稍北有村民活动室。前面有几块碑记,可算是常家村宝贵的历史资料。
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所立碑记。大意是皇帝对常家一官员进行表彰,赠其父为奉直大夫,封其母为宜人于戏。按明清两朝规例,这个儿子的官职在五品以上,厉害。
做有腰门的凹字门楼。
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出常家村的古建筑比石头村明显高出不只一个档次。
门当石雕刻的折扇。寓意“善”,也有辟邪之用。
就算是略显残破的门楼,小小的户对上雕刻精细的松鹿灵芝,下面雕刻覆莲,加上精美的配色,也是一件不容小觑的艺术品。
八卦卦象的户对,在桂林贺州一带深受喜爱。
封火墙上有灰塑、彩绘装饰。
灰塑松鹿寿星图。
凹字门的卷棚廊。
悬臂梁与垫板均有彩绘雕花。
雀替也一样
脊角威武的狮子正极目远眺
鸟语花香
往西北角走,见到一个貌不起眼的院子,这就是武举人常静纯故居。
前面是简单的院门。
里面十分开阔,是一个三合院式。
正屋三开间,中门凹入。
两侧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
柱础是八角石柱上加石鼓。
到了村子西北角,这间古屋标识写的是“常静德故居”,导游图改成了“常静嘉故居”,三开间两层砖木结构。
美丽的花蝴蝶。
脊角的灰塑图案就更为丰富多彩了。最上有爬狮,下面是骑鹤仙人,第三幅是一个人踩着龙头,第五幅应该是登科后了。
这边的人物造型同样十分生动。
正门上方有卷棚檐,月梁上红色的浅浮雕花纹十分明艳。
接着有一段古商业街道,沿街古铺面林立。
这间貌不起眼的小平房门上贴有“开平宗祠”字样。恭城的古村落里祠堂并不多见,不知道是因为人口少没有修建,还是如今已经破坏而难觅踪迹了。
这一带的村道边,还保存有几棵高大茂盛的古樟树。这本来就是古村落的标配啊...
走到适才提到的小水坝边,中间有开孔供水流通过。
回到村子中心,见到一个旧时的村门--大闸门。
大闸门进去的巷道,也保留有几座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有常继恩、常继本和常克祖故居。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常克祖故居。
门槛石所雕刻图案十分罕见:两侧为蝴蝶鲜花,再往内是两只凤舞祥云,最中间的图案居然是“凤凰衔书”!老牛第一次见到。
这就是传说中的“凤凰衔书”了。凤凰衔书,典出《春秋元命苞》:“火离为凤皇,衔书游文王之都,故武王受凤书之纪。”本意谓指帝王受命的瑞应,后亦以“凤凰衔书”谓帝王使者持送诏书。又如汉焦赣 《易林·泰之益》曰:“凤凰衔书,赐我玄圭,封为晋侯 。”
入内为天井,以规则大小的鹅卵石铺成铜钱形状;正厅三开间,中间为明间,做客厅用途,两侧为厢房。
松鹤延年图。
接下来的房子开有月门。我怀疑后面这些没开门的房屋就是导游图中所标注的常继恩、常继本故居。
庭院深深,竹篱挂绿,颇有些杨万里笔下“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的感觉。
不经意的角落,有着不刻意的美...
这个大门就有点意思了,有点类似广州西关大屋的趟栊门。两广地区潮湿炎热,趟栊门可起到通风透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