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条店里的汤和羊汤店里的饼

这世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每一个喜欢美食的吃货,都是对生活爱到淋漓尽致的人。

1

对美食的追寻,大概有怀旧和慕名两种原因。

怀旧版最经典的莫过于相声版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用各种菜末琐屑、案板上的零碎巴脑儿甚至馊了的豆腐、剩饭小米胡乱煮成的一锅汤,对饥肠辘辘的乞丐来说,无异于珍馐美味,这饥寒交迫中的难得味道,便一直存留在未做皇帝之前朱元璋的记忆中。

多年后,他坐上皇位,吃遍了各种宫廷美味,越发怀念那份“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味道,于是找来最御用厨师,开始炮制正宗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当然非常不理想,再也没有当年那份乞丐时期品尝到的味道。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口味也可能如此。吃精致的东西吃多了,再去吃大锅煮汤且原材料都是剩余边角料甚至馊臭变味,肯定寡淡无味甚至有怪味,至难以下咽。

这个原因,应该是经典的“时位之移人也”。

难以忘怀的口味,有些是当年的特殊时期,那时候、那身份、那境地下,有如此口味,不见得下次还有,更无法保证以后再有。

因为再也不会有如此情境,也便不会有如此口味。

“某个时候的味道”。因为不会轻易回到那时候,我们还容易过多美化它,无形中拔高它。然后抱着极高的期望值去品尝,的确会与真实口味间产生极大落差。

另外,食材的改变,导致口味得难以复原。

有一部分口味儿,再也难以寻到。比如:没有添加剂的面粉,不吃激素的动物,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的蔬菜、水果。没有相应的好食材,怎么可能找寻到好味道?

小时候的骨头肉,一年只有年三十儿一天才能得到,骨头肉从热锅里捞出来,抹点儿盐就啃,或者将肉丝撕成小块儿,放小碗儿里加盐加醋吃,因为少,每人只能吃一两块,那真是无上的美味!

那是一年才长成的一头猪,多数是自家喂养或邻居喂养,亲眼见它吃剩汤剩饭,玉米面儿烫成的猪食,我们辛苦拔的野菜,生长全程没有一丁点儿饲料,更不会有“四月肥”这种快速出栏。

生长期内长肉,是日积月累一两一两的真实发生,没有激素的快速催吃催眠,不是“三步当一步走”的速成猪,是扎扎实实地生长的,有本真的口味儿的。

如今养殖业,全部都是快速呼啸而来,各种家畜动物都缺乏脚踏实地的生长,口味儿逊色也理所当然。

蔬菜、水果的高产、对口味的刻意追求,不得不有了“甜蜜素”等等东西的参与。

食材保证不了,当然无法保证口味。

怀旧版再吃出当年口味的,有吗?

或许有,那应该是吃惯了繁杂工序的“茄xiang”之类的贾母、王夫人之流,再去吃刘姥姥家晒得萝卜干的清淡。

2

对于慕名去追寻美食这个事儿,一般有两种结局,一是果然名不虚传,或者是不过尔尔。

人人喜好不同,千人千口味儿,名声在外的美味就算是大众化,但绝不会满足所有人。

全聚德烤鸭和狗不理包子,不知是是否正宗,还是口味儿与众不同,居然感觉有“平常”之嫌。

这次专门儿去陈集吃油条,是慕名而去。

孤陋寡闻的我,是半月前才听说的陈集油条,不过瞬间就随风了。昨天忽又说起,才恍惚记得似有此事。

对于豆腐、豆腐皮儿、锅饼这类东西,感觉越是偏远的地方,手艺传承得会越好:家传秘方工序,良心传承,保障品质,不毁招牌,感觉他们淳朴到不会太去追逐利益,所以这一类还比较相信。

而油炸食品,本身就不宜多吃,而且平生第一次吃油条,也没有留下特别美味的印象。

小时候得腮腺炎时,窝头儿嚼不动,一般生病都是能吃点好东西,爸爸特意从县城给我买来油条,还是不敢咀嚼,只好泡水吃,也就是说,在油条进驻内心美食意识的第一步,就是以泡水吃这种蹩脚形式出现,所以,口味远不够好。至少不如“油煎知了龟儿”和“抹盐的年三十的排骨”更易留存长久而美好的印象。

但听说小城上亿身价的人都去吃陈集油条,便愈发感觉非去尝尝不可了。

3

常见的油条是单根儿或双根儿,硬挺,拿筷子抄起来时不会变形弯曲,颜色金黄,外酥里嫩,特有嚼头。如这两根儿并列,则两根儿贴合处,颜色淡黄,较软。

陈集油条与此大不相同,两根儿并列团成环状,下锅,炸不到酥脆便挑上来,放在一根探出在油锅上的竹竿儿上滴答油。

油条很柔软,抄起来就松软下垂,咀嚼起来不太费牙。

我仔细闻了闻,也有一种食用碳酸氢氨的味道。

问及所用油,说是卫生油,是棉籽油经过提炼的一种。这个炸油条的,如今是一个“油条老店”门店,说祖辈就炸油条,如今传到第三代,已有30多年历史。街头快餐小摊儿能传承这么多年,实属不易,也应该有突出特色。“软”是不是就是他的特色呢?

老板娘说话干脆利落,语速又快,生客对要什么要多少稍有迟疑间,她已帮你做主,要多少,喝什么,火速搞定,很节省时间的。尤其是选择纠结症,她应该专治。

许是听说有名,便怀了极高的期待,搜寻记忆,大概“永和豆浆”承诺的使用油绝不超过两小时的油条,化肥厂家属区东侧,按根儿卖的油条,北关早市带有黑芝麻的长根儿油条,这些稍有印象的,如果相比,陈集油条略显平平,它只是好嚼得很,对牙口不好的人来说,轻松了不少。

后来一度怀疑,对“名吃”如此不感冒,是不是自己味蕾有问题,或者是人口味奇特到别扭?比如,喜欢吃咸鸡蛋的蛋清而不是流油的鸡蛋黄,不喜欢吃死面饼和菜盒儿。

无法过多苛求路边摊的就餐环境,但长长一条街上,见到的人最多、最兴盛的早餐点就是它了,应该是名不虚传。

路遇熟人,也说这里的油条好吃,出名。

大概某些爱好软油条的人吃惯了累牙的,便极推崇此处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神圣美食”,有认为黄屯的好吃的,也有认为妈妈家附近的更有特色,只能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旁边一对中老年夫妻,要了大碗的豆腐脑和不少的油条,这类比较难消化的搭配,估计吃完了它,一天都不会饿。

食客们好像都是老主顾,没有特别好奇的,对口味儿没有过多的研究、挑剔、品味的,大家闷头咀嚼,各自在时光里享受着早餐的美好。

慕名而去追寻的美味,要么是品尝后,带去更多人吃;要么是尝试了最经典的名吃后,却感觉里面辅助的东西更好吃,比如:油条店里的汤更好喝,羊汤店里的饼更好吃,某饭店里的小咸菜更美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