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10)
古镇崇仁和早期裘氏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授命裘广为会稽太守。裘广有祖父裘瑱随同,从渤海郡南下赴任。过钱塘江时,恰逢孙策宣布自任会稽大守,更换会稽诸县吏,遂占有会稽郡。皇命的会稽太守裘广没法到任。裘广选择了剡县,隐居下来,后来定居崇仁。正如《剡录》所说的:剡县自汉以来,成为官吏隐居避灾的福地。说不定隐居官吏指的正是他,因为汉代没有第二位官吏隐居剡县的信息。会稽太守裘广是崇仁的裘氏始祖。
东晋末年(公元388年—公元428年),裘忻的五世孙裘能迁入剡县,裘能的部分后裔也居住崇仁。
安史之乱后,为避战乱,大批北方人向南方迁移。建中元年(780年),陕西传言德宗皇帝要迁江南,陕西迁往越州的人口更是骤增。裘颖川和积川两兄弟也从陕西肃州随着南迁人流,来到剡县。进了崇仁, 弟弟积川安顿在崇仁。哥哥颖川继续东进,落户四明裘村岭。
如此,唐末前崇仁已有相当数量的裘氏人口。有忻祖后裔,还有广祖一脉。据柏荫下裘氏家谱记载,两宗系图,昭穆伦序,清晰了然。
唐大中十三年十二月除夕前(860年1月),裘甫率裘氏盐帮在象山县玉泉盐场起义。860年5月10日,王式平剿裘甫起义军入剡,第一个动作就是以捕杀内奸为由,大批捕索斩杀平民军吏。起义军家属和没有参加起义的裘氏人家被杀戮殆尽。
860年7月裘甫起义失败后,剡县的裘氏有的英雄就义,有的逃离家乡,有的改姓“求”氏,从此裘氏在剡县销声匿迹。
远离家乡的,有去江西抚乐古溪的,全国唯有古溪的裘氏把裘甫骂了一通。还有去福建霞浦县的。去霞浦的裘氏可好了,南宋时候出了裘钰和裘暨兄弟两进士。改姓“求”氏的,主要是在附近奉化、天台隐伏下来。
唐义门派在剡县原有忻祖、广祖两裔,脉络清楚。裘甫起义失败后,唐义门派东奔西散,现在只能确切知道奉化裘村、天台山头、玉湖、东林等诸派是忻祖派。但没有资料指出哪里还有广祖的后裔。
唐末至北宋,剡县裘氏消失,古镇崇仁才有张、王、李、段、白五姓之说。此前,从东晋至唐末(公元196年至860年)六百多年的崇仁古镇的故事可能与裘氏有关,所以,我计划把崇仁的传奇故事,也搬上裘氏史话。
唐宋时的崇仁、永富两个毗连乡,村落星布,人口稠密。据北宋《剡录》记载:“崇仁乡分:感化、霞邱、静林、归善、爱敬五个里。永富乡分:克逊、西清、东阐、余风、禅房五个里。”后来,由于战争、灾疫、迁徙、械斗等原因,人口锐减,一些村庄毁灭成废墟。在近代的田野上还能多处发现村落的废墟,出土古代成批生活器具。说明那里曾经是先祖们居住的村落。
崇仁一村的村前(清泉)坟棚六十年前明显可见民居废墟,地面上有大批碎砖瓦砾。
崇仁七八村北施家山,发现汉-南朝鱼纹、钱纹等墓砖。采集有汉代陶罐、壶;晋代青瓷罐、壶、碗等。1981年清理宋代石室墓1座,出土瓷碗、罐等随葬品。
乌石弄村周围,发现汉-唐代墓葬多座。地面有许多汉、晋墓砖、陶瓷残片。采集器物有:汉代铜镜、陶壶、罐;晋代青瓷盘口壶、双系罐;唐代瓷碗、盆等。
亭山村东山坡上,曾多次采集到汉代陶罐、壶、铜镜、钱币;晋代青瓷盘口壶、罐、猪圈、鸡首壶。南朝青瓷盘口壶、罐、碗;唐代瓷壶、灯盏、碗等随葬品。
绕溪村西南雨钱山,暴露大量晋-南朝墓。曾出土晋代青瓷盘口壶、罐、鸡头壶、虎子、鸡舍、灶、碗等器物。墓砖有鱼纹、钱纹、书册纹等纹饰。
从汉代到唐代出土的文物,主要地点在崇仁乡,不是永富乡。说明奉化、天台裘氏宗谱关于裘氏从汉代到唐代居住在崇仁的记载是确切的。古时的崇仁与现代的崇仁地域略有不同。这些出土文物上是否有文字或其它内容可供分析研究,提供当时信息,且待文管部门的研究工作有所进展,进一步发布消息。
长善畈遗址:古墓官墙留悬念 地窖古钱费疑猜
崇仁大桥头西的一坂土地,叫长善畈。人们曾发现过长善畈两处古代遗址,两个神秘的谜。
第一个谜是一座古墓。长善畈在崇仁江西畔,曾有过一座古墓。不知道古墓建于哪年哪月哪个朝代,也不知道墓主人是谁。只能估计古墓规格很高,墓主人可能是位王公贵族或山越酋长。墓前有供百官祭祀、休息的建筑。
南宋前,古墓地面部分已消失,其它祭祀建筑也毁灭。幸好清代还能见到百官祭祀时休息场所残留的一堵矮墻,人称“官墻”,这个事儿还总算被留传下来。
联想附近有个村庄名“官庄”(官葬的谐音),这一片地方可能有古代高官的墓葬群。
第二个谜是数坛窖藏古钱币。也是在清代的长善畈,农民开垦土地时发现离地面一米深以下,是一大片瓦砾堆。有人从那里还掘出一块石板,石板下面有个地窖,地窖里有数坛古钱币。不知道古钱币藏于哪年哪月哪个朝代,只知道古钱币深受铜绿腐蚀,稍触摸,即毁形成粉末。没有留传下来,这些钱币的形状,上面有什么文字。按此推测,这里曾经是一个古村落。
土地庙
崇仁中街与上街交界处的西边,蟹眼井旁,原来有一座显应庙。紧靠显应庙有座小土地庙。过去每年二月初二土地神诞日(叫春社),必定演“社戏”,祭祀土地神,求土地神佑禾苗,御灾害,保护一方土地。
我国殷商时期就有祭祀土地神的活动,那时的土地神指大地。后来,土地神有了人身,称为福德正神。周朝总税官张福德,为官廉正,勤政爱民,享年102岁。逝世后,恩佑一农户脱贫致富。百姓感恩,诚信其灵验,尊为土地神,合资给张福德(福德正神)建土地庙,塑金身膜拜。福德正神作为土地菩萨(土地公公)在全国推开。因此,土地神的形象一般都是衣着朴实,平易近人,慈祥可亲,须发全白的老者,也有少数着官衣官帽的土地菩萨。
崇仁西镇庙的土地菩萨形象与众不同,却是个四十多岁的布衣。
《搜神记》卷五记载:东汉末年三国时,有一位秣陵尉(相当南京县令)蒋子文,追逐强盗至钟山脚下,战死。后来,有官员看见蒋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马、手执白羽扇,侍从左右跟随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样。他对官员说:“我是土地神,要为我立庙。”于是孙权为蒋子文立了庙堂,并将钟山改名蒋山。从蒋子文自诩土地神后,一些地方的土地神才逐渐被有功德恩惠于当地,并受当地百姓尊敬拥戴的人物死后所担任。比如岳飞死后,立为临安太岳的土地神。
为什么显应庙边的土地菩萨是个四十多岁的布衣?
故事发生在三国东吴时。崇仁是个古村落。那时崇仁的村民居住在长善溪东畔。溪西是大片荒地,再往西,则是茂密的森林。有一年,荒地出现一条巨蟒,常出来伤害甚至吞噬牲口和村民。人们害怕了,计划着搬家离开这里。这时,村里来了一个叫化子,四十多岁。他听说村里常来大蛇害人,弄得人心惶惶。叫化子有心出手相助,问明了大蛇的形状、大小、习性,心中有了底,主动请缨杀蛇,为民除害。
叫化子向村民要了一千吊钱,告别村民,走遍浙西奇峰异谷,千山万壑,寻找蛇药草。他到过会稽山的太白,天台山的华顶、菩提峰,仙霞岭的药王山、神农谷等名山药谷。
一个多月过去,叫化子背了两捆蛇药草回来,熬制了两锅蛇药汁。一锅毒药,剧毒,专药杀大蛇;一锅解药,解蛇药毒。他向村民要了一只大红公鸡。给鸡喂了毒药,并给鸡全身涂了蛇药毒汁。
八月十五,叫化子先服了解药,然后全身浸泡了蛇药毒汁。叫化子浑身是毒,却不伤自身。踌躇满志的叫化子掮一杆长竹竿,竹竿梢头晃着一只毒鸡出发了。
转眼来到村西荒草地,荒草地有一块一人高的茅草坡。叫化子顺着被大蛇进出时圧倒的茅草,一路小心翼翼地拨开茅草往前走,突然发现一个面盆大小黑骨龙冬的洞口。这是蛇洞口无疑。叫化子忙退回离洞口三米处。擎着竹竿,把毒鸡伸到洞口,拼命晃动,吸引大蛇出来。不一会,洞口出现蛇头。叫化子双眼盯着蛇头,小心翼翼地把药鸡往回拉,大蛇口吐信子慢慢往外伸。叫化子摒住气,眼不转睛瞪着蛇头。瞬间,大蛇冲出洞口,咬住毒鸡。说时迟,那时快,大蛇的尾巴一甩把叫化子緾住。叫化子见势不妙,拼命挣扎,已无济于事。大蛇死死緾住叫化子,越緾越紧,最后把叫化子也吞吃了。大蛇吃了鸡和叫化子,结果毒性发作,死了。
叫化子牺牲了自已 ,为民除了一害。这一天,正好是土地神得道升天的日子。古村落的人们为纪念这位叫化子,尊他为当坊土地神,永世膜拜。所以,崇仁显应庙边的土地神形象与众不同,不是一位慈祥老者,而是一位壮年布衣百姓。人们感激他,尊他为土地神。
从我国土地神的演变过程分析,崇仁流传乞丐土地神的传奇故事,说明乞丐舍身除蛇的时间,不会先于三国东吴。荒凉的小村子的存在最早不会离东吴时期多远。
那时候,村子里住的是些什么人?
乞丐除掉巨蟒,救民于危难之中,毋庸置疑谁都会感激他。如果是汉人,裘广和他的儿孙们,人们感激他。但汉人尊儒教,讲究等级礼制,不至于把乞丐尊为土地神膜拜。说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不只是汉人,不只是裘广和他的儿孙们。
不是汉人,那么会是谁呢?这得从头说起。
汉代,以浙江绍兴为中心,在今天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及浙江、江西、福建一带山区生活的南方土著,称为山越,古越族后裔,百越的一支。
山越人长期生活在大山中,生活条件极端困难,比乞丐优越不到那里去。山越人不会看低乞丐。再说,山越人特别崇拜勇士。居住在崇仁的山越人感恩乞丐舍身救民,崇拜乞丐英勇义举,尊乞丐为神,对于山越人来说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由此可知,古崇仁当时的居民还有山越人。
问题来了。山越人通常住在大山窝,是怎么到崇仁这个盆地丘陵呢?
饮水思源军民情 山越移民屯崇仁
崇仁镇西北有一口上方井,是三国时期赤乌二年(239年)的古井。井长3.3米,宽1.6米,四周设栏杆,水位较低,向下设踏步15步,井边石坎上嵌一石碑,上刻“吴赤乌二年凿”六个字。
东汉末年,孙氏初定江东,境内山越众多,分布极广。他们往往与各地的“宗部”(一种以宗族乡里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集团)联合起来,与之对抗,成为孙吴政权的心腹之患。经孙吴数十年的残酷征讨,江南许多山越人被迫出山,迁移到平地。
吴嘉禾三年(234年),孙权拜诸葛恪为抚越将军,任丹阳太守。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儿.诸葛恪写书给相邻四郡,令各保疆界,然后分兵扼守险要之地,将山越分割包围,坚壁清野,以饥饿迫使山越出山求活。嘉禾五年(237年), 大量山越出山。诸葛恪将其中精壮四万人选为兵士,其余迁至平地充作编入户口的平民。
诸葛恪担心出山的山越人返回大山老家。因此,山越人出山后,立即由军人送往外地。诸葛恪对山民采取抚慰政策,不准官兵虐待山民。臼阳县长(小县的县官称长,大县的称令)胡伉捆绑了一个出山的山越恶霸,送到郡府惩办。诸葛恪认为胡伉违抗抚慰命令,于是将胡伉斩首。此后,军人不敢怠慢,相当优待出山的山民。
各地剿抚山越颇有成效,都有成批山越人下山。军人护送数十名山越人到达崇仁后,军民一起盖茅舍,安顿下来。接着,军人教山越人耕种农事。赤乌二年(239年),古崇仁的孙吴军人与刚人选的精壮山越兵士调离崇仁前,为留下的老弱山民生活方便,挖了一口井。这就是后来的上方井。吴军中有工匠,在井壁安放了一块石碑,镌刻“吴赤乌二年凿”六个字。
显应庙两沐皇恩 裘日新庙遇霹雳
崇仁中街西,蟹眼井边,原来有座显应庙,历史上属永富乡,后来在建造供销社大楼时拆毁。
据《剡录》记载,显应庙与上方井是同时的建筑物。赤乌二年(239年),刚落户在崇仁的山民,为祈祷神灵保佑入伍山民的平安,并为留下的村民自己祈福,建造了显应庙。
显应庙扩建后,又称西镇庙,是崇仁的乡主庙。乡主庙菩萨可以像城隍菩萨那样作不定期更替。北宋末期,重修显应庙后,供奉的神灵改为北宋初剡令陈求古。另一种说法,原先供的就是陈求古,不过与北宋剡令同名同姓不同人。可是在北宋之前,没有人能对上号的。
北宋幑宗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在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起义。起义军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各地纷纷起兵响应。十一月,剡(嵊)县的裘日新(号仇道人)率剡(嵊)县农民和摩尼教徒响应起义。次年二月,裘日新攻克剡县县城,杀死知县。 起义军节节胜利,势力几乎遍及剡县、上虞、新昌等三县。
因为廿八都人姚舜明时任婺州通判,残酷镇压方腊起义军,使起义军蒙受重大损失。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初,裘日新率起义军到崇仁永富乡(廿八都),实施报复,焚烧了姚舜明的家。傍晚,返回崇仁,准备夜宿显应庙。突然一个晴天霹雳,庙里的起义军毕竟是农民和教徒,迷信,面对神灵前的电光响雷吓得毛骨悚然。另外,起义军已得悉方腊本部失败,七万兵马壮烈牺牲,方腊及妻儿被俘,解往汴京,心理倍受压抑。第一个霹雳余音未绝,紧接着又一个惊心霹雳,胆怯的人吓得连声惊呼“天兵天将来了”,纷纷夺门而逃。
庙内起义军经不住这一闹,顿时乱成一团。面对突然出现的状况,裘日新没来得及处置,众人已挤在门口,踩踏死伤多人。起义军人心惶惶,只好连夜撒回县城。
姚舜明家被裘日新起义军焚烧后,姚舜明心有余悸。姚舜明官至户部侍郎(从二品)告老还乡不敢回廿八都老家,最后终老墓葬在诸暨。
随后,宋军姚平仲的队伍攻陷县城,裘日新被杀于桃源。
不久,镇上流传一个故事。那日,裘日新的队伍进入崇仁,驻兵显应庙,纷扰乡民。显应庙的乡主菩萨上天庭请来天兵神将。当晚,显应庙上方云端旌旗招展,一队天兵神将浩浩荡荡直向庙内起义军杀去。煞时闪电雷呜, 庙宇焚烧,火光冲天,好生恐怖。一阵撕杀,顷刻之间起义军死伤无数。起义军无力抵挡,狼狈逃离崇仁。时隔一天,烧毁的庙宇突然重新出现,恢复旧时模样。传说乡主菩萨保住了崇仁、永富两乡平安,免遭战争之灾。为此,人们对乡主菩萨感恩戴德。于是重修庙宇,圮毁的殿堂焕然一新。
第二年,参与镇压裘日新的越州统帅刘韦合(另一种说法是越州知府刘述古),心有余悸。认为“剡字两火一刀,有兵火象”,不利统治,裘日新造反也是地名不祥招致的祸。于是,奏请朝廷改剡县为嵊县。宋徽宗同意了。此后,嵊县之名一直沿用到1995年撤县设市,改名嵊州市。
后来,天兵天将降临显应庙,击退起义兵的故事上达朝廷。公元1141年,南宋高宗赵构诏赐亲笔题字扁额 “显应”。公元1743年,根据耆老的提议,乾隆帝昭封显应庙菩萨为“灵佑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显应庙竟两次承受皇恩授匾赐名,已是崇仁的殊荣了。
| 义 | 门 | 裘 | 氏 |
中国义门之最 孝义传家典范
微信号:yimenqiushi
将你身边的裘氏故事,裘氏新闻和我们一起分享!